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纺织工程常用术语、计量单位及符号标准(GB/T50597-2010) [Standard for Terminology,Measure Units and Symbols in Textile Engineer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纺织工程常用术语、计量单位及符号标准(GB/T50597-2010) [Standard for Terminology,Measure Units and Symbols in Textile Engineer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纺织工程
  • 国家标准
  • 计量单位
  • 术语
  • 符号
  • GB/T50597-2010
  • 标准
  • 纺织
  • 工程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525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9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Standard for Terminology,Measure Units and Symbols in Textile Engineer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纺织工程常用术语、计量单位及符号标准(GB/T50597-2010)》共分12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通用术语、棉纺工程、毛纺工程、麻纺工程、丝绸纺织工程、针织工程、化纤工程、非织造布工程、印染工程、服装工程和常用计量单位及符号。

目录

1 总则
2 通用术语
2.1 纺织工程
2.2 化纤工程
2.3 其他工程
2.4 施工
2.5 工程管理
3 棉纺工程
4 毛纺工程

5 麻纺工程
5.1 亚麻纺纱
5.2 苎麻纺纱
5.3 黄麻纺纱

6 丝绸纺织工程
6.1 缫丝、绢纺
6.2 丝绸织造
7 针织工程

8 化纤工程
8.1 化纤原料
8.2 熔融纺丝
8.3 湿法纺丝
8.4 干法纺丝
9 非织造布工程

10 印染工程
10.1 前处理
10.2 染色
10.3 印花
10.4 整理
11 服装工程

12 常用计量单位及符号
12.1 计量单位
12.2 符号
索引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精密测绘与大地测量学基础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精密测绘与大地测量学基础知识体系。在现代工程建设、资源勘探、国土规划乃至高精度定位等诸多领域,精确获取和表示地表信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本书严格遵循科学、系统、实用的原则,构建起从理论基石到实际应用的完整学习路径。 第一部分:测绘学基础理论 本部分聚焦于测绘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框架。我们将详细阐述测绘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介绍地球的几何形状与物理特性,特别是将地球视为大地水准面和参考椭球体进行数学描述的方法。 1. 地球参考系统与坐标: 深入探讨大地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高斯-克吕格投影、UTM投影等常用平面坐标系统的建立原理、转换关系与误差分析。对不同投影下的变形规律进行量化分析,指导读者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最合适的投影方法。 2. 大地测量学基础: 详细介绍高程系统的建立,包括正常高、大地高的概念区分,以及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方法。重点阐述重力场理论在大地测量学中的应用,如重力测量的方法、数据处理与大地水准面的精化。 3.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是精密测量的灵魂。本书系统讲解误差的来源、分类(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偶然误差)及传播规律。着重介绍平差计算的基础——最小二乘原理,并给出线性和非线性平差的应用实例,确保读者能对测量数据进行科学的精度评定和可靠性分析。 第二部分:现代测绘技术 本部分侧重于介绍当前主流和前沿的现代测绘技术原理、操作流程及数据处理方法。 1.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 全面覆盖GPS、GLONASS、北斗(BDS)和Galileo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讲解GNSS数据的采集模式(如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以及从原始观测值到精确地理坐标的后处理流程。特别强调了地基增强系统(如CORS)在提高定位精度中的作用。 2. 地面三维测量技术: 深入探讨全站仪的结构、测量原理、对中误差和竖盘指标差的消除。重点介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LiDAR)的原理、点云数据的采集、配准、滤波与特征提取。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地理模型。 3.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 介绍对地观测的基本原理,包括航摄仪器的结构、对空中影像的几何纠正过程。详细阐述同片空中三角测量、空中数据的空中三角测量和数字地表模型(DS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生成技术。遥感部分侧重于影像的几何与辐射校正、图像解译的基础方法。 第三部分:专业测绘工程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工程实践,展示测绘成果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实际价值。 1. 工程控制测量: 论述大型工程(如桥梁、隧道、大坝、高层建筑)前期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技术要求与标准。详细讲解高精度工程控制网的布设、观测与平差计算,确保结构物的几何精度。 2. 地形测绘与图件制作: 涵盖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流程,包括控制点的选择、细部要素的采集和图面表达。详细介绍地图学原理,如地图要素的选取、注记、符号和色彩的规范化应用,确保最终图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易读性。 3. 形变监测技术: 针对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估,本书系统介绍了形变监测的理论基础,包括监测网络设计、观测技术的选择(如沉降监测、位移监测)。重点阐述如何利用高精度GNSS、水准测量和InSAR技术,对结构体或地质灾害区进行周期性、动态的形变监测与分析。 4. 专题地图制作与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 简要介绍专题地图的要素构成和制作流程,并探讨测绘数据如何无缝接入地理信息系统。强调了地理数据库的建立、拓扑关系的维护以及空间分析在现代规划决策中的应用。 总结与展望: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基础数学理论到尖端传感器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条,力求帮助读者建立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扎实的操作技能。通过对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技术的掌握,读者将能够胜任各类高精度测绘任务,为工程建设和资源管理提供坚实的地理信息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种“冷峻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散发出的气息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当你谈论纺织工程中的任何一个技术细节时,你必须使用这些词汇、这些单位、这些符号,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仿佛是整个行业内部交流的“黑话本”,一旦掌握,你就能顺利地在工厂、实验室和监管机构之间畅通无阻。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局外人来说,阅读它更像是一次面对一堵用技术代码筑成的墙壁的体验。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理解它的目录结构,试图找出哪些部分是关于原材料的,哪些是关于加工过程的,但这种梳理也完全依赖于我已有的零星知识,而不是书本身提供的引导。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爱上”纺织工程的读物,它更像是强制性学习的工具书,严格、精确,且完全服务于技术执行层面,与普通读者的阅读乐趣毫不沾边。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人类的语言来形容,那就是“极简主义的、不带感情的陈述”。它完全没有使用任何修饰词,没有并列结构来增强可读性,每一个词组都是为了准确地定义一个概念而存在。我读到关于“纤维素”或者“聚合物”的一些描述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份法律文件,每一个逗号和句号都决定了其法律效力,而你,作为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就会错过一个关键的限定条件。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丝丝关于纺织品美学或者创新的信息,比如新型材料的特性描述,但这完全是白费力气。它只关心“标准”的落地和执行,对于“创新”和“应用”这些更具活力的话题,它采取了彻底的屏蔽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统一性”,而非“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名字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纺织工程常用术语、计量单位及符号标准(GB/T50597-2010)》,简直是为业内人士量身定做的“天书”。我一个对纺织业知之甚少的外行人,抱着“了解一下国家标准到底长啥样”的好奇心翻开了它。结果呢?扑面而来的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我根本不认识的缩写和定义。比如那个“回潮率”、“纱线捻度”、“织物密度”之类的词汇,每个后面都跟着一串精准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值和特定的单位符号。我试着去理解“经向张力”和“纬向张力”的区别,但很快就被那些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组成的公式给劝退了。它就像是一本写给专业工程师的“武功秘籍”,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和精确的指向性,但对我来说,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完全没有形成任何可供大众理解的叙事线索。我能感受到的,只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技术权威感,那种“如果你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就别想轻易理解”的壁垒感,非常强烈。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也极度严谨,章节之间切换都是基于标准化的逻辑,没有丝毫的文学色彩或引导性介绍,非常纯粹,也因此显得异常高冷。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如果我是一个正在撰写毕业论文或者从事质量控制的纺织行业新人,这本书的价值大概会是“无价之宝”。但作为休闲阅读者,我的体验无疑是灾难性的。我试着找找有没有图示或者流程图来辅助理解那些拗口的术语,比如“缩率”或者“抱合力”。结果,几乎找不到任何图形化的辅助材料,全书基本上是纯文本的、列表式的呈现。这进一步加剧了阅读的抽象感。它不是在“解释”什么是纺织工程,而是在“规定”纺织工程应该用什么词汇。比如,当提到一个符号时,它会立刻跟上其对应的国际单位制(SI)表达,以及在特定情况下的替代单位,这种信息密度,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接收起来完全是超载的。我的大脑不断地在问:为什么这个符号要用希腊字母而不是直接用英文缩写?为什么这个单位在特定情况下要用旧制单位而不是直接推广新制?而书里提供的答案永远是:“因为这是规定。”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坦白说,挺唬人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了整个中国纺织行业的规范重量。我本来以为,作为“标准”,它至少会在引言部分对纺织工程这个领域做个宏观的、哪怕是极其简略的背景介绍,比如当前行业面临的挑战、标准制定的初衷等等。然而,遗憾的是,翻开封面后,几乎找不到任何这种“软性”的、用于建立读者连接的内容。它直接就跳到了术语表和符号定义。我的体验就像是,你走进一家极其专业的机械维修车间,还没来得及问“这是干嘛的”,技工就已经开始用只有他们能听懂的行话跟你讨论零件的公差了。里面对计量单位的描述极其详尽,各种长度、质量、强度、厚度的标准单位被一一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算合格。对于一个对“米”和“千克”就感到满足的普通人来说,这种对精确度的执着,虽然体现了专业性,但阅读体验却像是在看一本没有故事的字典,你只能查阅,无法沉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