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罪与恩典:驳佩拉纠派》主要收录了奥古斯丁反对佩拉纠派的书信,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原罪论”和“预定论”,并涉及“自由”等重要范畴。在本文集中可以看到这些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论证影响既深且远,在后世,已本性与恩典以及理性与其实为题的问题一再重新被提起,引发争论。宗教改革时期,路德和伊拉斯谟的论站比较著名,双方都引用奥古斯丁,但是观点却大相径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正统主义者巴特和自由主义神学家布伦纳亦爆发了关于启示与理性,恩典与本性关系的论战。只要既坚持有一个全能全善的上帝,又坚持伦理行为出自人本身的自由意志,这个问题便是一个永远令人着迷,充满张力的问题。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神学著作那样刻板说教,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法庭辩论,只不过被告是某种被普遍接受的“好人论”或“人的自主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上的诸多案例和教父的言论,使得整个论证过程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术语时的那种匠心独运,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义,拉到可以被普通人理解的层面。虽然主题严肃,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他如何一步步拆解和重构我们对“得救”这一概念的认知。合上书本时,我感到自己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内省,不是因为书里说了什么我必须相信的教条,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健的框架,让我得以审视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架构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作者某些句子的力量所震慑住。他对于“自由意志”和“神圣预定”这对永恒主题的探讨,采取了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解剖方式。他没有试图用情感去打动读者,而是用纯粹的理性力量,层层剥开那些华丽的修辞,直指问题的核心。这种写作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但一旦你沉浸其中,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定义你对“努力”与“恩典”之间关系的理解,让人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究竟有多少是靠自己争取来的,又有多少是全然白白得来的。这本书读完,我更懂得谦卑的含义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盛宴,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清晰度,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神学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跟不上作者的节奏,那些关于人性堕落程度的论述,以及对人自身努力能否触及神圣之境的深刻反思,都需要反复咀嚼。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矛盾、直面核心问题的勇气。他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鼓励人心的口号,而是深入到神学论战的泥泞之中,用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体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救赎”这个词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多了一层对历史脉络和哲学基础的敬畏感。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回报是丰厚的,它彻底重塑了我对某些既定信念的看法,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本质。那种思想的冲击力,如同夏日午后的一场暴雨,酣畅淋漓,涤荡心灵。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读物,充斥着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引文,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力量在于其强大的内在张力——一种在看似矛盾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努力。作者在构建自己的立场时,并没有一味地贬低或歌颂人性,而是非常精妙地展示了人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挣扎。这本书的节奏感极佳,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好像在引导读者走过一条精心铺设的迷宫。每当我觉得自己要被某个复杂的概念绕晕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精辟的总结或一个强有力的反问,瞬间将思路拉回主线。对于那些对宗教历史发展轨迹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它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历史洞察力令人赞叹。
评分我向来对那种试图用单一视角解释复杂人性的著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平衡。它展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态度:承认局限性,但同时坚守清晰的立场。书中对历史争论的梳理非常到位,它没有将某个学派描绘成纯粹的恶棍,而是展现了每一种观点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作者的语言风格沉稳内敛,很少有夸张的表达,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其论证的力量更加具有穿透力。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理解冲突比消除冲突更为重要。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哲学思辨性的方式去面对信仰中的悖论,它不仅仅是神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进行严谨思考的范本,值得所有追求思想深度的人反复研读。
评分这个原则完全能够运用于基督教人生的一般问题。解决我们生活需要和人生问题的源泉,在我们寻求上帝的统治时我们就能够获得。比如,我们称之为诱惑的那种东西通过我们自己正面的努力,我们还是不能克服,我们生活中形成的坏习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还是不能革除,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反作用力定律”(the law of reversed effort)在起作用。当牙科医生在做镶牙用的铜片时,他不是把铜片放在桶腰上把它捶平,而是把它朝着相反的方向缠在轨条上然后才能使它平展。这启示了我们怎样才能去对付那些使我们堕落的事情。我们的心灵必须被一个更大的目的所占据,这个目的之大足以取代我们旧有的自私的各种愿望,使这些愿望丧失它们的力量。然后,为这些愿望服务的本能的力量就将离开这些愿望,不再被这些愿望所控制,重新围绕着一个新的中心聚集起来。许多人都受到自己本能的支配,他们自我控制的努力最终都归于失败,这是因为他们都把宗教看作一种工具,即他们都利用上帝来为自己自私的目的服务。他们为自己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们自己的荣耀和尊严。只要我们
评分当我在今生愿意在意志里俯伏顺从的时候,就能与阿爸父是的上帝交通。不过与上帝交通必须在知性的领域内顺服祂,也必须“在我的意志里”顺服祂。只要愿意接受基督为救主,我们就已经被赦罪称义,但要现在不断地与上帝交通,则需要在知性、行动上和意志上继续不断地顺服。我若不在知性上顺服,不以神的心思为心思;我若在现今生活中不依靠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当今世的巨浪猛袭于我,我若在意志上不实在顺服;那么,我就无法与上帝密切交通。如果我没有做到这些,那么我在这个堕落而不正常的世界中就没有找到我应立足的位置。要在现今生活中与上帝有真实、充分的交通绝对少不了这三个条件,有了这三个要件,与上帝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即建立了;当三要件付诸实行,我便不再与自己疏离或与自己的本质对立。那造物主,阿爸父上帝现在就要擦干我的眼泪,以喜乐充满我,这就是我在与自己的关系里。
评分。
评分但这种专家文化正在遭受质疑和反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性大行“反体系”、“反中心”、“反整体”之道,以一种非理性的本能宣泄,消解了人类对真理、正义、理性的追求,试图取消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合流。英国社会学家拉什将后现代文化的这种取消自律的特征称为“去分化”,以之于现代文化的“分化”相对。
评分保罗不但是最“末了”的一个,他又说:“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这是因为他灵性的重生方式有点不自然,有点不合时间。他跟别的使徒不同,别的使徒曾亲灸主的教导,曾经和他朝夕相处,他们看见他被钉十字架,看见他被埋葬,看见他复活并和他相处四十天,又亲眼目送他被接升天,他们从头到尾都和他在一起。保罗的情形却正好相反,他信主的情况有点不自然,不合时间,连信主的方法都那么奇怪,而且他更是最“末了”的一个。
评分1、 要知道神的旨意
评分四、这种祷告获益良多
评分起交通。如果我们抓住这个原则:基督徒的生命主权是属乎主;基督徒生活的目的是荣耀神。在我被他骂过后,又被他底下一位也骂过;可是我想,过去在查经班服事,在教会服事,也会有磨擦,有误会,被弟兄姐妹冤枉的时候,还是用爱心去服事对方。我们如果以恶报恶,就永远没有了结,而且误会愈来愈大;只能以善报恶。所以我在医院这几年,不管对方态度怎样,我总带着我的属下,把工作做得最好;因为只有良好的工作才能够为你说话;只有你工作的成绩,才能表现你真正的态度。我用这些话语,就是自己经历神的恩典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评分正月一日(星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