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预制塑筋水泥聚苯保温墙板应用技术规程(CECS 272:2010)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预制塑筋水泥聚苯保温墙板应用技术规程(CECS 272: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计划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预制构件
  • 保温材料
  • 墙体工程
  • 聚苯板
  • 工程标准
  • 建筑规范
  • CECS
  • 节能建筑
  • 水泥制品
  • 工程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384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68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预制塑筋水泥聚苯保温墙板应用技术规程(CECS 272:2010)》主要对预制塑筋水泥聚苯保温墙板的材料、尺寸、性能和塑筋以及PET格构(骨架)的物理、力学性能提出了要求;对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作了规定。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预制塑筋水泥聚苯保温墙板应用技术规程(CECS 272:2010)》共分7章和2个附录,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原材料和塑筋保温墙板,建筑和节能设计,剪力墙免拆保温模板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及验收等内容。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原材料和塑筋保温墙板
3.1 原材料
3.2 水泥聚苯保温材料
3.3 塑筋
3.4 塑筋保温墙板

4 建筑和节能设计
4.1 建筑设计
4.2 建筑节能设计

5 剪力墙免拆保温模板设计
5.1 一般规定
5.2 剪力墙免拆保温模板设计

6 结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非抗震锚固措施
6.3 抗震锚固措施

7 施工及验收
7.1 一般规定
7.2 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7.3 板缝施工、节点构造、加强玻璃纤维网
7.4 热桥处理
7.5 图层施工
7.6 剪力墙免拆保瀑模板施工
7.7 塑筋保温墙板安装调整
7.8 塑筋保温墙板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附录A 外墙防水、淋水试验法
附录B 塑筋保温墙板施工安装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设计原理与实例分析》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工程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注重实践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全书内容覆盖了从基本结构单元到复杂整体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并通过大量经典工程实例,帮助读者掌握现代结构设计思维和规范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结构分析基础与材料性能 本书首先系统回顾了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梳理了应力、应变、变形的基本概念,以及截面几何性质的计算方法。在结构分析部分,详细阐述了静定与超静定结构(如梁、框架、桁架)的内力求解方法,包括力的平衡条件、位移法和力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在材料性能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钢材、混凝土及新型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和力学行为。混凝土部分着重分析了龄期、水灰比、配筋率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钢材部分则聚焦于屈服、抗拉强度、延性以及疲劳性能的研究。此外,还专门增设了对砌体和木材结构材料性能的介绍,以适应不同结构类型的要求。 第二部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内容严格遵循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系统讲解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极限状态设计理论,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梁的设计: 详细阐述了受弯、受剪构件的配筋计算、构造要求,包括大偏心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抗力验算。特别强调了对楼板和基础梁的整体设计思路。 柱的设计: 针对轴心受压、偏心受压柱,详细分析了长细比的影响,阐述了二维偏心受压构件的相互作用图法设计。书中包含了对受拉和受压短柱的构造细节描述。 板的设计: 涵盖单向板、双向板的内力计算方法(如十字交叉板、深梁板),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讨论了平板与次梁的连接构造。 基础设计: 基础部分从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出发,系统介绍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及桩基础的设计原理和适用条件。对复杂土层条件下的沉降控制和抗倾覆验算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钢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建筑中应用日益广泛的钢结构体系。内容涵盖了钢结构的设计基本原则、焊缝和螺栓连接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构件设计: 详细分析了在拉、压、弯、剪作用下的承载力验算,重点讲解了屈曲失稳——特别是轴心受压杆件的稳定设计,以及梁的局部和整体失稳问题。 连接设计: 焊缝连接(对头焊缝、角焊缝)和螺栓连接(承压型、摩擦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被详尽阐述。书中配备了大量的节点详图,以供设计参考。 结构体系: 介绍了钢框架、桁架和轻型钢结构的设计要点,以及与混凝土结构进行组合(如组合梁、组合柱)时的设计原则。 第四部分:结构动力反应与抗震设计 随着工程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提高,结构动力学和抗震设计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了结构振动的基本概念,如自由振动、周期、频率和阻尼。 抗震理论: 阐述了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多高层建筑抗震分析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对地震影响的修正。 抗震构造措施: 详细介绍了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构造要求,如抗剪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梁柱节点的抗震加强带、连梁的设计等。书中对“小震不坏、大震可修”的抗震目标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五部分:结构设计实例与软件应用 为加强理论指导的实践性,本书最后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中高层建筑项目,进行全过程结构设计演示。 实例一: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从荷载计算、结构方案确定到关键截面(如转换层、核心筒)的详细校核,完整展示了大型结构的设计流程。 实例二:大跨度钢结构屋盖设计 侧重于复杂受力体系的内力分析,以及索膜结构或网架结构的稳定性校核。 此外,书中还专门附录了主流结构分析软件(如SAP2000、PKPM)在上述工程实例中的操作流程和结果对比,旨在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高效地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和监理的一线工程师。具备基础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知识的读者将获得最佳学习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坦白说,让我感到有些时代感滞后。在当前数字化和高清图像主导的时代,我原以为一本国家级协会发布的标准规程会采用清晰、现代的制图风格。然而,书中大量的示意图显得过于简陋,很多关键的节点连接关系需要读者花费大量时间去“脑补”,而不是一目了然。比如在讨论钢筋锚固的细节时,如果能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剖视图或实景照片对比,而不是只有简单的二维线条图,理解效率将大大提高。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现场常见错误的“反面教材”图集,通过对比“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能更直观地帮助施工人员避免失误。此外,从资料的更新速度来看,我对其时效性抱有一丝疑虑。2010年发布的技术规程,在过去十多年中,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必然有所进步,例如新的胶粘剂技术或更先进的自动化预制工艺,这些在当前版本中似乎并未体现或更新。我更倾向于寻找一本能够反映近五年内最新技术突破和材料迭代成果的文献,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坚实的基石,而非前沿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在检索特定信息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当我需要快速查找关于“墙板的抗震性能设计参数”或“防火等级的计算方法”时,我发现索引不够细致,内容组织也显得有些线性化,缺乏清晰的功能模块划分。对于一本工具书而言,快速定位和交叉引用至关重要。例如,如果一个章节同时涉及到结构计算和防火要求,我希望有一个明确的链接或交叉引用标识,引导我去查阅相关的规范附件。它更像是一篇连续的学术论文,而非一本为工程师服务的、强调效率和实用性的手册。此外,关于规范条文的解释性文字略显单薄,很多关键概念仅仅是陈述了“是什么”,而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资深的审阅者可能会理解这种设计背后的力学或材料学原理,但对于需要向甲方或监管部门解释设计依据的新手来说,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和背后的逻辑推导,使得在沟通和说服环节中缺乏有力的论据。我期望它能更像一本“讲解型”规范,而非“命令型”规范。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可持续建筑实践的建筑师,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预制技术如何助力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我期待它能详细阐述这种特定墙板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评估(LCA),包括原材料的获取、生产过程的能耗,乃至最终的拆除回收潜力。如果能有一章专门对比这种塑筋水泥聚苯组合墙板与传统现浇墙体在碳足迹上的差异,那将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对于建筑美学和表皮处理,我个人非常关注。我希望看到不同饰面材料如何与这种预制板进行可靠且美观的连接,例如干挂石材、真石漆或木材覆层,在长期气候暴露下的相容性和耐久性表现。然而,这本书的焦点似乎完全集中在结构安全性和施工工艺的精确控制上,而对建筑的“人居体验”和“环境友好性”这两个至关重要的现代议题着墨甚少。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把它安全地立起来”的指南,而不是一本探讨“如何用它来建造更美好的空间”的参考书。对于我们追求创新设计和低碳建造的从业者来说,这种技术导向的局限性使得这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很专业,但是当我翻开它时,我发现它对我这个行业新人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天书”。我原本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现代建筑材料的入门介绍,比如新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或者是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权衡成本与性能的实用指南。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是为那些已经在预制构件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准备的。它充斥着大量的技术参数、规范引用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对于一个刚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阅读体验非常受挫。比如,关于墙板的保温性能,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图文并茂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厚度和密度的聚苯材料在不同气候带下的实际表现,而不是仅仅给出一个冷冰冰的数值标准。我更希望能有一部分章节专门讲解施工现场常见的安装问题以及相应的纠偏措施,这对初学者来说实用价值巨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拓宽知识面和建立宏观认知而言,它显得过于聚焦和晦涩,缺乏对行业背景和材料发展趋势的宏大叙事。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直接扔进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技术研讨会的会场,听着只有行家才能理解的“行话”,完全找不到一个可以依循的、逐步深入的脉络。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求极为严格,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暴露出其对中小型施工单位可能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书中对试验室检测频率、构件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的应力控制要求,几乎达到了实验室级别的精度。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分层级的质量控制建议:对于大型、技术成熟的项目,可以完全遵照此标准;而对于预算有限或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更新项目,是否存在一个“简化版”或“推荐性”的质量控制流程,以确保在保证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也能兼顾经济性?此外,对于设备的选型,这本书似乎也假设读者拥有顶级的生产线。关于如何对小型预制厂进行技术升级,以达到规范要求的生产标准,书中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需要的不只是“要做什么”,更需要“如何才能做到”的路径图。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是:如果你有能力达到这个标准,那么请按此执行;但它没有教导我们如何“爬到那个高度”。这种“结果导向”而非“过程指导”的风格,让我在实际落地中感到一丝无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