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

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A.W.布莱恩·辛普森 著,徐显明 译
图书标签:
  • 法学
  • 普通法
  • 海事法
  • 法律史
  • 案例研究
  • 历史
  • 英国法律
  • 木犀草号
  • 译丛
  • 奇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26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762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木犀草号”悲剧性的最后一次航程及其所引发的奇特法律程序》主要内容包括: 恐怖的行为、 在法尔茅斯的治安法官面前、 海上惯例 、 处于边远地区的食人者 、 “威廉·布朗号”及“黑海号”、 狡猾的赫德尔斯顿男爵 、 一个律师的问题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1章 莱弗蒂警官做出的逮捕
第2章 “木犀草号”海外之行
第3章 恐怖的行为
第4章 在法尔茅斯的治安法官面前
第5章 海上惯例
第6章 处于边远地区的食人者
第7章 “威廉·布朗号”及“黑海号”
第8章 狡猾的赫德尔斯顿男爵
第9章 一个律师的问题
第10章 结局
附录一 特别裁断
附录二 1885年判例汇编中的解释性注释
附录三 叙述这-海上惯例的民谣
附录四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与“黑海号”案件
文献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第1章 莱弗蒂警官做出的逮捕
  我走在阿威纳克大街,
  嗨,给我让路,让我跟上那个人,
  我遇到一个漂亮的警察,
  给我点时间,让我跟上那个人。
  ——传统船歌
  尽管历史没有起点,而且有时候人们会忘记,它也没有终点,但历史中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木犀草号”帆船及其船员——达德利(Dudley)、斯蒂芬斯(Ste-phens)、布鲁克斯(Brooks)以及帕克(Parker)的故事开始于1884年9月6日的法尔茅斯市( Falmouth)。对于海上戏剧而言,恐怕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地点了。今天,法尔茅斯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城市,具有注定的伤感以及不引人瞩目的特征,而在1884年,它是一个真正的海港,市里11,000个本地居民中大多直接或间接靠海吃饭。该市位于一个极好的自然海港的西边,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只有彭布鲁克郡( Pembrokeshire)的米尔福德港(Milford Haven)能与之媲美。19世纪时,任何海上船舶无论在何种潮汐或气候下,都能够无障碍地进入法尔茅斯的道路。该镇的人口有一英里多宽,唯一的障碍物是航道中央突出的黑岩。海员们极有可能撞上它,正是在那里,1120年,“白船”(White Ship)载着亨利一世的儿子威廉无可挽回地失事了,船带着王子、朝臣和财宝一起沉人海底,至今可能仍然躺在那里。但是据我所知,此后就再没有任何重要船只撞上过这块岩石了;而且只要船只避开两边的马纳科斯暗礁( Manacles Reef)(很多都没有避开),进人这一停靠地的路途就一马平川了。
  ……

前言/序言

  开创性判例是普通法所创造的素材。在普通法中,再没有比“女王诉达德。利及斯蒂芬斯”(Regina v.Dudley and Stephens)一案更为有名的了。坐落手伦敦英国皇家法院的王座法庭于1884年对该案作出了判决,首席大法官亲自主审。在该案的审理过程中,两名深受尊重的船员,“木犀草号”游船(Mi Znonette)的船长汤姆·达德利(T。m Dudley)和大副埃德温·斯蒂芬斯(Ed win Stephens),因谋杀其同船船员——普通船员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 ker)而被判处死刑。由5名法官组成的法庭判决认为,一个人不能以吃自己的同船船员为目的而杀死他们 无论这个人是多么的饥饿。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一判决可能满足了维多利亚州代某些公众的需求,但是初看上去却非常奇怪的与同时代的英国所可能面对的任何问题都不相关。然而,作为有炎杀人罪的法律之先例,它至今仍被法庭频繁引用——在我写作本书的时候,我曾在当初审理该案的法庭中,听主持上诉法院刑庭的大法官劳顿(Lawton)在阐述严格的法律与皇家的宽恕的适当角色时引用了“女王诉达德利及斯蒂芬斯”案。当时,劳顿法官所审理的案件背景涉及受到极端挑衅而杀人。因此,“女王诉达德利及斯蒂芬”案至今仍然非常有生命力,只要普通法体系存在,这一点就不会改变。
  ……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主题与您提到的“法学译丛·同类相食与普通法”的特定案例无关。 --- 书名:《星轨上的回响:十九世纪末大航海时代的科学、伦理与殖民叙事》 作者: [此处应为一位虚构的、具有学术背景的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应为一家虚构的、专注于历史学或科学史的出版社] 内容简介 《星轨上的回响》是一部深度剖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全球化浪潮中,科学探索、伦理困境与帝国主义扩张之间复杂互动的历史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科技史或政治史叙述框架,聚焦于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大航海时代(指蒸汽动力普及后的远洋探索与科学考察时期)——中,科学考察船队在南太平洋、北极圈以及非洲内陆所遭遇的挑战,并探讨这些挑战如何重塑了西方世界的自我认知及其对“他者”的理解。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在那个看似由理性与进步主导的时代,科学的“客观性”往往被用作支持地缘政治利益和文化优越论的工具。作者通过对大量未曾公开或被重新解读的探险日志、外交电报、医学报告以及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揭示了一幅复杂而矛盾的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机械的胜利与自然的边界 此部分聚焦于蒸汽动力、精密仪器以及现代航海技术如何使得人类的探索范围空前扩大。然而,这种技术上的飞跃并非没有代价。作者详细考察了早期远洋考察中,船员面临的营养学危机——特别是坏血病等疾病的流行,以及这些医学困境如何与船只的物资补给系统、殖民地的资源获取能力紧密相关。 一个关键的案例分析是“极光号”北极考察队的命运。该船队携带了当时最先进的气象和地质勘探设备,其目标是绘制北冰洋的未知区域。然而,在严酷的环境下,技术设备(如早期电池供电的通讯装置)的频繁失灵,迫使船员回归到更原始的生存策略。本书深入探讨了探险家们如何在技术失灵的边缘,重新定义“科学”的含义——是依赖仪器,还是依赖于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知识?作者认为,这种技术上的脆弱性,间接暴露了欧洲中心主义在面对极端自然环境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测绘、主权与“无主之地”的建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岛屿的测绘工作。在十九世纪末,精确的海图绘制不仅是航海安全的需要,更是殖民权力合法化的先决条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与法国地质调查局在南太平洋的竞争,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绘制特定的海岸线和声纳数据,来“物理化”主权的主张。 本书特别关注了地图学中的“空白地带”问题。那些因当地居民的抵抗、恶劣天气或政治敏感性而未被详细记录的区域,在官方记录中被标记为“未勘探”或“荒芜”。作者指出,这种地图上的“空白”并非意味着无主,而是欧洲权力体系选择性忽视的产物。通过对比官方地图与当地口述历史记录,本书揭示了科学测绘如何成为一种隐秘的政治工具,服务于领土瓜分。 第三部分:医学人类学与“文明的瘟疫” 大航海时代也是传染病传播的时代。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欧洲探险队在接触原住民群体时,医学知识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现代医学被视为西方“文明”的优越标志,是殖民事业的先导;另一方面,欧洲人本身也成为了新的疾病载体,对原住民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冲击。 作者引用了大量医疗探险队的日志,这些记录往往充满了矛盾的伦理张力。例如,一些医生在记录土著疾病模式时,试图采用客观的病理学观察,但其结论却不可避免地被种族化的优生学思想所渗透。书中分析了“热带医学”这一新学科的诞生,以及它如何将对热带疾病的“征服”与对热带资源的“开发”捆绑在一起。这些医学研究,表面上是为了拯救生命,实际上往往是为了确保殖民劳动力和矿产的稳定产出。 第四部分:叙事重塑与遗产的阴影 最后一章转向考察活动结束后,对这些探险经历的社会传播与文化遗产构建。作者审视了探险家们的自传、博物馆的陈列,以及公众对“英雄式”科学探索的迷恋。本书认为,公众对这些冒险故事的接受,往往忽略了其中涉及的剥削、暴力以及环境破坏。 《星轨上的回响》最终挑战了“进步史观”。它表明,十九世纪末的科学进步并非一条笔直向前的直线,而是在复杂的权力网络中挣扎、妥协并最终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建构。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更是一次对我们如何讲述“发现”与“征服”故事的深刻反思,提醒读者警惕那些披着科学外衣的叙事。 本书适合对科学史、帝国主义研究、殖民后理论及全球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其严谨的考据和批判性的视角,使其成为理解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则引人入胜的预告片,将读者迅速拉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道德困境的场景。“同类相食”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原始的震撼力,它直接触及了人类文明中最基本也最禁忌的生存法则。而“木犀草号”这艘船,它的名字唤醒了我对航海史的浪漫想象,同时也暗示着一场悲剧的发生。这本书似乎并非仅仅是枯燥的法律条文讲解,而是将法律置于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历史事件背景之下进行探讨。普通法,这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深邃且富有历史积淀的法律体系,在这场“木犀草号”的悲剧性事件中,又将展现出怎样的面貌?我尤其好奇那个“奇特的法律程序”,它意味着什么?是在遵循既有法律框架下的创新,还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法律的突破?这本书仿佛承诺着一次深刻的思考之旅,带领我穿越时空,去审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选择,以及法律如何在这样的选择中扮演角色,甚至成为衡量道德与正义的标尺。

评分

这本《法学译丛》的扉页,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又带一丝惊悚。“同类相食”与“木犀草号”的组合,瞬间就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原始恐惧与严酷现实的画面。我无法想象在一艘船上,在漫长的海上旅途中,会发生怎样惨绝人寰的事件,才会迫使人类诉诸如此极端的生存手段。而“普通法”作为背景,更是让我对书中的法律分析充满了期待,究竟是怎样的法律逻辑,能够在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面前,保持其适用性,或者又会因此而产生怎样的演变?“奇特法律程序”这几个字,更是像一颗颗引爆器,激发了我对案例细节的无限遐想:是法律体系的某种创新?还是对既有规则的极端解读?或许,这本书会将我们带入一个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在历史的洪流中,法律究竟是如何界定生命、死亡以及人类尊严的。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孤岛求生或者海难中的极端情境,当人类的生存本能与道德伦理发生激烈碰撞时,法律会如何介入?“同类相食”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它指向的是人类社会最深层的禁忌,也必然会引发最复杂的法律和道德讨论。而“木犀草号”这艘船,我猜想一定承载了某种特殊的历史意义,或许是某个标志性的事件,又或者是一个曾经辉煌如今却命运多舛的象征。普通法,作为英美法系的基础,其原则和判例往往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适应社会的变化。我很好奇,在“木犀草号”所经历的悲剧性事件中,普通法的哪些原则得到了体现,又有哪些原则受到了挑战?“奇特法律程序”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是那些前所未有的案件,还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创新性解释?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在了解具体案件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普通法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韧性和智慧,甚至是其局限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却又极其深刻的事件。“同类相食”这个极端的词汇,与“木犀草号”这个略带诗意的船名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一场关于人性、道德与生存的严峻考验。我对“木犀草号”的最后一次航程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它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又为何会引发如此令人震惊的后果。普通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法律体系,在面对这样极端且涉及伦理底线的案件时,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奇特法律程序”的详细阐述,这听起来就像是法律在回应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所产生的特殊解决方案,它可能揭示了法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也可能展现了法官在复杂局面下的智慧。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次对法律案例的梳理,更像是一场对人类生存极限和道德边界的哲学拷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仿佛一本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法典,又带着一丝海上传奇的神秘感。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同类相食”和“木犀草号”的组合,瞬间勾勒出一幅充满戏剧张力的画面。我对“木犀草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好奇,不知道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又为何会与“同类相食”这样的禁忌联系在一起。普通法,这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也在这本书名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让我开始思考,在极端困境下,法律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它又是如何被应用的?我尤其对“奇特法律程序”充满了期待,总觉得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甚至颠覆常识的法律案例和判决。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历史探险,带领读者去探索人性的底线、道德的困境以及法律的极限。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木犀草号”的最后一次航程,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惊涛骇浪,去理解那些在绝境中诞生的法律思考。

评分

1884年7月,“木犀草”号帆船在好望角西北1600英里的南大西洋洋面上失事,船上共有4名船员,船长达德利、大副斯蒂芬斯、水手布鲁克斯和17岁的练习生理查德•帕克。在缺少淡水和食物的困境中漂流了多日后,男孩帕克被杀死并分食,又过了四天,三个幸存者被路过的一艘德国帆船救起。这是一起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涉及在一场海难后为求生而食人的行为能否依据海事惯例进行辩护,并最终确立了一个普通法的先例——紧急避险无法构成对谋杀指控的合理抗辩。

评分

9999元一个的粽子,光看售价,确实堪称天价。

评分

——关于“木犀草号”的悲剧及“女王诉达德利及斯蒂芬斯”案

评分

高考将至,关于高考的话题也多了不少。其中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一些省市推出的防作弊“金属探测仪”,或者叫“金属探测器”。不过也引起一些担忧。有人认为,这会对高考考生造成紧张情绪。我们来看看国外类似中国高考这样的考试,又有哪些防作弊的高招。

评分

书评转自豆瓣

评分

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200-100购入感谢东哥

评分

巨粽,从里到外“豪门范儿”

评分

一部绝妙的经典法学史著作,主要讲述的是“女王诉达德利及斯蒂芬斯”一案(在那个年代,该案通常被称为“木犀草号”案件)。该案在1884年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自此之后,法律职业者及法律专业的学生一直对其争论不休。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必须”杀死另一个人,法律会允许这样的行为吗?在以极端方式所引发的生存本能与作为尊重人的生命的神圣性的道德准则之间的和谐性问题上,该案都曾经是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判例权威。

评分

好书,通过一个案例深入,以引出种种法律思维的具体辨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