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就历史诠释而言,当代各种解释学理论和布克哈特等思想家对马基雅维里的诠释启示我们,进行历史对话就是在“人性语言-文化”的框架内反思并全面把握马基雅维里的思想结构和完整内涵;由此切近地找寻马基雅维里著作的含义。例如,我们能够切近地去诠释马基雅维里思想体系所特有的“人性一文化”结构。当然,这需要对话者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甚至对心理学之类的学科也要有相当的了解。
就历史描述而言,可以借鉴布克哈特、罗素、日常语言学派等的思维方式和描述方法(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等,贴切地呈现马基雅维里复杂的心灵世界。
作者简介
周春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思想史、中西比较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史。著有《感性的荒野:寻找人的存在根基》、《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直觉与东西方文化》、《文艺复兴时期入神对话》和《文明史概论》等在《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哲学史》、《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主要有:《荣格的原型论与老子的道论》、《<庄子>一书的语言结构》、《艺术的逃遁与艺术的拯救:叔本华与尼采艺术哲学之差异》、《西方文艺复兴史三大研究热点述评》、《“取譬”与“是”从判断系动词看中西方文化哲学的生成和框架》、《道德的合理性与国家权力的合法性:西方马基雅维里思想批评史寻迹》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论
一 前言:马基雅维里思想研究法
1.从历史经验主义和人性的深层结构与马基雅维里对话
2.用有限度的想象去直觉、把握马基雅维里的思想
3.在“人性-语言-文化”的框架中阅读、理解马基雅维里的著述
4.以含义、意义与范型的标准来解释马基雅维里的思想
5.用摹状词和日常语言来描述马基雅维里
二 马基雅维里的生平——坎坷与才气
1.生平轮廓
2.早期生涯(1469-1498)
3.忙碌仕途(1498-1512)
4.著述蓄志(1513-1527)
三 马基雅维里思想的人文主义特征——强调自然性、个性与世俗性的人文主义理想
1.人文主义与马基雅维里的个性
2.人性,还是人性
3.才气论
四 马基雅维里的务实睿智——现实和经验的智慧世界
1.现实、人性的基点
2.经验的眼光
3.有效的对策
五 马基雅维里的历史观——时代敏感意识下的历史经验观察和描述
1.历史的变与不变
2.历史大局观
3.“活”的语言下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
六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法律学说——人性、共和、自由、制衡等因素制约下的国家权力体制和运作
1.国家与国家权力
2.制度、超常手段与权力制衡
3.共和国理想政治模式
4.与同时代人文主义政治思想家的比较
七 马基雅维里的军事理论和外交策略——以实力、功用、谋算为轴心的军事、外交构想
1.源自传统又顺应潮流的军事理论
2.军队是国家生存的根本
3.高度重视军队素质
4.以绝对胜算为宗旨的战略战术
5.外交与政治:判大势,互利用,求平衡
6.职业外交原则
八 马基雅维里的宗教态度和文学风格
九 两方马基雅维里思想批评史之批评
十 中国的马基雅维里:韩非思想研究
十一 马基雅维里年谱
十二 马基雅维里研究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追求某个政治目标,徒劳无益;即便认为目的是好的,也必须选取可以实现它的相当手段。手段问题能够不管目的或善或恶,按纯粹的科学方式处理。‘成功’意思指达到你的目的,不管是什么目的。假若世间有一门‘成功学’,按恶人的成功去研究,可以和按善人的成功去研究同样研究得好——实际上更好,因为成功的罪人实例比成功的圣贤实例尤其繁多。然而这门学问一旦建立起来,对圣贤和对罪人同样有用,因为圣贤如果涉足政治,必定同罪人一样,希图成功”。心理学告诉人们,人处在理性和动物性之间。人们可以预见的是理性的一面,但对于动物性则永远难以预测其中的能量。所以政治上的测试仪就不可能采取固定的模式。马基雅维里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历史观察,提供给政治家一套测试的手段。马基雅维里的意图是提醒政治家在法治国家的范围内注意调动各种手段以对付人性主导下的政治世界。布克哈特这样转述马基雅维里关于历史手段和后果的看法:“在所有这些从表面上看来是为了获得荣誉的努力当中,有时我们把帷幕揭开,看到可怕的彰明较著的事迹,看到一种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和不顾一切后果以追求‘伟大’的无限野心和渴望。因此,马基雅维里在他的《佛罗伦萨史》的序言中,非难他的前辈列奥那多·阿雷提诺和波吉奥,认为他们关于那个城市的党派问题过于慎重和沉默:‘他们错误很大,并表明他们对于人们要名垂不朽的野心和欲望了解得很少。有多少人如不能以丰功伟绩流芳百世就力图以恶德丑行遗臭万年啊!那些作家们并没有想到:那些本身是伟大的行动,例如统治者和国家的行动,不管它们属于哪一类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总是似乎给人带来光荣,而不是给人带来责难。”人们从《君主论》中可以得到这样的话语:“因此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还说:“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因此,你必须懂得,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第一种方法是属于人类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属于野兽的。但是,因为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须诉诸后者。因此,君主必须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法。关于这一点,古代的作家们早已诡秘地教给君主了。”马基雅维里还提到效法狐狸和狮子的手段:“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人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马基雅维里对历史上一些强权人物十分关注,例如《佛罗伦萨史》第二卷第六章对卢卡和比萨的统治者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的描述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以上表明,马基雅维里对目的、结果等都有一个通盘考虑。下面是有关目的一手段关系的重要语段:“执政团看到群众如此普遍不满,就决定邀请一些公民来座谈,想用温和的话语安抚民众的激动情绪。在这次集会上,马索的大儿子里纳尔多·德利·阿尔比齐,凭着自己聪明能干,再加上人们因为怀念他父亲对他本人也很尊敬,从而使他渴望在政府里得到最重要的职位,就趁这个机会发表了长篇演说。他说:判断某些行为是否正确,单看效果如何是不对的。因为事先经过周密考虑、业已成熟的计划,也常常产生不好的结果。某些很坏的建议,有时也侥幸产生好结果;如果我们加以称赞,那就只会是鼓励犯错误的人,这样必然给共和国带来大祸;因为坏意见并不总是能够碰巧产生好结果。根据同样的道理,对一个明智的决议因为后果不好就加以责怪,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做只会打击公民提意见、讲真话的积极性。”
……
权力、伦理与现实的审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关键节点 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政治读物,也非一本空谈理论的哲学论文集。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刻的认知之旅,追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对权力运行机制、个体伦理与集体生存之道进行不懈探索的漫长历程。在这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长河中,我们聚焦于那些奠定西方政治哲学基石的关键人物、核心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持久争鸣。 第一部分:城邦理想与理性秩序的曙光 我们的旅程从古希腊的城邦时代启程。在这里,政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统治,而是公民集体参与、塑造共同命运的实践。我们深入探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建的那个由哲学家王统治的、追求至善的理想政体。我们将解析其关于正义的深刻洞见,审视其对教育、社会分工以及统治者品德的要求。不同于柏拉图的乌托邦式构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则展现了更为务实的分析。他基于对不同政体的细致观察和分类,探讨了不同政体的优劣得失,以及如何实现稳定和繁荣的城邦生活。我们将重点关注其关于“混合政体”的理念,以及他对法律、公民德性在政治秩序中的核心作用的强调。 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和帝国的扩张,希腊的城邦理想在新的政治现实面前面临挑战。罗马人以其卓越的实践精神,为政治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回顾西塞罗等思想家,如何在继承希腊遗产的同时,融入罗马的法治精神和共和理想。探讨他们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对法律至高无上的推崇,以及对共和制度下权力制衡的思考。 第二部分:信仰、秩序与人性的挣扎 当基督教的浪潮席卷欧洲,政治思想不可避免地与神学信仰产生深刻的交融与碰撞。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提供了一个双重性的视角,将地上城(世俗国家)的局限性与天上城(精神王国)的永恒性进行对照。我们将分析他如何理解国家的起源和目的,以及在罪恶存在的现实世界中,权力与服从的必要性。 中世纪晚期,随着封建制度的演变和教权与王权的博弈,政治思想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光景。托马斯·阿奎那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构建了系统的政治神学。我们将探讨他对自然法、永恒法以及人法的阐释,分析他如何论证国家作为实现公共善的工具,以及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中世纪后期其他思想家,如马西利乌斯·帕多瓦等,他们开始挑战教皇的世俗权力,强调世俗君主的独立性,并对人民主权的萌芽提出早期思考。 第三部分:变革时代的权力图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巨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欧洲的旧有秩序。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权力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我们将深入审视尼科洛·马基雅维里的思想,理解他对政治现实的冷峻观察。我们将剖析他如何将政治从伦理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其视为一种基于权力和实用主义的技艺。重点分析他对君主统治的策略,包括如何获取、维持和扩张权力,以及他对“善”与“恶”在政治语境下的重新定义。这一部分的探讨,将不仅仅是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梳理,更是对政治行动与道德评判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在马基雅维里之后,欧洲的政治格局进一步被宗教战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所重塑。让·博丹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为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定义主权,以及主权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分割性。 第四部分:理性、契约与自由的追寻 启蒙运动的曙光,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点亮了欧洲的夜空。政治思想开始从神学和传统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将目光投向个体权利、社会契约和政府的合法性。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其激进的论证,描绘了一个在自然状态下“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的图景,并由此推导出建立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主权者的必要性,以保障个体的安全。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对人性本恶的认知,以及社会契约如何成为摆脱自然状态的唯一出路。 与霍布斯对权力的强调不同,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则提出了更为温和的政府观念。他强调自然权利、财产权以及政府的目的是保护这些权利。我们将探讨他对“天赋人权”的阐释,以及人民拥有反抗暴政的权利。洛克的思想,为后来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奠定了基石。 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将政治思想的锋芒指向了集体意志和人民主权。他批判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倡导直接民主,并强调“公意”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将解析他对“公意”的定义,以及它如何与个人自由相结合。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部分:分权、宪政与现代民主的构建 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欧洲各国以及新生的美国,都在积极探索构建新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即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相互制衡,成为了现代宪政制度的经典范式。我们将详细解析其对权力腐败的警惕,以及分权如何成为保障自由的关键。 在美国,詹姆斯·麦迪逊等人在起草《联邦宪法》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精华。他们将分权、制衡、联邦制等原则巧妙地融入宪法设计,力图构建一个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又能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和政体。我们将回顾《联邦党人文集》中的精彩论辩,理解其对于政治实践的深刻洞见。 本书的梳理,并非线性地陈述历史,而是力求展现不同思想之间的传承、批判与发展。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言,而是深入挖掘其思想的逻辑脉络,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探讨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古希腊城邦的理想主义,到中世纪神权与王权的拉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权力现实的直视,直至启蒙运动对理性、契约与自由的呼唤,以及现代民主制度的初步构建,每一个节点都凝聚着人类对如何更好地组织社会、实现公正与繁荣的不懈探索。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政治现实,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数思想碰撞与实践演进的产物。理解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的政治现象,批判性地思考社会问题,并对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形成更深刻的认知。这是一场关于权力本质、伦理边界与人类生存智慧的深度对话,其意义远超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