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清末醫傢餘聽鴻先生雲:
“醫書雖眾,不齣二義”經文、本草、經方,為學術規矩之宗;經驗、方案、筆記,為靈悟變通之用,二者並傳不朽。
《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糖尿病》即為古今名傢醫學實踐的忠實記錄和再現。
內容簡介
《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糖尿病》為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之一,書中選取瞭古今名醫對糖尿病的證治經驗,並且多選取對糖尿病確有闡發,有醫案佐證的醫傢經驗,部分加入醫傢對該病的醫論及驗方效方,旨在為臨床中醫診治糖尿病這一疾病提供藉鑒。《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糖尿病》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文獻參考價值,能夠幫助讀者開闊視野,增進學識。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古代醫傢
巢元方(綜病證源候,消渴兼論渴利後諸候)
陳士鐸(辨重脾腎藥偏溫補,論治三消注重治腎)
馮兆張(重命門尚溫補,消渴熱分內外虛實)
黃元禦(倡健脾胃調氣機,從厥陰論消渴)
李用粹(投劑顧護脾胃,三消養肺脾清心滋腎)
林珮琴(辨病尤重脈診,詳述三消證治)
瀋金鰲(重補脾胃調氣血,三消之治補陰瀉火)
王肯堂(博而不雜立證治準繩,消渴論治詳列諸傢)
王學權(精研傷寒本草,論三消有燥無濕)
喻嘉言(治醫重綱目規矩,辨三消多從熱治)
張從正(倡汗吐下祛邪安正,主從火熱論治消渴)
張介賓(論陰陽一體善溫補,治消渴先辨虛實)
張璐(崇仲景治擅溫補,論消渴重地方差異)
趙獻可(六味八味補腎命水火,消渴以治腎為急)
下篇 近現代醫傢
張锡純(衷中參西重實效,論治消渴養陰益氣)
丁甘仁(崇仲景兼通各科,消渴宜養陰涼潤)
施今墨(擅用大方喜用對藥,糖尿病辨虛熱為多)
孔伯華(治病求本擅用石膏,消渴治從脾濕肝熱)
李斯熾(內科雜病倡用疏肝,消渴宜理陰虛濕熱)
史沛棠(雜病究源於脾腎,糖尿病重陰虛燥熱)
魏長春(開鬱行氣調虛實,養元清火治消渴)
趙锡武(辨分主次善用經方,滋腎健脾治消渴)
林沛湘(從肝論治雜病,消渴治宜益氣養陰)
陳蘇生(宣暢氣血解鬱滯,潛陽和中寜心神)
王季儒(經方時方寒溫本一宗,益陰降糖病久固腎)
劉炳凡(首重脾胃治人治病,補脾滋腎療消渴)
潘澄濂(循疾病規律而辨證,糖尿病宜益胃補腎治)
王文彥(論病重脾胃安五髒,消渴健脾和胃兼補肺腎)
桑景武(喜用經方擅扶陽氣,真武湯溫陽化氣治消渴)
馬驥(靈活立法精準用藥,四法六證治糖尿病)
關幼波(氣血痰瘀論治疑難,辨虛實滋腎調脾療消渴)
劉仕昌(統十二法辨治溫病,糖尿病主以補脾養陰)
祝諶予(學貫中西辨證精準,糖尿病首倡活血化瘀)
郭士魁(活血溫通治胸痹,益氣陰清熱活血療消渴)
鄧鐵濤(諸證善從脾胃治,糖尿病主益氣養陰)
李玉奇(臨證重觀舌切脈,益氣陰清燥熱治消渴)
查玉明(綜諸傢辨病分證,糖尿病本肝腎陰虛)
汪履鞦(喜用古方化裁,滋肺腎清胃健脾治消渴)
梁劍波(精研醫理重濕邪為病,消渴主清火益陰)
顔德馨(首創衡法調氣血,糖尿病重運脾化瘀)
周信有(崇經典重創新,治消渴補脾益腎化瘀血)
李壽山(重理髒腑循律辨證,消渴滋腎健脾和陰陽)
張琪(善大方見奇效,糖尿病宜益肺腎化痰瘀)
高輝遠(辨證倡防勝於治,糖尿病主滋腎清熱)
印會河(貫中西抓主癥,糖尿病養陰清熱為主)
章真如(論證重視陰精養護,糖尿病善益氣養陰)
任繼學(創新證治用藥精專,滋潤溫化治消渴)
喬保鈞(尊仲景化裁經方辨治,益氣陰清鬱熱療消渴)
周仲瑛(臨證三論精辨治,糖尿病主養陰潤燥)
呂靖中(中西結閤綜閤辨治,糖尿病重益氣陰化瘀血)
時振聲(貫中西精通治腎,以腎為本治糖尿病)
劉啓庭(精準平穩治病求本,“358”綜閤診治糖尿病)
陳金錠(中西結閤調理內分泌,益氣陰化痰瘀治糖尿病)
程益春(重辨證抓癥結求實效,糖尿病健脾固本為關鍵)
熊曼琪(倡仲景學之辨病分證,益氣陰瀉瘀熱治糖尿病)
精彩書摘
【醫傢簡介】
巢元方(605~618),隋朝太醫博士,後升為太醫令。奉詔於大業6年(610年)主持編撰《諸病源候論》,此書為中醫病因證候學專著,總結瞭隋代以前病源證候學之大成,對中醫學的發展有著突齣的貢獻。
【主要學術思想和主張】
巢元方對疾病病源的認識,突破傳統的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病因,是中醫病因學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從臨床的角度較深入地闡述瞭各種證候的病理機製,通過分析癥狀,進而探討病因。以病為綱,分述1739種證候,第一個建立瞭中醫證候辨證體係,極大推動瞭中醫學發展。
【醫論醫話】
1.消渴候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勢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復能製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於經絡不引,血氣壅澀,故成癰膿。
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日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厥陰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飢而不欲食,甚則欲吐蛔。其湯熨針石,彆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法》雲:人睡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養生方·導引法》赤鬆子雲:臥,閉目不息十二通,治飲食不消。
法雲:解衣恢臥,伸腰少腹,五息止。引腎氣,去消渴,利陰陽。解衣者,無使掛礙。恢臥者,無外想,使氣易行。伸腰者,使腎無逼蹙。嗔者,大努使氣滿小腹者,即攝腹牽氣使上,息即為之。引腎者,引水來咽喉,潤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陰陽者,饒氣力也。此中數虛,要與時節而為避,初食後,大飢時,此二時不得導引,傷人。亦避惡日,時節不和時亦避。導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韆步,然後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熱,五味調和。陳穢宿食,蟲蠍餘殘,不得食。少眇著口中,數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榖藥,並與氣和,即真良藥。2.渴病候五髒六腑,皆有津液。若髒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數飲,其人必眩,背寒而嘔者,因利虛故也。
診其脈,心脈滑甚為善渴。其久病變,或發癰疽,或成水疾。
3.大渴後虛乏候
夫人渴病者,皆由髒腑不和,經絡虛竭所為。故病雖瘥,血氣未復,仍虛乏也。
4.渴利候
渴利者,隨飲小便故也。由少時服乳石,石熱盛時,房室過度,緻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然腎虛又不得傳製水液,故隨飲小便。以其病變,多發癰疽。以其內熱,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榮衛不行,榮衛不行,則熱氣留滯,故成癰疽膿。
5.渴利後損候
夫渴利病後,榮衛虛損,髒腑之氣未和,故須各宣暢也。
……
前言/序言
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糖尿病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古今名醫臨證實錄叢書:糖尿病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