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 [Automobile Air-to-air Charge Air Cool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 [Automobile Air-to-air Charge Air Cool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汽车工程
  • 空冷中冷器
  • 汽车标准
  • QC/T 828-2010
  • 技术规范
  • 汽车技术
  • 换热器
  • 内燃机
  • 汽车零部件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52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9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Automobile Air-to-air Charge Air Cool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的制定为规范中冷器的设计标准、试验方法及质量检测规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中冷器的性能和质量。中冷器是发动机增压中冷技术在整车上普遍应用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对增压器增压后的高温高压空气进行冷却,进一步增大发动机进气密度和进气量,降低燃烧温度的峰值,提高发动机功率和降低油耗,改善排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的制定对机动车的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附录A (规范性附录)空—空中冷器散热性能与压力降试验计算方法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空—空中冷器散热性能与压力降试验记录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中冷器可靠性试验记录表
附录D (规范性附录)术语与符号

前言/序言


汽车行业深度洞察:技术演进、法规遵从与市场趋势前沿(精选合集) 图书名称: 汽车行业深度洞察:技术演进、法规遵从与市场趋势前沿(精选合集) 图书简介 本合集聚焦于当前全球汽车工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共享化(E/E/I/S)浪潮下的关键技术挑战、法规环境重塑以及未来市场格局的演变。它并非针对某一特定零部件的技术标准汇编,而是从宏观战略、系统集成、前沿材料、安全防护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幅理解当代汽车产业复杂生态的立体图景。 第一部分:动力系统革新与能源管理前沿 本部分深度剖克了汽车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从内燃机到电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跨越。 1. 高密度储能系统的电化学与热管理挑战: 详细分析了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单元在循环寿命、快充性能及本质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电池包层级(Pack Level)的集成设计优化,包括结构强度、轻量化材料应用(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电池托盘中的应用)以及模块化设计策略对可维护性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先进的热管理系统(TMS)的设计哲学,超越了传统的液冷循环,深入探讨了基于热泵技术、相变材料(PCM)和微通道换热器在提升电池一致性与冬季续航里程方面的突破。阐述了电池管理系统(BMS)在状态估计(SoC, SoH, SoP)算法的非线性建模与实时补偿机制,以应对极端工况下的精度需求。 2. 800V甚至更高电压平台的技术实现与挑战: 探讨了向高压平台迁移带来的系统级效率提升潜力,包括功率半导体器件(SiC MOSFETs, GaN HEMT)的选型标准、高压线束的电磁兼容(EMC)设计考量,以及高压连接器(HV Connectors)的可靠性验证方法。分析了高压平台对整车电气架构(EEA)的冲击,特别是如何平衡快速充电带来的热负荷与系统绝缘完整性的关系。 3. 混合动力系统(HEV/PHEV)的系统集成优化: 探讨了高效混合动力系统中,能量流分配策略(Power Split Strategy)的实时优化模型,如何通过精细控制实现燃油经济性与驾驶性能的动态平衡。分析了集成式电驱动单元(EDU)的结构紧凑化设计趋势,包括电机、减速器和逆变器的高度集成化方案,以及润滑与冷却回路的共享策略。 第二部分:智能驾驶的软硬件协同与安全基石 本部分聚焦于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所需的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核心技术链条的最新发展。 1. 新一代传感器融合技术与数据处理架构: 详述了激光雷达(LiDAR)在固态化、成本控制以及点云数据的高效预处理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频率(如4D成像雷达)与分辨率毫米波雷达的优劣势及其在复杂天气下的鲁棒性。重点阐述了多源异构传感器数据的时间同步、空间对齐与信息层级融合(Early, Mid, Late Fusion)的技术路径,以及对大规模数据标注、回传与OTA更新的云端基础设施要求。 2. 域控制器与中央计算平台的演进: 分析了从分布式ECU向集中式计算(如中央计算单元CCU/Zonal Architecture)转变的驱动力,特别是对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支持。探讨了高性能计算芯片(SoC/ASIC)的选型标准,侧重于其在功能安全(ISO 26262 ASIL D)下的冗余设计、热管理与功耗约束。阐述了车载操作系统(OS)在实时性、确定性调度与虚拟化技术(Hypervisor)在保障不同功能安全等级分区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3. 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与网络韧性: 深入探讨了系统性故障的预防机制,超越基础的随机硬件故障分析,关注共模失效(CCF)的避免策略。详细解析了车辆网络通信(CAN FD, Automotive Ethernet)的安全加固措施,如安全启动、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机制(SecOC),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远程网络攻击威胁。 第三部分:轻量化、结构优化与先进材料应用 本部分关注于在电动化背景下,如何平衡轻量化需求、碰撞安全与成本效益之间的矛盾。 1. 多材料混合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 探讨了高强度钢(AHSS/UHSS)、铝合金、镁合金以及先进复合材料在车身与底盘结构中的协同应用。重点分析了异种材料连接技术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如激光钎焊、自冲铆接(SPR)和结构胶粘接在电池包壳体与车身主体的应用规范与失效模式分析。 2. 结构件的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3D打印): 介绍了先进的计算模拟技术(如拓扑优化、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在零部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实现材料的“按需分布”。探讨了增材制造技术在小批量定制件、复杂流道结构(如冷却板)以及快速原型验证中的产业化潜力与面临的认证挑战。 3. 乘员被动安全系统的新一代适应性: 探讨了面对不同尺寸、不同速度的碰撞场景,安全气囊系统、预紧式安全带和吸能结构如何通过传感器信息(如乘员分类系统CPS)实现自适应的约束策略。分析了乘员感知技术(如毫米波雷达在车内监控中的应用)与被动安全系统的集成,以提升生命安全保护率。 第四部分:法规遵从、测试验证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视野扩展至产业运营层面,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规性要求与生命周期管理。 1. 全球主要市场的强制性法规与标准更新: 概述了UN R155/R156(网络安全与软件升级管理)、UN R157(L3自动驾驶系统批准)等前沿法规对汽车制造商设计、开发和部署流程的颠覆性影响。对比分析了中美欧在关键技术领域(如电池热失控预警、ADAS功能要求)的差异化监管重点。 2. 车辆可靠性验证的数字化转型: 探讨了从传统物理耐久测试向基于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和模型在环(MiL)、软件在环(SiL)仿真验证的迁移策略。分析了基于“故障注入”与“场景库”的极端工况覆盖测试方法,以及如何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来预测潜在的早期失效模式。 3. 汽车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循环经济: 关注汽车制造过程中的碳足迹评估(LCA),以及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的技术路线图与经济性分析。探讨了供应链的透明化管理(如关键矿物溯源)在建立可持续供应链中的角色。 本合集旨在为汽车研发工程师、系统架构师、技术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局限于单一技术细节的参考框架,以应对当前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颇为简洁,封面上印着“中华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空中冷器技术条件(QC/T 828-2010)”的字样,看起来非常官方和专业。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心里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挖掘出汽车零部件,特别是进气冷却系统方面的深度知识。毕竟,在如今追求高性能和燃油经济性的汽车市场中,增压发动机的效率提升至关重要,而空气冷却器(或称中冷器)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我原本设想,这本书会详细阐述不同类型中冷器的热力学原理、材料选择对效率和耐久性的影响,也许还会涉及一些前沿的散热技术,比如液冷式中冷器的结构解析或者如何通过CFD仿真优化气流组织。然而,当我翻开目录,试图寻找那些让我兴奋的技术细节时,我发现内容似乎更偏向于规范、测试方法和验收标准,而不是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深入剖析设计理论。这种标准化的叙事方式,虽然保证了行业内的统一性,但对于一个渴望了解“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工程师或技术爱好者来说,着实让人感到有些意犹未尽,缺少了那种理论推导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火花。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图示来解释结构细节,而不是仅仅罗列参数要求,那样的学习体验会更直观、更有效率。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块精心切割的钻石,棱角分明,但缺乏了一层柔和的抛光。我原本对2010年的标准抱持着一种探索历史脉络的心态,想看看十多年前行业是如何定义这些关键部件的性能指标的。我尤其关注“技术条件”这几个字,它意味着一系列明确的、可量化的指标。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不同压力等级下,中冷器芯体结构(如管带、鳍片类型)与压力损失之间的精确平衡点讨论。例如,涡轮增压值越来越高,对中冷器散热能力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我好奇这个标准是如何应对这种技术迭代的,或者说,它是否为未来技术的升级预留了足够的缓冲空间。但实际阅读下来,感觉大部分篇幅都在细致地描述“怎么测”和“要达到多少”,缺少对“为什么是这个数值”背后的工程哲学阐述。对于那些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或定制化设计的人员来说,这种缺乏理论支撑的规定,有时会成为创新的桎梏,让人不得不依赖外部经验去填补这块空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感中规中矩,符合行业标准的出版风格,传递出一种严肃、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作为一名对汽车热管理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期待的是能看到针对不同工况下,例如城市拥堵、高原行驶或极限性能输出时,空气冷却器性能衰减的机制分析。例如,积碳、油污附着对换热效率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清洗维护流程来保证其最佳工作状态,这些都是实际维修和使用中经常遇到的痛点。我本以为,作为一部国家级行业标准,它会提供一些超越基础性能测试的深度见解,比如关于材料疲劳寿命的预测模型,或者在极端温度变化下的热胀冷缩对密封性的影响分析。遗憾的是,书中的重点似乎牢牢锁定在了“合格”与“不合格”的界限划分上,对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探索着墨不多。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验收手册,而非一本可以激发创新思维的技术宝典。如果能加入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款知名车型的中冷器设计演变历程对比,那份阅读的价值感无疑会大大提升。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每一个条款都措辞精确,体现了标准制定者的严谨态度。但是,从一个深度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过度精确有时会牺牲掉知识的流动性和易读性。我本来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关于空气冷却器系统集成的宏观视角,比如中冷器在不同车辆布局(纵置、横置)中的安装约束、气流导流罩的设计要求,以及如何协同节气门体、进气歧管共同工作以达到最佳充气效率。这些系统层面的考量,对于整车集成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似乎将焦点过度集中在了中冷器“本体”的技术参数上,而对它所处的复杂热力系统环境的讨论相对单薄。这就好比只研究了发动机缸体材料的性能,却忽略了它所依赖的冷却液循环和润滑系统的整体配合。因此,要将此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项目设计中,读者还需要大量参阅其他关于流体力学和汽车热管理的基础文献来进行知识的补充和串联,它更多是作为标准依据,而非全面的技术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不错,字迹清晰,图表排版也符合国标规范,便于查阅特定条款。我购买它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2010年前后国内汽车行业对高效能中冷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针对乘用车和商用车可能存在的差异化标准。例如,柴油机对温度控制的严格性通常高于汽油机,其对进气温度的限制会更严苛。我期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针对不同燃料和不同功率密度的发动机,中冷器性能指标上的细微差别是如何被量化和界定的。然而,通读之后,我发现书中对这些应用场景的区分似乎不够明显,或者说,它采取了一种较为笼统的、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的通用技术指标来界定。这使得那些专注于特定领域(如重型卡车或高性能跑车)的研发人员,可能需要自行承担更多的推导和验证工作,才能将这些通用标准转化为符合自身产品特性和市场需求的具体指标。总而言之,它成功地设立了一个基线,但要攀登技术高峰,这本书提供的指引还略显保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