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表收藏指南

古董表收藏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镇煌 著
图书标签:
  • 古董表
  • 钟表收藏
  • 腕表
  • 收藏指南
  • 古董
  • 钟表
  • 投资
  • 爱好
  • 时间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95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8521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镇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古董表,80年代开始在香港率先大量发表收藏古董表和古董笔的心得,绝对是名表名笔的前辈专家及评论者,并因此曾应邀访问Patek Philippe、IWC和Montblanc等名表的总部参观及交流。他的藏品大都是在欧美古董市场寻宝所得,也曾于80年代在上海赶在市场尚未被淘空前购进不少珍品。国际拍卖会则是他收进怀表及珍品的主要渠道。通过《古董表收藏指南》,读者将能获得收藏古董表必需的宝贵的实际知识,并分享作者几十年搜罗全球收藏的乐趣。

内容简介

古镇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古董表,80年代开始在香港率先大量发表收藏古董表和古董笔的心得,绝对是名表名笔的前辈专家及评论者,并因此曾应邀访问PatekPhilippe、IWC和Montblanc等名表的总部参观及交流。他的藏品大都是在欧美古董市场寻宝所得,也曾于80年代在上海赶在市场尚未被淘空前购进不少珍品。国际拍卖会则是他收进怀表及珍品的主要渠道。通过《古董表收藏指南》,读者将能获得收藏古董表必需的宝贵的实际知识,并分享作者几十年搜罗全球收藏的乐趣。

作者简介

古镇煌,来自香港的名作家、古董表和古董笔收藏家、古典音乐乐评人、旅行家、美食家,悠闲生活的爱好者及倡导者。早年服务于香港各大华洋企业,懂赚钱、花钱,信奉他所谓的“人生倒数哲学”,提早退休以吃喝玩乐为正业已多年。在香港出版著作约80种,内容有旅游、古典音乐、葡萄酒鉴赏、餐饮美食、投资指南等。后移居北京,近年在北京出版了《邮轮客的天书》、《一夜奢华》及《船就是目的地》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辑一 古董手表收藏实务及窍门
戴古董表“与众不同”
古董手表为什么值得玩
估值与投资的问题
“看表”的技术
哪些表值得收
早早制定收藏策略
收藏手表经典作
专收一个牌子或有限的几个牌子
单玩一类表与Rolex的龟背
专收复杂表
专收军表
专收谐趣表
专收纪念表和稀产新表
收藏女装表
专收某一年代的表
解构手表的内脏
五十年来手表表款的变化
表壳物料与形状的研究
维修与保养
选购一只古董表的案例
参观Patek Philippe表厂
参观IWC表厂体验名表生产过程
表针的配对
辑二 收藏怀表的初阶
真正好玩的古董怀表
收藏美国怀表的一些窍门
辑三 古董表何处寻
伦敦是古董表最大的市场
遍搜英国的古董表市场
澳大利亚搜表记
买精品还是要到拍卖会
跋:玩古董表既是收藏也是投资

精彩书摘

  爱玩古董表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种现象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历年拍卖会的盛况和古董表店愈开愈多得见一斑。也许在这里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们一般说的“古董表”,其实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厂的“经典作”旧手表罢了。在拍卖会里给高价抢进,也许不久又在古董表店以更高价出售的,很多不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制品。
  1960年代的制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表开始大规模发展时候)的制品,也不过八十多年历史而已,同样不符“古董”起码应有百年历史的最低要求。要买古董表,其实只有搜购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怀表。但事实上,升值更快的却不是怀表,而是手表。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Philippe(百达翡丽)旧表,能以比新货更昂贵的价钱售出是常见的事!这现象证明表迷不惜成本,抢购在店子里买不到的东西。经济衰退有时能削弱表迷的购买力和兴趣,但“古董”手表的价值,正是在于它在“店里买不到”。此举不啻是给表迷服下了一剂“定心丸”。Rolex(劳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医生表”)或BubbleBack(香港俗称棺材仔,内地称龟背),有在两年里升值超过100%的往绩。对玩家来说,玩个畅快之余还可赚大钱,当然是难得的赏心乐事。
  但说来奇怪,手表能进入大拍卖会的殿堂,不过是1970年代开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简单的:除了最资深的真正收藏家外,大多数玩家买古董表,主要是买来佩戴。纽约上流社会,有人以戴古董表为时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热的收购者。我认为玩家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只是二十年前的东西)却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货源”,古董手表会保值升值。我想有五个要点,表迷不妨慎加考虑作收购前的参考,才会免于将来价格回顺时吃亏。这几点,可以说是玩古董表的朋友购入收藏品时的准则:
  一、购买古董表应当抱着“宁缺毋滥”之旨,应尽一己之财力,买最稀罕的项目。表太新还得与同厂同类的新表争市场,所以我们应买1950年代或更早的东西。
  二、找寻不平常的货色。固然很少人买得起一只100万元的手表,但便宜的东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种。例如Harwood(哈伍德)这种自动手表的“鼻祖”,便因既是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因表迷搜购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银表只值百余英镑,1993年即使经济“衰退”也要400英镑)。要点是应选择那些比较独特的设计,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宝丽柏兰表),或Gruen(高路云)的“Curvex”系列表,都是“桥式”多层表芯设计的表等。再简单说,一些特别的古董表,比方说是表的“表把”(香港称“把的”)装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表身样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购的条件(所以圆表应当比较不值钱)。
  三、表壳用料方面,应尽可能收金表。金表相对于钢表或包金表,价差远远超过“物质价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许多名表只剩下表芯,金表壳都给印度人熔去卖金花掉了。不禁为之伤心,中国在穷困的日子里也一样。但话说回来,金表最好之说也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我收购了一个Rolex,便因为它用料稀罕,以造枪的生铁造成。而瓷面手表自1920年代以来已很少制造,大概因为瓷面易裂。所以,碰到瓷面手表而状态好的,有收购价值。PatekPhilippe的瓷面手表,便一直是公认的珍品。在伦敦,有时花一千几百元,便可买到一些罕有款式,乐趣正是在“如何找寻”。
  四、最受表迷爱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Philippe、Rolex、VacheronConstantin(江诗丹顿)、AudemarsPiguet(爱彼表)、早年的Cartier(卡地亚),以及产量极少的表如Breguet等。但这些牌子的东西,大多数已炒得太贵。表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线”的货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欧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表),虽然当年是与Rolex的龟背并驾齐驱的货色,价格却曾落后甚远,但已回升不少了。1980年代低价买进,今天已升值好几倍了。
  当收藏者买进一个喜欢的手表,也许甚至是求之于市很久才找到的珍品,他的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费的本身,就是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一回事。可是买进一个古董表,有时可以说并没有花掉一笔钱,因为很可能你买进的东西还会保值升值,关键只是你买的应是有收藏价值的东西。这本书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领读者进入收藏的正轨。
  爱玩古董表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种现象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历年拍卖会的盛况和古董表店愈开愈多得见一斑。也许在这里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们一般说的“古董表”,其实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厂的“经典作”旧手表罢了。在拍卖会里给高价抢进,也许不久又在古董表店以更高价出售的,很多不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制品。
  1960年代的制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表开始大规模发展时候)的制品,也不过八十多年历史而已,同样不符“古董”起码应有百年历史的最低要求。要买古董表,其实只有搜购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怀表。但事实上,升值更快的却不是怀表,而是手表。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Philippe(百达翡丽)旧表,能以比新货更昂贵的价钱售出是常见的事!这现象证明表迷不惜成本,抢购在店子里买不到的东西。经济衰退有时能削弱表迷的购买力和兴趣,但“古董”手表的价值,正是在于它在“店里买不到”。此举不啻是给表迷服下了一剂“定心丸”。Rolex(劳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医生表”)或BubbleBack(香港俗称棺材仔,内地称龟背),有在两年里升值超过100%的往绩。对玩家来说,玩个畅快之余还可赚大钱,当然是难得的赏心乐事。
  但说来奇怪,手表能进入大拍卖会的殿堂,不过是1970年代开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简单的:除了最资深的真正收藏家外,大多数玩家买古董表,主要是买来佩戴。纽约上流社会,有人以戴古董表为时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热的收购者。我认为玩家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只是二十年前的东西)却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货源”,古董手表会保值升值。我想有五个要点,表迷不妨慎加考虑作收购前的参考,才会免于将来价格回顺时吃亏。这几点,可以说是玩古董表的朋友购入收藏品时的准则:
  一、购买古董表应当抱着“宁缺毋滥”之旨,应尽一己之财力,买最稀罕的项目。表太新还得与同厂同类的新表争市场,所以我们应买1950年代或更早的东西。
  二、找寻不平常的货色。固然很少人买得起一只100万元的手表,但便宜的东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种。例如Harwood(哈伍德)这种自动手表的“鼻祖”,便因既是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因表迷搜购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银表只值百余英镑,1993年即使经济“衰退”也要400英镑)。要点是应选择那些比较独特的设计,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宝丽柏兰表),或Gruen(高路云)的“Curvex”系列表,都是“桥式”多层表芯设计的表等。再简单说,一些特别的古董表,比方说是表的“表把”(香港称“把的”)装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表身样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购的条件(所以圆表应当比较不值钱)。
  三、表壳用料方面,应尽可能收金表。金表相对于钢表或包金表,价差远远超过“物质价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许多名表只剩下表芯,金表壳都给印度人熔去卖金花掉了。不禁为之伤心,中国在穷困的日子里也一样。但话说回来,金表最好之说也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我收购了一个Rolex,便因为它用料稀罕,以造枪的生铁造成。而瓷面手表自1920年代以来已很少制造,大概因为瓷面易裂。所以,碰到瓷面手表而状态好的,有收购价值。PatekPhilippe的瓷面手表,便一直是公认的珍品。在伦敦,有时花一千几百元,便可买到一些罕有款式,乐趣正是在“如何找寻”。
  四、最受表迷爱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Philippe、Rolex、VacheronConstantin(江诗丹顿)、AudemarsPiguet(爱彼表)、早年的Cartier(卡地亚),以及产量极少的表如Breguet等。但这些牌子的东西,大多数已炒得太贵。表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线”的货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欧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表),虽然当年是与Rolex的龟背并驾齐驱的货色,价格却曾落后甚远,但已回升不少了。1980年代低价买进,今天已升值好几倍了。
  当收藏者买进一个喜欢的手表,也许甚至是求之于市很久才找到的珍品,他的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费的本身,就是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一回事。可是买进一个古董表,有时可以说并没有花掉一笔钱,因为很可能你买进的东西还会保值升值,关键只是你买的应是有收藏价值的东西。这本书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领读者进入收藏的正轨。

前言/序言

爱玩古董表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种现象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历年拍卖会的盛况和古董表店愈开愈多得见一斑。也许在这里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们一般说的“古董表”,其实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厂的“经典作”旧手表罢了。在拍卖会里给高价抢进,也许不久又在古董表店以更高价出售的,很多不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制品。
1960年代的制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表开始大规模发展时候)的制品,也不过八十多年历史而已,同样不符“古董”起码应有百年历史的最低要求。要买古董表,其实只有搜购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怀表。但事实上,升值更快的却不是怀表,而是手表。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旧表,能以比新货更昂贵的价钱售出是常见的事!这现象证明表迷不惜成本,抢购在店子里买不到的东西。经济衰退有时能削弱表迷的购买力和兴趣,但“古董”手表的价值,正是在于它在“店里买不到”。此举不啻是给表迷服下了一剂“定心丸”。Rolex(劳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医生表”)或Bubble Back(香港俗称棺材仔,内地称龟背),有在两年里升值超过100%的往绩。对玩家来说,玩个畅快之余还可赚大钱,当然是难得的赏心乐事。
但说来奇怪,手表能进入大拍卖会的殿堂,不过是1970年代开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简单的:除了最资深的真正收藏家外,大多数玩家买古董表,主要是买来佩戴。纽约上流社会,有人以戴古董表为时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热的收购者。我认为玩家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只是二十年前的东西)却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货源”,古董手表会保值升值。我想有五个要点,表迷不妨慎加考虑作收购前的参考,才会免于将来价格回顺时吃亏。这几点,可以说是玩古董表的朋友购入收藏品时的准则:
一、购买古董表应当抱着“宁缺毋滥”之旨,应尽一己之财力,买最稀罕的项目。表太新还得与同厂同类的新表争市场,所以我们应买1950年代或更早的东西。
二、找寻不平常的货色。固然很少人买得起一只100万元的手表,但便宜的东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种。例如Harwood(哈伍德)这种自动手表的“鼻祖”,便因既是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因表迷搜购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银表只值百余英镑,1993年即使经济“衰退”也要400英镑)。要点是应选择那些比较独特的设计,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宝丽柏兰表),或Gruen(高路云)的“Curvex”系列表,都是“桥式”多层表芯设计的表等。再简单说,一些特别的古董表,比方说是表的“表把”(香港称“把的”)装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表身样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购的条件(所以圆表应当比较不值钱)。
三、表壳用料方面,应尽可能收金表。金表相对于钢表或包金表,价差远远超过“物质价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许多名表只剩下表芯,金表壳都给印度人熔去卖金花掉了。不禁为之伤心,中国在穷困的日子里也一样。但话说回来,金表最好之说也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我收购了一个Rolex,便因为它用料稀罕,以造枪的生铁造成。而瓷面手表自1920年代以来已很少制造,大概因为瓷面易裂。所以,碰到瓷面手表而状态好的,有收购价值。Patek Philippe的瓷面手表,便一直是公认的珍品。在伦敦,有时花一千几百元,便可买到一些罕有款式,乐趣正是在“如何找寻”。
四、最受表迷爱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 Philippe、Rolex、Vacheron Constantin(江诗丹顿)、Audemars Piguet(爱彼表)、早年的Cartier(卡地亚),以及产量极少的表如Breguet等。但这些牌子的东西,大多数已炒得太贵。表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线”的货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欧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表),虽然当年是与Rolex的龟背并驾齐驱的货色,价格却曾落后甚远,但已回升不少了。1980年代低价买进,今天已升值好几倍了。
当收藏者买进一个喜欢的手表,也许甚至是求之于市很久才找到的珍品,他的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费的本身,就是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一回事。可是买进一个古董表,有时可以说并没有花掉一笔钱,因为很可能你买进的东西还会保值升值,关键只是你买的应是有收藏价值的东西。这本书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领读者进入收藏的正轨。
爱玩古董表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这种现象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历年拍卖会的盛况和古董表店愈开愈多得见一斑。也许在这里我要加以注明的,是我们一般说的“古董表”,其实都不是真古董。那是指名厂的“经典作”旧手表罢了。在拍卖会里给高价抢进,也许不久又在古董表店以更高价出售的,很多不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制品。
1960年代的制品固然不是古董,即使是1930年代(手表开始大规模发展时候)的制品,也不过八十多年历史而已,同样不符“古董”起码应有百年历史的最低要求。要买古董表,其实只有搜购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怀表。但事实上,升值更快的却不是怀表,而是手表。一枚普普通通的Patek Philippe(百达翡丽)旧表,能以比新货更昂贵的价钱售出是常见的事!这现象证明表迷不惜成本,抢购在店子里买不到的东西。经济衰退有时能削弱表迷的购买力和兴趣,但“古董”手表的价值,正是在于它在“店里买不到”。此举不啻是给表迷服下了一剂“定心丸”。Rolex(劳力士)的Prince型(太子型“医生表”)或Bubble Back(香港俗称棺材仔,内地称龟背),有在两年里升值超过100%的往绩。对玩家来说,玩个畅快之余还可赚大钱,当然是难得的赏心乐事。
但说来奇怪,手表能进入大拍卖会的殿堂,不过是1970年代开始的事;而它的大幅升值,更完全是1980年代末期的事。原因是简单的:除了最资深的真正收藏家外,大多数玩家买古董表,主要是买来佩戴。纽约上流社会,有人以戴古董表为时尚。日本人和意大利人是更狂热的收购者。我认为玩家一天一天地多,而“古董”(哪怕只是二十年前的东西)却一天一天地少,以“更多的人追逐更少的货源”,古董手表会保值升值。我想有五个要点,表迷不妨慎加考虑作收购前的参考,才会免于将来价格回顺时吃亏。这几点,可以说是玩古董表的朋友购入收藏品时的准则:
一、购买古董表应当抱着“宁缺毋滥”之旨,应尽一己之财力,买最稀罕的项目。表太新还得与同厂同类的新表争市场,所以我们应买1950年代或更早的东西。
二、找寻不平常的货色。固然很少人买得起一只100万元的手表,但便宜的东西也有稀罕渴求的品种。例如Harwood(哈伍德)这种自动手表的“鼻祖”,便因既是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因表迷搜购而大幅升值(1986年,其银表只值百余英镑,1993年即使经济“衰退”也要400英镑)。要点是应选择那些比较独特的设计,例如Movado(摩凡陀)的Polyplan(宝丽柏兰表),或Gruen(高路云)的“Curvex”系列表,都是“桥式”多层表芯设计的表等。再简单说,一些特别的古董表,比方说是表的“表把”(香港称“把的”)装在不平常的位置(例如在l、2字旁而不是如平常地在3字旁),或表身样子奇特的,都有值得收购的条件(所以圆表应当比较不值钱)。
三、表壳用料方面,应尽可能收金表。金表相对于钢表或包金表,价差远远超过“物质价值之差”。那年我在印度,看到许多名表只剩下表芯,金表壳都给印度人熔去卖金花掉了。不禁为之伤心,中国在穷困的日子里也一样。但话说回来,金表最好之说也不能一本通书读到老。我收购了一个Rolex,便因为它用料稀罕,以造枪的生铁造成。而瓷面手表自1920年代以来已很少制造,大概因为瓷面易裂。所以,碰到瓷面手表而状态好的,有收购价值。Patek Philippe的瓷面手表,便一直是公认的珍品。在伦敦,有时花一千几百元,便可买到一些罕有款式,乐趣正是在“如何找寻”。
四、最受表迷爱戴的牌子,主要是Patek Philippe、Rolex、Vacheron Constantin(江诗丹顿)、Audemars Piguet(爱彼表)、早年的Cartier(卡地亚),以及产量极少的表如Breguet等。但这些牌子的东西,大多数已炒得太贵。表迷便不妨注意一些“二三线”的货色。值得注意的是Omega(欧米茄)的Constellation(星座表),虽然当年是与Rolex的龟背并驾齐驱的货色,价格却曾落后甚远,但已回升不少了。1980年代低价买进,今天已升值好几倍了。
当收藏者买进一个喜欢的手表,也许甚至是求之于市很久才找到的珍品,他的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消费的本身,就是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一回事。可是买进一个古董表,有时可以说并没有花掉一笔钱,因为很可能你买进的东西还会保值升值,关键只是你买的应是有收藏价值的东西。这本书的作用,我希望正是引领读者进入收藏的正轨。


机械的诗篇:现代钟表艺术与文化史 一册带领您深入探索时间计量艺术的殿堂,领略跨越世纪的精密工艺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指南。 本书并非聚焦于古董钟表的收藏、估值或鉴定,而是致力于呈现一个宏大而迷人的主题:现代钟表(特指20世纪至今的机械和石英腕表、怀表及座钟)在工程学、美学、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演变与影响。 我们将把时间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探讨那些驱动指针转动的齿轮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工业革命的浪潮以及身份符号的变迁。 --- 第一部分:时间的几何学——制表工程的革命与演进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现代钟表制造的核心技术,侧重于其工程学的突破,而非其历史价值。 第一章:擒纵系统的进化:从理论到实战 本章将详细解析自19世纪末至当代,制表师们如何不断优化擒纵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重点分析: 同轴擒纵的突破: 乔治·丹尼尔斯爵士所开创的同轴擒纵,如何从理论上的完美,演变为全球主流高端制表品牌争相采用的实际技术。我们将分解其三层棘轮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革新了传统杠杆擒纵在润滑依赖性上的限制。 硅质材料的应用(Siliconization): 探讨硅游丝(Silicium Balance Springs)的引入对走时稳定性的革命性影响。分析硅材料的抗磁性、轻量化特性及其对摆轮振动频率的精确控制能力。我们将对比传统金属游丝与硅游丝在温度补偿和抗冲击性上的差异。 非常规擒纵的探索: 介绍如陀飞轮的现代变种(如飞行陀螺、双轴陀螺)在解决地心引力影响之外,如何成为一种极致的机械展示艺术。同时,探讨如芝麻链(Fusee Chain)在现代腕表中的复兴与意义。 第二章:动力储存的艺术:发条盒与上链机制 发条盒是机械表的心脏,其设计直接决定了腕表的动力续航能力和恒定性。 双发条盒与三发条盒系统: 深入解析现代品牌如何通过串联或并联多个发条盒来延长动力储存时间,并讨论这种设计对机芯布局的挑战。 自动上链的效率竞赛: 对比单向、双向自动上链系统的机械结构差异。分析KIF避震装置、滚珠轴承的应用,以及现代高效自动陀设计如何优化佩戴者日常活动中的能量转化率。 恒定动力装置(Constant Force): 探讨在长动力储存机芯中,如何通过分阶段释放能量的机制(如:末端卷绕系统、微型发条盒)来确保即使在动力将尽时,擒纵系统也能获得稳定的驱动力矩。 第三章:材质的突破:超越黄金与白金 本章聚焦于20世纪后半叶以来,制表工业在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 高科技陶瓷的应用: 探讨烧结氧化锆、碳化硅等高科技陶瓷材料如何在表壳、表圈和内部组件(如游丝)中被应用。分析其极高的硬度、耐刮性以及独特的视觉质感。 金属合金的精研: 深入研究904L精钢与传统316L钢在抗腐蚀性和光泽度上的细微差别,以及现代制表商如何利用铂金、钯金等贵金属的特殊合金配方,以达到特定的颜色或硬度要求。 非金属材料的创新: 考察碳纤维(Carbon Fiber)、聚合树脂(Resin)以及蓝色陶瓷化钛金属(Ceramicized Titanium)在轻量化和设计自由度上的贡献。 --- 第二部分:美学的结构——设计语言与功能主义 现代钟表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佩戴者个性的延伸。本部分关注其外观设计、可读性以及功能集成。 第四章:表盘的视觉层次学 表盘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界面,本章分析现代表盘设计如何平衡信息密度与视觉美感。 立体构造的盛宴: 探讨“夹层表盘”(Sandwich Dials)的设计手法,分析如何通过不同高度的层次感来增强立体视觉效果和夜光涂层的分布。 刻度与指针的语汇: 比较巴顿(Baton)、三角(Bâton)、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等不同刻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可读性。分析指针的形状(如雪花针、太子妃针、矛形针)如何服务于特定类型腕表的风格定位。 “烟熏”与“渐变”的色彩哲学: 解析现代表盘涂层技术,如“烟熏”(Smoked)、“日内瓦波纹”(Côtes de Genève)在表盘上的应用,及其如何创造出随光线变化的微妙动态效果。 第五章:复杂功能的逻辑集成(Complications) 本章着重于计时码表、万年历、世界时等复杂功能如何在有限的表壳空间内实现精密的机械逻辑。 计时码表的驱动艺术: 详述导轮(Column Wheel)与凸轮(Cam)驱动的差异,以及如何设计更平顺的启动与归零机制。探讨“导柱轮的舞蹈”这一经典机械美景。 万年历的机械记忆: 剖析月相、日历、闰年显示背后的齿轮组编程逻辑。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差速器或特定的齿数比来实现对非标准周期(如29.5天、30天、31天)的精确模拟。 专业工具表的诞生与标准化: 分析潜水表(ISO 6425标准)、飞行员计时表(GMT/世界时)等功能性腕表在设计上为满足特定工业标准而做出的结构性妥协与创新。 --- 第三部分:文化与认同——时间之外的符号学 现代钟表已超越其实用价值,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身份的标记。 第六章:工业设计与时代精神 本章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如二战后、石英危机时期、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理念如何塑造了当代钟表的外观。 极简主义与功能至上: 分析德国包豪斯设计思潮如何影响了某些瑞士和德国品牌在表壳线条、字体选择上的克制与清晰度追求。 运动化浪潮的推动力: 探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探索如何催生了大型表壳、高防水性以及超大夜光显示的潮流。分析“三明治结构”表壳在提升抗震性上的结构贡献。 数字时代的机械反抗: 讨论石英危机之后,机械制表业如何通过强调“手工技艺”和“非必需性”来重塑自身的文化价值,使其从日常工具转变为一种“慢”的哲学体现。 第七章:叙事性与品牌传承 现代钟表品牌如何利用历史元素来构建其未来的叙事线索。 复刻与致敬的边界: 探讨品牌在复刻经典型号时,如何在保留历史韵味与应用现代材料及机芯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分析“限量版”策略背后的市场心理学。 表冠与侧面的雕塑语言: 聚焦于表壳侧面、表耳弧度和表冠的微小设计细节,这些细节如何成为区分不同品牌家族特征的无声“签名”。 收藏群体与技术爱好者的交集: 分析当代钟表爱好者社群的构成,他们对技术的追求(如天文台认证、自制机芯)如何驱动着制表业在工程学上不断突破界限。 本书旨在为钟表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具技术深度和文化广度的视角,理解那些在方寸之间运行的精密机械,如何成为人类工程智慧的结晶与时代变迁的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刚看完了一部关于深海探险的纪录片,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着实令人振奋。片子详细记录了一支科考队如何操作高精度遥控潜水器(ROV),在数千米水压之下,精确地采样、记录数据。我尤其关注他们对定位系统的描述,如何在漆黑一片、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海底,通过声呐和惯性导航的组合,实现毫米级的精准操作。这种对“误差控制”的极致追求,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顶级的制表工艺。想象一下,在微小的机芯里,每一个游丝的张力、每一个擒纵轮的摆动角度,都需要被控制在比人类发丝还细微的误差范围内。纪录片里的科学家们那种冷静、严谨、对技术极限不断挑战的态度,和那些顶级制表大师们如出一辙。它没有涉及任何收藏技巧,但它展现了一种面对复杂系统时,必须秉持的科学精神——精确、可重复、对环境因素的充分考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启发,让我对任何精密机械都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探讨二十世纪初艺术思潮变迁的画册,那本册子让我对“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和《古董表收藏指南》所强调的实用与美学的平衡,虽然领域不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画册里展示了包豪斯学派如何摒弃冗余装饰,追求线条的纯粹和材料的本真。我记得其中一幅对莱比锡一座功能主义建筑的分析,特别指出每一根梁柱的粗细和位置都是为了承重和采光服务的,毫无矫饰。这让我联想到,收藏古董表时,那些最受推崇的表款,往往也是在技术突破的驱动下,形态自然形成的。这本画册的排版设计也极具匠心,黑白照片与彩色作品的交错运用,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节奏的把控。它教会我欣赏内在逻辑如何构建外在美感,让我明白,真正的经典,无论是在钟表设计还是在建筑美学上,都必须拥有坚实的内在支撑,而非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装饰堆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时间旅行伴侣”,虽然它不是我手头这本《古董表收藏指南》,但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我刚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中世纪欧洲手工艺人生活的历史小说,那本书的细节描绘得极其到位,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幅精致的油画。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那些钟表匠——当然,是那个时代的机械师——如何日复一日地打磨零件,如何与同行们在昏暗的工作室里争论齿轮的最佳咬合角度。书里描述的那些手工工具,尽管和现代的精密仪器相去甚远,但那种匠人精神的传承,那种对机械美学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着迷。特别是小说中对于一个复杂天文钟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场智力的角逐,让人屏息凝神。读完后,我对手表这个物件的理解,从一个计时工具,升华到了对人类智慧和耐心的致敬。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沉稳而有力,情感刻画细腻入微,它没有直接教你如何鉴别古董,但它教会了你如何去“感受”时间的重量和历史的温度,这比任何技术手册都来得有价值。

评分

说来惭愧,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日本传统园林哲学的书籍。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简练,几乎可以说是诗意的散文,但其蕴含的禅宗思想却极为深厚。书中反复提及“留白”和“不完美之美”,例如一块苔藓的生长方向、一块摆放石头的角度,都必须恰到好处地暗示出自然的无序和深远。这让我思考,收藏领域中那种对“原汁原味”的推崇,是否也有相似的哲学根基?一件历经风霜的古董,那些细微的划痕、轻微的锈迹,是否也构成了其历史的一部分,而非必须被“修复”成崭新的模样?园林书里强调的“借景”,即利用远处的山峦或树木来丰富庭院的层次感,这与收藏中“藏品间的对话”不谋而合——一件藏品的美,往往要通过其周围环境的衬托才能完全展现。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价值往往存在于那些未被明确言说、需要观者自行体悟的部分。

评分

我前阵子一口气读完了几本关于现代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教材。那些教材用极其枯燥的数学模型和概率论,解释了如何量化和对冲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它假设市场在特定条件下会如何反应。虽然和古董表收藏的物理世界相去甚远,但其中关于“稀缺性溢价”和“波动性风险”的分析,让我对收藏品的“价值锚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一本古董表的稀有度(比如某个特定机芯的存世量)和其市场对其未来价值的预期,不正是类似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吗?教材里强调,任何模型都有其局限性,过度依赖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是危险的。这警示我,即使是基于严谨的鉴定和对历史行情的分析,古董表的价值依然受制于人心的变化和宏观环境的波动。它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帮助我更理性地看待那些看似主观的“爱之深,责之切”的收藏热情。

评分

纸张模糊,一般

评分

印刷方面稍微有些欠缺,其他都好,给四星。

评分

纸张模糊,一般

评分

售后服务一流

评分

纸张模糊,一般

评分

售后服务一流

评分

印刷方面稍微有些欠缺,其他都好,给四星。

评分

快递哥很好。。。。。

评分

快递哥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