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多用词典》结合广大学生、教师和英语爱好者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在有限篇幅内容纳更多内容。英汉部分是拼写、读音、词性、释义、搭配、例句及译文、辨析、派生词、复合词等项目,有利于读者对词汇的全面掌握。释义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词语涵盖面广,都是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有利于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选择使用;四个附录均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对英语学习有较大帮助。
李德芳,西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为英语学习者编写出版过多部英语类字词典,如《英汉小词典》、《50000条英汉汉英词典》、《大学英汉词典》、《大学英语实用语法教程》等,均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说句实在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想强化一下自己的“汉译英”能力。我感觉自己的基础词汇量还行,但一到需要用中文思维去组织地道英文表达时,就常常卡壳。这本词典在这方面的设计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它不是那种把“好”和“善”简单并列的词典。它会深入剖析“好”在不同语境下,如何分解成 “excellent”、“superb”、“decent”、“satisfactory” 甚至更口语化的表达,并给出每个词汇的感情色彩倾向。这对于提升写作的“颗粒度”非常有帮助。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一些专业领域词汇的收录和解析,比如一些法律和医学术语,它的英汉互译都相当到位,而且给出的例句都是非常规范的专业语境下的句子。很多其他词典的例句都显得过于简单和脱离实际,但这本书的例句往往能直接拿来作为参考范本。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增加一个关于英美式拼写和用法的快速对照表格就更完美了,不过瑕不掩瑜,它已经是我的案头必备工具了。
评分我是一名常年需要处理中英互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对词典的实用性和全面性要求极高。坦白说,我以前用的几本词典,在处理那些细微语感和文化差异的翻译时,总显得力不从心,经常需要来回对照好几本参考书才能确定最佳译法。这本《英汉汉英多用词典》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效率提升。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似乎预设了使用者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会遇到的所有疑难杂症。例如,在汉译英部分,它对于一些中文特有的成语、俗语或者政治经济术语的处理,给出的英文释义不仅准确,而且提供了当下最地道的表达方式,避免了那种“翻译腔”的尴尬。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一些高频词汇的“反向索引”做得非常出色。当我需要表达某个复杂概念时,我可以直接输入核心的中文词汇,它会立即列出所有相关的、不同细微差别的英文对应词组,并附带了使用频率的指示。这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构思时间。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装帧设计也深得我心,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眼,放在办公桌上随时取用,手感也很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
评分我是一个英语学习的“老油条”,学了十几年,但总觉得自己的词汇使用停留在“能看懂,但说不出来”的阶段,尤其是在准备雅思口语和写作时,感觉自己的表达总是“差那么点意思”。这本《英汉汉英多用词典》真正帮我补上了“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词汇”和“语块”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table”是“桌子”,而是会列出一大串与之相关的常用短语,比如“table a motion”、“to sweep under the table”等等,并且清晰地解释了这些短语背后的文化含义。这对于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地道性是质的飞跃。很多我以前不理解的英文习语,通过这本书的“汉译英”反向查询,我能立刻明白它在中文世界里对应的哪种场景。这种双向打通,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英语的“语感”和“直觉”。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字体清晰,布局紧凑又不失疏朗,即便是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
评分这本词典简直是我学习英语路上的“救星”!当初买它的时候,说实话,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市面上的双语词典多如牛毛,真正能用得上、查得准的又有几本呢?拿到手翻阅了一下,立刻就被它的编排方式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只有生硬的词条和例句的工具书。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核心词汇后面提供的“多用”解析,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该如何精准表达。比如,对于一些动词,它不仅仅告诉你它的基本含义,还会列举出它在学术论文、日常口语、商务邮件中分别适用的固定搭配和俚语用法。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希望从“学了英语”到“能用好英语”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以前常常困惑于为什么同样一个中文意思,翻译成英文时会冒出好几个词,用哪个都觉得别扭,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对比和情景分析,让我豁然开朗。它真正做到了“多用”,而不是简单的“双语对照”。如果非要说一个不足,那就是它内容太扎实了,有时候查一个冷门词,需要耐心一点翻阅,但这种“厚重感”也恰恰体现了它的专业性,物有所值啊!
评分最近我开始尝试翻译一些文学作品,发现普通工具书在处理文学性、修辞性和象征意义的词汇时,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这本词典在收录这些“软性”词汇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比如“melancholy”和“pensive”之间的细微差别,用中文做了非常细腻的描摹,让我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在汉译英时,它也会提供多层次的翻译方案,比如一个中文词汇,它可以对应一个正式的文学用语和一个更偏向现代解读的表达。这为我的文学翻译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选择空间。而且,这本书的词条覆盖面非常广,除了日常用词,对于一些历史典故、哲学概念的英文对应也做得相当到位,这对于我这种涉猎较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不像某些词典那样,为了追求“大而全”而牺牲了深度,而是做到了在保持广度的同时,兼顾了高品质的深度解析。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更满意,那就是希望它未来能出一个配套的在线词库,方便移动查询,但作为一本实体工具书,它已经无可挑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