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日词典

新汉日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永清 编
图书标签:
  • 汉日词典
  • 日语词典
  • 汉字
  • 日语学习
  • 词汇
  • 翻译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日语考试
  • 新汉日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015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022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工具书方面,早在公元九世纪,就有日本僧人空海根据中国南朝梁朝顾野王所撰字书《玉篇》,编写了《篆隶万象名义》(日本天长七年,公元803年以后完成)。公元十世纪,又有日本学者源顺所著《倭名类聚钞》(简称《倭名钞》,日本承平年间,公元931-938年完成)问世。这两部书是日本的有关汉字和汉语词汇的工具书。
  但是,《篆隶万象名义》以汉文注汉字,实际上是一部日本版的《玉篇》简编,还算不上汉日词典。而《倭名类聚钞》按天地、人伦等门类排比名物,解说音义出典,则更接近类书或百科事典,不过它用万叶假名标记和名,也算是开汉日双语词典之先河。
  在日本方面,编写汉日双语语文词典还是近代的事。迄至现代,已出版了大小中日双语语文词典多种。
  中国方面记述日语词汇的,就目前所见,有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载二十条日语词义,这是早期的。明代李言恭的《日本考》,在语言文字方面亦多有记述。但这些都是零星的介绍,而且《鹤林玉露》多少还带有一种猎奇的色彩,《日本考》只列词表,也很难说是工具书,更称不上双语语文词典。
  中国编写大型的汉日双语语文词典是解放以后的事。6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组编我国第一部《汉日词典》,收词四万余条,由原国家出版局、商务印书馆通过中日友协、日中友协与日本大安书店订立合同,准备在中日两国出版发行,并已打出校样。嗣因文革开始,遂被迫弃置。1975年全国词典规划会议之后,汉日词典由吉林大学承编。商务印书馆敝帚自珍,上述《汉日词典》稿曾由当时的商务借给吉林大学汉日词典编辑部作为他们编写《汉日词典》的参考材料,幸承不弃而多所采择。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商务印书馆又有编纂汉日双语语文词典之议。同仁等鉴于文革前的商务《汉日词典》收词与释义均已不敷应用,同时,多年来汉语语词方面的研究成果亦有必要加以吸收,乃决定另行规划,重新编写。新编稿仍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同时参照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黎锦熙《国语词典》、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加以补充,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词、词组、熟语、成语以及一部分科技词汇和常见的方言等,共收八万余条,例句亦不下六万,命名为《新汉日词典》。
  创业维艰,更新亦复不易。八度寒暑,始成是编。考虑到中日两国读者使用方便,并且便于就教于两国方家,乃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小学馆签约合作,决定在中日两国同时发行。
  本词典上承前述商务印书馆组编我国第一部汉日词典的编纂大意,刻意追求的是如何把现代汉语的基本词义用现代日语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为新时代中日两国读者更好地服务。然而确切地掌握并表达词义是很不容易的事,同仁等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兢兢业业,如临深履薄,但限于水平,错误及缺点仍恐不免。切望中日两国读者及专家不吝金玉,惠予指正。
  此外,为适应日本读者的需要,商务印书馆应小学馆的要求,本词典的日本版由小学馆在日本邀请学人,斟酌增损,所以中日两种版本不尽相同,尚希两国读者垂鉴。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寰宇风物志》的图书简介: --- 《寰宇风物志:跨越七大洲的奇珍异宝与人文地理探秘》 一部探寻地球脉络、触摸人类文明温度的宏伟巨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然而,真正深入了解我们脚下这颗星球的深度与广度,却成了一种奢侈。《寰宇风物志》,正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超越日常边界,沉浸式体验全球各地独特风物、地理奇观与人文风情的恢弘力作。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而是一部跨越七大洲、深入历史肌理、触及自然奥秘的百科全书式深度考察记录。 本书汇集了著名地理学家、人类学家及资深探险家耗费数十年心血的田野调查成果,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和无可挑剔的考据,构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全球风物图景。全书结构宏大,叙事精妙,将地理的宏观与风物的微观完美结合,旨在重塑读者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第一卷:北境冰封的史诗与生存的智慧 (北美洲与北极圈) 本卷聚焦于广袤的北美大陆及其极北的冰封之地。我们不会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地理划分,而是深入北美原住民如易洛魁联盟、纳瓦霍部落的古老传说与生态智慧中,探寻他们如何在大自然严苛的条件下建立起可持续的社会结构。 在地理探秘上,本书详尽描绘了落基山脉的板块运动痕迹,追溯了五大湖区冰川消融的历史进程,并对黄石公园超级火山的潜在影响进行了科学与神话交织的探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北极圈内格陵兰冰盖下的“沉默之河”的动态,以及因纽特人在气候剧变下面临的文化与生存挑战。这里的风物,是关于“坚韧”的最好诠释。 第二卷:古典的回响与地中海的荣光 (欧洲大陆) 欧洲,这片孕育了现代文明思想与制度的土地,其风物并非仅仅是宏伟的教堂和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寰宇风物志》深入挖掘了欧洲不同地域的“乡愁”与“地方性”。 从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解读“Fjord”(峡湾)地貌如何塑造了北欧人的集体性格;到中部的阿尔卑斯山区,考察高山牧民如何通过垂直迁徙维持着古老的农业生态;再到南部的地中海沿岸,我们不仅描绘了橄榄树、葡萄酒的种植地理,更追溯了腓尼基人、古希腊人传播的香料贸易路线及其对欧洲饮食文化定型的深远影响。本书特别收录了一篇关于“欧洲小径”的专题研究,分析了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沿线各地民间手工艺品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编码。 第三卷:尼罗河的赠礼与撒哈拉的秘密 (非洲大陆) 非洲,广袤且充满未解之谜的大陆,是本书笔墨着墨最重、情感投入最深的区域之一。我们拒绝将非洲简单地视为单一的“热带”,而是细致区分了西非萨赫勒地区的沙化边界、东非大裂谷的火山地质活动,以及刚果盆地的生物多样性热点。 本书对非洲的风物考察,集中于“水”与“生命力”的对抗与共存。详细介绍了马里的廷巴克图古图书馆中保存的手稿的泥土微环境保护技术;分析了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特有咖啡豆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文化意义;并用大量篇幅记录了马赛牧民在季节性迁徙中,如何通过对草原植被的精细观察,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这里的风物,是关于“起源”与“生命张力”的赞歌。 第四卷:文明的摇篮与多元的交响 (亚洲大陆) 亚洲,地域跨度最大、文化层次最复杂的板块,需要更精密的解析。《寰宇风物志》按地理板块划分,对亚洲风物进行了多维度扫描。 东亚视角: 聚焦于季风气候下,稻作文明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考察了日本传统“里山”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中亚通道: 重新审视丝绸之路的地理制约,分析了粟特商人如何将中亚的玻璃器皿、香料和宗教思想进行高效的“风物中介”。 南亚次大陆: 深入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水对印度河文明的馈赠,以及印度教仪式中对河流与山脉的“神圣化”过程。 东南海域: 考察了古代海洋贸易网络中,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微气候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以及当地人对风向与洋流的精妙掌握。 第五卷:远古熔岩与海洋的奇观 (大洋洲与南极洲)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带领读者走向地球的边缘地带,探索极端环境下的风物特色。 大洋洲部分,重点探讨了澳大利亚内陆“梦创”与土著居民对地貌的感知方式,特别是他们如何通过口述历史将数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编码到日常生活的路径中。对于新西兰的毛利文化,我们着重分析了火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独特地热景观,如何被融入其图腾雕刻和部落信仰。 南极洲的描绘则完全基于科学考察站的最新数据与早期探险家的日记。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风物”,但其冰层下的地磁异常、独特的微生物群落,以及在绝对纯净环境中产生的物理现象,构成了一种“反风物”的壮丽景观。 总结:风物背后的“人”与“时间” 《寰宇风物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坚持“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书中的每一处地理奇观、每一种独特的物产,都与其承载的人类历史、技术发展和审美情趣紧密相连。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见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镌刻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和地球演变的时间。 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阅读、值得反复摩挲的珍藏之书。它承诺给予读者一份超越地图的广阔胸襟,一份对地球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阅读《寰宇风物志》,即是开启一场永不落幕的环球探险。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任何工具书都会非常谨慎,因为市面上的产品常常存在“虚胖”现象——内容量很大,但真正有用的信息却很少。我买《新汉日词典》之前也做了一番对比,它最吸引我的是其编纂的“精炼性”和“面向未来”的视角。它没有为了增加页数而堆砌大量已经被淘汰的过时词汇,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当代日本社会最活跃的语言使用上。它的动词变形和活用规则讲解部分做得特别出色,用了图表和流程图的方式来展示复杂的变位,比我之前用的任何语法书都直观易懂。我尤其欣赏它对近义词的辨析。例如,表示“思考”的几个词,它能清晰地勾勒出它们在“沉思”、“揣摩”、“盘算”等细微含义上的区别,并且都配上了精准的中文解释。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学习者痛点的深刻理解。它是一本真正懂得如何“教”人查词典的词典,而不是仅仅罗列词汇的清单。

评分

对于我这种沉迷于日本文学和动漫文化的“宅”来说,一本好的词典必须能跟上流行文化的步伐。我购买《新汉日词典》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原汁原味的日文作品。坦白说,很多学术性的词典虽然权威,但在解释那些充满文化特色的词汇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比如那些复杂的拟声词、拟态词,或者特定动画作品中才会出现的“黑话”。这本词典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它对大量文化符号和网络梗的解释非常接地气,让我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时,那些跳跃的思绪和微妙的情感变化都能被准确捕捉到。更别提那些漫画里的吐槽用语,以前看的时候总要停下来查半天,现在翻开这本,几乎总能找到对应的、带着幽默感的翻译。它不只停留在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使用者的意图。可以说,它让我与日本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阅读体验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评分

这本《新汉日词典》简直是学习日语的救星!我是一个日语初学者,一开始对着那些复杂的假名和动词变形简直一筹莫展。刚开始买了好几本别的词典,但要么是内容太陈旧,要么是解释过于晦涩难懂,查起来非常费劲。直到我遇到了这本《新汉日词典》,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清晰,查阅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词汇释义,还收录了大量现代日语的常用口语表达和网络流行语,这在很多老式词典里是找不到的。比如,我最近在看一部日剧,里面有一句非常口语化的表达,我用其他工具查了好久都没搞明白意思,结果在这本词典里找到了详细的解释和使用场景,简直是太贴心了。而且,它对汉字词的解释也非常到位,不仅给出了日语读音,还结合了词源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能更好地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耐心的日语老师,随时为我答疑解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与日语“搏斗”的朋友们!

评分

我是一位对语言的语音层面非常敏感的学习者,对我来说,词汇的发音准确性比任何解释都重要。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词典只给平假名或罗马音标注,但对于声调和重音的标记却含糊其辞,导致我常常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因为重音错误而闹出笑话。这本《新汉日词典》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的专业。它在每一个重要词条后都清晰地标注了音调符号(可能是高低音标记,或者其他准确的标注方式),这对于听力和口语的提升简直是质的飞跃。我不再需要依赖外部的音频资源来反复确认一个词的正确读法。此外,它还非常贴心地整理了一些容易混淆发音的同音异义词列表,并针对性地指出它们在重音上的区别。这套系统性的语音指导,让我对自己说出的每一个日语单词都更有信心。对于追求标准发音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种对语音细节的重视,是衡量一本词典价值的核心标准,而《新汉日词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中日贸易工作的商务人士,对词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过去几年里,我尝试过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的汉日词典,但总觉得在专业术语和商务场景的对应上力有不逮。然而,这本《新汉日词典》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它的词条覆盖面极其广泛,尤其在经济、法律、科技等专业领域的词汇收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记得有一次,我需要紧急处理一份关于知识产权的合同文件,其中有一个核心术语在不同词典里的翻译存在细微的偏差,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我赶紧查阅了这本《新汉日词典》,它不仅给出了最权威、最贴合当前国际惯例的翻译,还附带了多个例句,清晰地展示了该术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差异。这种严谨性和实用性,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高精度语言支持的专业人士来说,是无价的。此外,它的例句多来自真实的商业文书和新闻报道,保证了语言的鲜活性和地道性。这本书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沟通准确度,是商务人士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