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电力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电力项目施工和运行的需求,加强对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规范化管理,确定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的基本要求,特制定本标准本部分适用于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燃用固体化石燃料机组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第5部分:除灰渣(DL/T 5461.5-2013)》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部分施工图设计文件内容深度的基本要求,涵盖了火力发电厂设计中除灰渣部分中最主要的工艺设备和工艺系统,具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应以合同为准设计单位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执行国家和电力行业颁发的有关标准和规范。
内页插图
目录
1总则
2 施工图设计文件
2.1 设计范围
2.2 设计文件组成
2.3 卷册图纸目录
3 施工图总说明及卷册目录
3.1 设计范围
3.2 内容深度
4 标识系统设计说明
4.1 设计内容
4.2 内容深度
5 设备与材料清册
5.1 设计内容
5.2 设备清册
5.3 材料清册
6 系统流程及总布置
6.1 设计内容
6.2 系统流程图
6.3 系统设施总布置图
7 系统设计说明
7.1 设计内容
7.2 内容深度
8 设备布置安装图
8.1 设计内容
8.2 内容深度
9 管道布置安装图
9.1 设计内容
9.2 内容深度.
附录A典型工程除灰渣部分施工图卷册目录
附录B典型设备清册表.
附录C典型主要材料清册表
精彩书摘
8设备布置安装图
8.1设计内容
8.1.1设备布置安装图应按每个车间或功能设计成一个卷册,表达除灰渣部分各系统区域内的设备、建(构)筑物和其他相关设施的布置情况。
8.1.2设备布置安装图表达范围应包括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常规从室内至室外设备或建(构)筑物轮廓线外Im为界限。
8.1.3图纸张数及卷册的划分可以根据具体项目布置特点作相应调整。
8.1.4除灰渣部分各系统的设备布置安装图应包括以下图纸:
1炉底除渣设备布置安装图;
2灰渣(水)泵(房)布置安装图;
3浓缩机(澄清池、脱水仓)布置安装图;
4空压机(气化风机、真空泵)布置安装图;
5气力输送设备布置安装图;
6灰库(渣库、石灰石粉库)设备布置安装图;
7厂(内)外机械输灰渣设备布置安装图;
8石子煤输送设备布置安装图;
9石灰石处理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10干灰分选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11床料系统设备布置安装图;
12设备明细表、材料明细表。
8.2内容深度
8.2.1基本要求,内容应包括:1设备布置图应根据划分区域的实际情况用一张或多张图纸进行绘制;
2设备布置位置应根据工艺流程确定,布置流畅合理,为节约材料创造条件;
3设备布置图中表达的内容不限于除灰渣部分,而应全面表达相关部分主要设备及设施的布置情况;
4对于分期建设的项目,公用系统设备相关布置安装图应示意预留设备的布置;
5对于扩建工程,如果老厂与新厂的除灰渣设施相连,应在平面图中表示新、老厂连接处的布置情况;
6当布置安装图不能完整的表达布置内容时,应根据图面表达的要求合理增加剖视图;
7布置图应按比例绘制,图纸幅面不宜超过A1标准图幅宽度,长度方向可根据需要按照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制图标准》DL5028的规定加长。图面的比例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取,图线、图形符号的使用和引线标注、字体和文字书写和图样画法等要求应按照《电力工程制图标准》DL5028的规定执行。
8.2.2设计深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1应根据总图部分所给定的坐标标注除灰各建(构)筑物的坐标,以明确该建(构)筑物在总图上的方位;
2图中应表示土建(构)筑物的柱、梁、门、窗、扶梯及起吊孑L等,零米平面应表示各类管沟、电缆沟、排水沟、设备基础及各类池、坑的布置;
3在断面图上还应适当表示柱子基础、设备基础、屋架及屋面结构的主要型式、各层楼板、地下设施等;
4车间的柱子应按行、列编号,并应与土建部分图纸的编号一致;
5图中应标注各车间的跨度、柱距及各楼层标高尺寸,应标注各车间室内、外地坪标高,沟道走向及坡度,各种管沟进出车间
……
前言/序言
《火力发电厂锅炉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 本书聚焦于火力发电厂锅炉设备从采购、运输、现场安装到最终投运前的全面技术指导与实践规范。 第一章 锅炉设备采购与运输管理 本章详细阐述了火力发电厂锅炉本体及辅设备在工程实施阶段的采购流程、技术标准制定与设备验收要点。重点涵盖了锅炉主要部件(如锅炉钢结构、受热面管排、燃烧器、鼓包、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的技术规范要求,确保所采购设备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及行业标准。内容包括设备技术规格书的编制原则、供应商的选择标准、设备制造过程中的监造要点,以及出厂前的质量检验程序。 在运输管理方面,本书深入分析了超大型、超重型锅炉部件(如锅筒、大段炉墙、大型管束组合体)的运输方案制定。讨论了不同运输方式(水路、公路、铁路)的适用性分析,详细规范了部件的包装、防腐、起吊点标记、装载平衡计算等关键技术环节。同时,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设备安全、完好地运抵施工现场。本章强调了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实时监控在保障大型设备供应链连续性中的作用。 第二章 锅炉本体结构安装技术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技术篇章,系统性地介绍了火力发电厂锅炉从基础就位到主体结构完工的全过程安装技术。 2.1 基础准备与定位:阐述了锅炉基础的验收标准、地脚螺栓群的预埋精度控制,以及大型支承结构件的初步就位与找平技术。强调了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激光跟踪仪)进行空间定位的流程与精度要求。 2.2 钢结构安装:详细规范了锅炉支撑桁架、承重柱、平台梁等钢结构件的吊装顺序、螺栓预紧力控制、焊缝质量检测标准。特别针对高空作业的安全规范与质量控制点进行了细致描述。 2.3 锅筒与大尺寸部件安装:重点论述了锅炉锅筒的吊装、对中与支撑连接技术。针对锅炉整体悬吊或支撑的差异,分别介绍了不同安装方法的工艺流程、应力释放控制方法,以及在安装过程中对局部应力集中点的监测要求。 2.4 受热面管排安装与胀接:深入探讨了对流管束、水冷壁、对流屏等管排的安装顺序、支撑方式、以及管束间的间隙控制。详细介绍了各类管束的定位、调位技术,以及在安装过程中如何避免管束变形或损伤。本节还包括对关键部位(如集箱、联箱)的连接与焊接预处理要求。 第三章 辅设备及管道系统安装 本章涵盖了锅炉配套辅设备的安装要求及相关管道系统的施工技术。 3.1 燃烧系统安装:包括风机(送风机、引风机、暖风机)、一次风机、煤粉管道、给煤设备、以及燃烧器本体的安装与对中技术。详细规范了煤粉管道的气力输送系统、分级风道的安装精度要求,以及燃烧器喷口角度的精确调整方法。 3.2 密封与隔绝系统:阐述了锅炉本体的膨胀节、柔性密封件、炉门、检修通道的安装要求,确保锅炉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密封性能。 3.3 管道系统安装与预制:涉及蒸汽管道、给水管道、除氧水管道、吹灰管道、以及疏水系统的预制、吊装与焊接技术。强调了高压管道的坡度控制、支吊架的设置、以及管道的应力分析与补偿措施。本节详细介绍了管道的无损检测(NDT)流程,包括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和磁粉检测(MT)的适用范围与验收标准。 第四章 锅炉水压试验与系统吹扫 本章是锅炉投入运行前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 4.1 锅炉水压试验:详细说明了冷态水压试验和热态水压试验的试验介质选择、压力曲线控制、升压速率、保压时间、以及观察要求。重点分析了试验过程中对锅炉本体焊缝、管接头、集箱等关键部位的监测方法和安全规程。 4.2 锅炉系统吹扫:区分了蒸汽吹扫与化水吹扫的目的、流程和技术参数。蒸汽吹扫部分详述了吹扫管线的布置、吹扫介质的温度与压力控制、吹扫终点的判断标准(如视镜清晰度、吹扫蒸汽的含尘量检测),以及吹扫后的管道处理工艺。本节严格遵循了确保蒸汽轮机进口管道洁净度的相关规范。 第五章 锅炉辅助系统调试与性能验证 本章着眼于锅炉各辅助系统在并网前的准备与初步调试工作。 5.1 燃烧系统调试:包括风量、煤量、风温的联调,燃烧调整的初始设置,以及低负荷、高负荷下的稳定燃烧试验。对空预热器、送引风系统的运行参数设定进行了规范。 5.2 仪表与控制系统(I&C):涵盖了锅炉关键测点(如炉膛压力、炉膛温度、各层集箱压力、给煤量)的仪表就位、接线、逻辑校验,以及与DCS系统的联调工作。强调了安全保护逻辑(如炉膛超温、低水位、灭火保护)的模拟测试流程。 5.3 辅助设备单体及联动试运:规范了给水泵、除氧器、循环水泵、以及各类阀门的电动/气动操作机构的动作试验,并指导了锅炉水循环系统的密闭性、充水、排气试验。 本书旨在为电厂建设方、总承包商、锅炉制造商以及监理单位提供一套严谨、可操作的技术指导手册,确保锅炉设备安装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最终调试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