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游移

心智游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晓兰,唐孝威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思维
  • 专注力
  • 心流
  • 自我提升
  • 习惯
  • 效率
  • 认知
  • 注意力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69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833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意识与脑科学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页数:2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心智游移》是关于心智游移的一本专著,书中说明心智游移现象,介绍和评述前人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成果,并概述本书作者的相关工作。
   本书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介绍心智游移现象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并阐述编者们对心智游移的定义。第二章介绍心智游移的两种研究情境,即日常生活经验取样研究以及实验室研究。获取心智游移经验的特征以及个体在这个经验上的差异是心智游移实证研究的一个难点。第三章讨论了这方面的内容。作为不受控制的意识体验,心智游移与无意识思维有很多相似之处。第四章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并提出心智游移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第五章讨论了心智游移和情绪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方面的研究为情绪障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六章介绍了与心智游移现象有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第七章从意识理论框架的角度提出了对心智游移现象发生机制及其功能的解释。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极其普遍的意识现象,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是指与个体当前正在从事的事情无直接关系并且不是由个体有意发起的意识体验,这种意识体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心智游移并不是意识系统的“随机噪声”,而是具有可被解析的规律。研究心智游移现象对理解人类个体意识系统和心智活动有重要意义。《心智游移》是关于心智游移的一本专著,介绍和评述对心智游移的现有研究成果,也包括《心智游移》作者在这个领域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

宋晓兰,女,祖籍浙江杭州,1979年生于宁夏。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意识现象及其神经机制。
唐孝威,浙江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长期在国防科研基地工作。其后领导中国实验组参加高能物理国际合作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医学、脑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为开拓我国医学物理学,脑功能影像学、神经信息学、分子影像学和神经教育学等学科领域作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已出版:《脑功能成像》(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分子影像学导论》(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统一框架下的心理学与认知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脑与心智》、《心智的无意识活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心智的定量研究》(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智能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般集成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心智游移:现象、研究意义及方法
1.1 心智游移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1.2 心智游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从白日梦到任务不相关思维一生活中的心智游移与实验室中的心智游移
2.1 生活中的心智游移一白日梦
2.2 想像过程问卷和Singer对白日梦的研究
2.3 作为一种意识流的白日梦
2.4 心智游移的经验取样研究
2.5 心智游移的实验室研究
2.6 心智游移的发展

第三章 心智游移的测量
3.1 白日梦测量工具
3.2 自发思维内容测量工具
3.3 心智游移相关失误测量工具
3.4 主观状态问卷
3.5 心智游移频率、情境及表征方式问卷一一份多维度的心智游移测查工具

第四章 心智游移--一种重要但被忽视的思维形式
4.1 无意识思维与心智游移
4.2 睡眠中的认知与心智游移
4.3 心智游移与扩展的思维概念

第五章 情绪与心智游移
5.1 情绪一致性效应
5.2 情绪波动能增加心智游移吗?
5.3 情绪能改变心智游移的特征吗?
5.4 情绪与心智游移的元意识
5.5 心智游移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对情绪障碍治疗的启迪

第六章 心智游移的脑机制
6.1 静息态脑活动与默认网络
6.2 心智游移的脑激活模式

第七章 在意识理论框架内解释心智游移
7.1 意识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
7.2 心智的无意识活动
7.3 意识全局工作空间的扩展理论与心智游移
附录
1.1 心智游移经验取样问卷
1.2 想像过程调查表(IPI)及精简版想像过程调查表(SIPI)
1.3 心智游移频率、背景及内容表征问卷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心智游移》是一本探讨人类意识、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的深度读物。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试图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深刻的洞察,带领读者一同踏上一场探索自我心智世界的旅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理论框架,而是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乃至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力求从多维度、多层面地揭示心智的运作机制。 书的开篇,作者便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深刻的问题: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这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假设和预设。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且客观的观察者,但事实远非如此。《心智游移》以大量的案例和实验研究为例,生动地揭示了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盲点”。例如,我们对“确认偏误”的依赖,让我们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支持我们既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书中细致地分析了这种偏误是如何在日常决策、人际关系乃至社会舆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你或许会惊愕地发现,许多你习以为常的判断,不过是思维的“捷径”,是简化复杂世界的工具,但同时也是限制我们视野的藩篱。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表象与本质”的鸿沟。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往往只是事物的一方面,甚至是经过大脑过滤和重塑后的结果。作者用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感官信息的局限性,以及大脑如何通过模式识别、联想和预期来构建我们所理解的世界。书中特别关注了“故事叙述”在思维形成中的强大力量。我们倾向于将零散的信息编织成连贯的故事,以赋予事件意义和秩序。然而,这种故事化倾向也可能导致我们过度简化现实,甚至产生虚假记忆。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那些你深信不疑的“事实”,思考它们是如何被构建,又如何被固化的。 《心智游移》的魅力还在于它对“情绪与理性”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剖析。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情绪视为理性的对立面,认为情绪会干扰我们的判断,使我们做出不明智的选择。然而,本书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作者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并非总是我们的敌人,它在许多情况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快速评估环境,做出生存攸关的决策。书中细致阐述了“情绪捷径”如何影响我们的直觉和判断,以及如何在复杂情境下,理性与情绪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我们的行为。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冲动”的决定,往往蕴含着我们潜意识的智慧,而过度的理性分析,有时反而会让我们错失重要的信息。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对“惯性思维”和“思维定势”的深刻洞察。我们的大脑天生倾向于重复成功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让我们陷入僵化。作者通过分析“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差异,揭示了思维模式对个人发展和成就的影响。书中深入探讨了“墨菲定律”等看似消极的思维习惯,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预期。你可能会惊讶于,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思维的“惯性”让我们无法打破既有的框架,去尝试新的可能。 《心智游移》并未止步于对个体思维的分析,而是进一步将目光投向了“群体思维”和“社会认知”的领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对“群体极化”、“社会认同”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判断,以及集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作者通过分析“回声室效应”和“信息茧房”,提醒读者警惕在信息传播中可能出现的片面性和误导性。这本书会让你反思,那些你坚信不疑的观点,有多少来自于独立思考,又有多少是被群体环境所塑造。 此外,本书也触及了“语言与思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塑造我们思维方式的重要媒介。作者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结构对认知的影响,以及“命名效应”如何在无形中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揭示了语言的潜能与局限。书中对“比喻”和“隐喻”的分析,更是展现了语言如何通过类比和联想,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你可能会在阅读中发现,某个词语的用法,或者某种表达方式,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你对某个概念的认知。 《心智游移》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的“实践性”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对读者自我觉察和思维改进的引导。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反思性提问”和“思维训练方法”,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运用这些工具,去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识别潜在的认知偏差,并尝试拓展思维的边界。这些方法并不复杂,但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内省。书的结尾,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带着对心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继续在这场自我探索的旅程中前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赞。作者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文字流畅,逻辑清晰,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书中穿插的幽默感和人文关怀,也使得阅读体验更加愉悦。 总而言之,《心智游移》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启发的著作。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思维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它又像一位向导,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心智的奥秘。这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心智、认知过程以及自我成长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会直接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会让你“如何思考如何思考”,从而最终达到一种更深刻、更全面、更自由的心智状态。阅读这本书,你可能会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审视你所熟悉的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洞见和力量。它是一次关于“自我”的深刻探索,一次对“认知”的全面审视,一次对“思维”的自由解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读起来酣畅淋漓的史诗巨著,其磅礴的气势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驾驭复杂情节的能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时代画卷,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命运的无常。书中对权谋斗争的描写尤为精彩,那些高潮迭起的对话和心照不宣的博弈,充满了智慧的火花,每一次交锋都如同高手过招,让人屏息凝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他们或许不是舞台的中心,但他们的挣扎和奉献,构成了时代洪流中不可或缺的底色,这种平视众生的视角,使得作品的格局瞬间打开。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旁观者,目睹着朝代的更迭,见证着英雄的崛起与陨落。那种史诗般的悲壮感,让人在感慨之余,也对生命和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文风极其独特,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忧郁和疏离感,仿佛透过蒙着一层薄雾的玻璃窗审视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和解读。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品味那些精妙的句子,它们常常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切入,直击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描绘得极其细腻,那种内在的孤独和对存在的追问,让人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将自己灵魂深处的某种迷惘赤裸裸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文学性的探索,让阅读变成了一种极其私密的精神体验,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含义。对于那些追求文字美感和思想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绝佳的享受,它挑战了传统叙事的边界,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为抽象和感性的领域。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样一部看起来有些“冷门”的作品抱持着观望态度,但一旦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强烈的代入感立刻将我俘虏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那些琐碎的场景、不经意的对白,构建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社会切面。故事中人物的成长轨迹处理得非常自然,没有戏剧性的夸张,只有缓慢而坚韧的蜕变,每一个错误和教训都刻在了角色的骨子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社会议题的探讨,它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在人物的困境和选择之中,引发读者对当下环境的反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批判力量,比直接的控诉更具穿透力。读完整部书,我感到自己像是和一群真实的朋友共同经历了一段人生旅程,那种情感上的联结是如此的紧密和真实。

评分

这本小说的开篇就将我牢牢地吸引住了,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世界观,人物的命运似乎在命运的丝线上被精心地编织着,每一处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合乎情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内心的刻画,都细腻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看似平凡却背负着沉重秘密的年轻人,他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抉择,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随着情节的推进,隐藏的阴谋逐渐浮出水面,那种层层递进的紧张感让人手不释卷,总想一口气读到最后。书中对人性复杂性的探讨也极为深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这使得故事更具深度和厚度。那种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的挣扎,读来让人深有感触,仿佛作者就是生活在那个世界中的人,将一切都看得透彻。读完后,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震撼感,让我对作者的才华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这部小说的节奏掌控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前半段如同缓慢流淌的溪水,铺陈着背景和人物关系,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你放松警惕。然后,在最不经意的一个瞬间,作者猛地拉动了那根紧绷的弦,一系列快速、紧凑的情节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让你措手不及。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戏剧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冲突点设置的道德困境,它迫使角色做出痛苦的选择,也让读者陷入对“何为正义”的深刻拷问。那些最终揭晓的真相,如同精心设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前面所有看似无关的线索完美地串联起来,那种豁然开朗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是一次结构精妙的智力游戏,同时又不失情感的温度,是那种读完后会忍不住推荐给所有热爱推理与悬念的朋友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