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开始拿起这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陈旧,毕竟是早年的学术成果。但事实证明,优秀的思想是不会被时间磨损的。这套书展现了那个时代学者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和对学术的敬畏心。其中对一些流派的归类和历史分期的处理,虽然可能与最新的考古发现有所出入,但其论证的逻辑性依然无可挑剔。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某些长期被忽略的、边缘化的艺术现象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展现了极强的学术担当。它没有追逐一时的热点,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真正构成中国艺术史基石的、看似平淡却至关重要的环节。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艺术史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了一个坚实的、多层次的结构支撑。
评分这套书读起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厚重”。它不是那种能在地铁上看两页就合上的轻松读物,它需要你投入时间,甚至需要你随时备着一本笔记本去记录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和核心论点。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境界”探讨的那几篇文章,作者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将那些飘渺难捉的艺术体验,用极为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形成可以被讨论和分析的文本。这种将感性诉诸理性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读完后,我去看一些传统的山水画时,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描摹上,而是开始追寻画家在笔墨之间寄托的哲学思考。这本书就像是一把开启古老艺术大门的钥匙,虽然开启过程需要一番力气,但门后的风景绝对值得。
评分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年代。初次捧读,我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墨香与纸张的微尘一同呼吸。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从历史的深处被小心翼翼地挖掘出来,尽管有些术语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稍显晦涩,但正是这种未经粉饰的原始学术力量,才更显其价值。它不像现在许多通俗化的艺术史读物那样急于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过程的梳理和逻辑的构建,每一个论断的背后都有着扎实的文献支撑和审慎的考量。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早期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梳理,那份对文人画精神内核的深刻洞察,至今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启发性。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场与先贤的隔空对话,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通常更偏爱那些聚焦于具体技法和风格演变的艺术史著作,然而这套丛书却以一种迥异的姿态吸引了我。它更像是一部方法论的集合,与其说它在“讲故事”,不如说它在“建构体系”。其中关于“神韵”和“气韵”这类抽象概念的界定与阐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描述这些概念的美感,而是深入探究了其文化土壤和历史语境的生成机制。我发现,在阅读这些篇章时,我的思维模式仿佛也被重塑了,开始学着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建构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这种对学术根基的深挖,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欣赏提升到了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层面,非常有益于提升个人的学术素养。
评分我是在一个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研讨会上偶然接触到这套丛书的,当时几位资深教授都在引用其中的观点,那种被反复提及的学术权威性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读完后我发现,它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作者似乎并不将美术史视为孤立的学科,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比如,在论述某一时期审美趣味转变时,他会毫不避讳地引入当时的哲学流派和政治气候,这种宏大叙事的手法,使得原本僵硬的艺术史线条变得生动而立体。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艺术史的“大图景”,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驱动力有了全新的理解。坦白说,有些篇章的论证极其严密,需要反复推敲,但一旦理清了其中的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智力快感是难以替代的。
评分值得一读,滕固推荐大家认识。
评分整理旧籍,最大的乐事便是发掘尘封多年的名篇名著。为之梳理、编排、校订的过程,仿佛亲手拭去沉积于珍玩的尘土,还以本来的色泽与纹理。于我而言,编辑《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便是这样一次“发现之旅”。
评分天津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专业在要求学生的文化课同时仍然对学生的绘画专业技能有很高要求,招生要求考生参加素描、速写、色彩科目,全国排名从高到低录取,文化课要求总分不低于450分,单科要求不低于90(每年在此基础上浮动)。科室拥有四个理论大方向,分别是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国美术史研究、美术理论研究、中国书画鉴定,并且都由国内知名学者任教。
评分经典的书,一定要有咯。但是没有塑封的书,还请用纸箱,塑料口袋来了都已经开了,书也脏掉了
评分唐宋二代的山水画,最足以代表所谓昌盛时代的艺术。在这里山水画的本源与支流,既已抉出一二,当可明白其时的风会所趋了。我们试反观一代先驱者吴道玄,他的取材,不局促于一方面;而唐宋二代的绘画,也决不限于山水画。其间花鸟画的作者,唐有殷仲容、边鸾、滕昌祐;五代有王筌、徐熙。鸟兽画的作者,唐有薛稷、冯绍正;五代有梅行思;宋有徽宗。专画牛马的,唐有韩斡一流;五代有厉归真;北宋有李公麟等。墨竹画的作者,唐有程修己、萧悦;五代有李颇、施麟、李夫人一流;宋有文同一流。尺度画的作者,唐有檀智敏及其弟子郑俦;五代宋初有卫贤、胡翼、赵忠义、郭忠恕一流。一艺有一艺的专精,尺幅之间,无论一鳞一爪之微,一枝一叶之细,在在可以看出他们的天才;而此种创造精神,为前时代所未有的。同时又有范宽,作山水,初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上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既而自叹道:“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于是弃去了旧作,卜居于终南太华,终日危坐于山林间,纵目四顾,以求天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抒笔为画,遂为一代作者。南宋时马远、夏珪等,继其统绪。
评分唐宋二代的山水画,最足以代表所谓昌盛时代的艺术。在这里山水画的本源与支流,既已抉出一二,当可明白其时的风会所趋了。我们试反观一代先驱者吴道玄,他的取材,不局促于一方面;而唐宋二代的绘画,也决不限于山水画。其间花鸟画的作者,唐有殷仲容、边鸾、滕昌祐;五代有王筌、徐熙。鸟兽画的作者,唐有薛稷、冯绍正;五代有梅行思;宋有徽宗。专画牛马的,唐有韩斡一流;五代有厉归真;北宋有李公麟等。墨竹画的作者,唐有程修己、萧悦;五代有李颇、施麟、李夫人一流;宋有文同一流。尺度画的作者,唐有檀智敏及其弟子郑俦;五代宋初有卫贤、胡翼、赵忠义、郭忠恕一流。一艺有一艺的专精,尺幅之间,无论一鳞一爪之微,一枝一叶之细,在在可以看出他们的天才;而此种创造精神,为前时代所未有的。同时又有范宽,作山水,初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上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既而自叹道:“与其师人,不若师造化!”于是弃去了旧作,卜居于终南太华,终日危坐于山林间,纵目四顾,以求天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抒笔为画,遂为一代作者。南宋时马远、夏珪等,继其统绪。
评分不错
评分商务印书馆出的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真不错,这本关于美术史的论著值得看。
评分选题、装帧、印刷、纸张俱佳,堪称学者基础书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