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中国历史
  • 中国文化
  • 民族性
  • 学术著作
  • 史学
  • 文化史
  • 繁体版
  • 新校本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9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96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字数:1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九七七年之夏,金耀基院长自香港来台,访余于士林外双溪素书楼寓庐。是为余两人初次之相识。耀基告余,拟为新亚创办一「学术文化讲座」,即以余名名之。邀余作首次讲座之讲演。谓此讲座,当每年举办一次,广邀中外学人,集多方意见;庶可资号召,提兴趣,渐成风气,鼓舞研讨。或亦有当于当年新亚建校之宗旨。傥余赞同,彼返港后拟即设法筹募款项,作为基金。俟有成绩,再以相告。此事创始虽微,积久或可得巨效。耀基言辞恳切,余漫允之。不数月,耀基来信,筹款已有头绪,决于翌年秋正式举办。乃余于一九七八年初春,忽婴眼疾,逐时加深,不能见字,即报纸上大标题亦模糊不能辨。然念耀基诚挚之意,初亦谓筒有十月之隔,或可临时小愈。耀基亦坚请,告余:临时如不能亲自出席,亦当由余任首讲,邀人代读一论文即可。余终亦无以拒之。卒于是年十月赴港,以一月之期,分作六次讲演。

目录

序一
序二
一 引言
二 中国人的性格
三 中国人的行为
四 中国人的思想
五 中国人的文化结论
六 结论
附录 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并迎钱先生返新并讲学

精彩书摘

他们的兴趣和信仰上应会大打折扣。这是今天大陆的大问题所在。可见一切希望、一切理想,都需根据现实作基础。蔑弃现实基础,便无希望理想可言。
共产主义到了苏联,到了中国,违反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新的改革要根据旧的背景。在英国今天有个大问题。一百年前马克斯在伦敦写资本论的时候,正是大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和其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最高峯的时代。英国人当然亦受他的影响。但是经过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没有了,少数人的造产有了限制了,而多数人急乎要分产。造一份,分一份。造两份,分两份。罢工、怠工、要增薪,今天英国的资本主义已难再上进。甚至全世界其他高度资本主义的国家,都受了影响,他们的资本主义亦难急速的再上进。而且他们又都采用了社会福利政策,失业的人有补助金,退休的人、老年人,都有种种的公共福利的照顾。在美国罢工威胁没有英国严重,而怠工的情形仍然免不了。虽其社会福利制度一天天在上进,然而它的经济繁荣亦有了限制。这都是受了马克斯思想的影响。
今天全世界工商业经济最急速上进的,算是西德和日本。这因他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他们两国的民众都有一个共同心理,认为他们是站在无产的地位,所以大多数人肯追随着少数人来造产。到今天,他们心理又不同。倘使再过几年,他们的造产再往上,怕他们亦要走上遭受马克斯影响的路。就是无产阶级多了,有产阶级少了,罢工、怠工、更要增薪的心理,亦会逐步加强。因此有了马克斯的书,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了一限制,不会无限制地发展下去。
……

前言/序言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简介 钱穆先生,一代史学巨擘,其思想之深邃,学识之渊博,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梳理、阐释与传承,其著作等身,字字珠玑,深刻地影响了无数治史者与文化探索者。《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便是其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民族性与文化之宏大论述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繁体字印刷,并经过精心校订,力求呈现先生原著的风貌与学术的严谨,为读者提供一份更臻完善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核心,在于钱穆先生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探究“中国历史”如何塑造了“中国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这并非单纯的历史编年或事件叙述,而是透过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去体察一种深层的、连续的生命力,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以及一套由此而生的价值体系。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明的延续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而这种延续性并非某种僵化的不变,而是不断适应、转化,并在历史的洪流中自我革新的过程。 一、 民族性:历史的淬炼与精神的铸就 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民族性的探讨,并非基于先天的血缘或地域概念,而是将其视为历史互动、社会结构与文化熏陶共同作用的产物。他深入考察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繁盛,直至近现代的跌宕起伏,试图从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民族精神特质。 统一与融合的根基: 钱穆先生强调,中国民族性中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便是其强大的统一性与融合力。这种统一性并非强制的压制,而是源于一种对共同体、对“家国天下”的深切认同。从早期部落的汇聚,到秦汉帝国疆域的奠定,再到历代王朝的王朝更替,始终存在着一种向心力,一种将不同族群、不同地域凝聚在一起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语言的趋同、文字的统一、思想的交流以及风俗习惯的互相影响。钱穆先生认为,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融合过程,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性。 “人”的价值与伦理的根深蒂固: 钱穆先生观察到,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的地位与价值,并将伦理道德置于社会运行的核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对家庭、宗族、社会关系的梳理,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这种重视人伦、强调和谐的民族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历经无数政治动荡后,依然能保持其文化的连续性。人们在变乱中,依然会诉诸于传统的道德规范,维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实用与变通的智慧: 历经数千年的治乱兴衰,中国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实用主义精神与灵活变通的智慧。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并非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农耕文明的经验中,中国人学会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在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又能吸收其精华,为我所用。这种务实而又富有弹性的民族性格,使得中华文明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始终能够找到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忧患意识与厚德载物: 长期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使得中国民族始终保持着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并非消极的恐惧,而是一种对未来风险的警惕,以及一种对责任担当的自觉。同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之中。他们坚韧不拔,不断进取,同时也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化解矛盾。 二、 文化:历史的沉淀与精神的传承 钱穆先生的文化论述,是其历史观的自然延伸。他认为,中国文化绝非静止的遗产,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生长、演变、并传承下来的活态生命。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与精神。 “温情与敬意”的文化视角: 钱穆先生提倡以“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去理解中国文化。他反对那种以西方标准简单评判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主张深入中国自身的历史语境,去体会其价值与意义。这种视角,使得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那些被现代思潮所忽视的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肯定。 政治制度的文化意义: 钱穆先生尤其重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对文化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历代王朝所形成的政治架构,如郡县制、科举制等,不仅仅是统治工具,更是承载、传播和塑造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儒家思想和士大夫阶层的价值观,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维系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 学术思想的生命力: 本书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主要的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并着重阐释了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影响。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学术思想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被重新解读、发扬光大。他对儒家思想的“通变”尤为重视,认为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适应,并始终保持其核心价值。 艺术、宗教与生活方式的文化肌理: 除了政治与学术,钱穆先生的文化论述还触及了中国艺术、宗教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他认为,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实则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而丰厚的肌理。从水墨画的意境,到佛教、道教的哲学思辨,再到节日庆典、饮食服饰的习俗,无不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生活智慧。 面对现代性的挑战: 钱穆先生的文化论述,并非停留在对过去的赞美,而是积极回应了中国文化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的困境与出路。他深切忧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但同时又坚信其内在的生命力。他主张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保持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与尊重,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下,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三、 新校本的意义:传承与求精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之所以冠以“新校本”之名,体现了出版方对于学术严谨性的追求,以及对钱穆先生思想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原貌呈现的努力: 繁体字印刷,是尽可能还原先生原著风貌的尝试,避免了简化带来的信息损失。而“新校本”则意味着对原著文本进行了更为细致、更具学术性的校勘与订正。这可能包括对错字、漏字、标点符号的规范,以及对一些模糊不清的表述进行考证和修正。 学术价值的提升: 精准的文本是学术研究的基础。通过严谨的校订,新校本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更流畅、更准确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为研究钱穆先生思想的学者提供了更可靠的原始资料,从而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跨越时代的对话: 钱穆先生的思想,穿越了历史的尘埃,至今仍对我们理解中国、认识自我有着重要的启示。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史学家的致敬,更是希望通过更精良的文本,让先生的思想能够更有效地触达读者,与当代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共鸣。 总而言之,《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刻地剖析了中国民族性的形成及其文化特质的演变。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独到的见解和温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本书的“新校本”形式,则进一步保证了其学术的纯粹性与可靠性,必将成为海内外读者研究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探索中国精神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阅读本书,便是与一位伟大的智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流,洞察其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用户评价

评分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这本书,读起来不像是一本传统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与一位博学长者的深度对话,充满了智慧与启迪。钱穆先生在书中,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中国民族性格的微观呈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对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指出了这种制度在维持国家统一、传递政治理念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潜在的弊端。先生的论述,没有预设立场,而是以史为据,实事求是地展现了中国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探讨中国文化时,他对“中庸”之道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处理矛盾、寻求平衡的智慧。这种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贯穿于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也塑造了我们民族温和而坚韧的性格。读完关于中国人在家族观念和社群关系上的论述,我更是对“人情”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有了切身体会。这种对社会细胞的精微观察,使得全书的内容既有宏观的高度,又不失微观的温度。

评分

拿到《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这本书,我其实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没想到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钱穆先生的文笔,虽字斟句酌,却极富感染力,他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和文化理论,用一种非常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关于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的论述,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但这种自豪感并非盲目,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厚底蕴的理性认识之上。他对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周期性变迁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他解释了为何中国在古代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又为何在近现代逐渐落后。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正是我们民族走向未来的重要起点。在探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时,先生更是展现了他对中国人心灵世界的深刻洞察。他指出,中国人并非简单地信奉某一宗教,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融合性的、多元化的精神追求。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我们民族性格中那些独特的闪光点。

评分

这部《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具深度和启发性的一部作品。刚拿到这套书,就被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钱穆先生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切关怀与洞察。读到其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章节,我仿佛亲历了王朝更迭,感受到了不同时代统治者在治国理念上的微妙差异与传承。先生以历史发展的长河为经,以民族性格的塑造为纬,抽丝剥茧般地解读了中国社会结构为何能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又在何种程度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韧性与创造力。其中对“家国同构”这一概念的阐释尤其令我醍醐灌顶,它不仅解释了中国社会人伦关系的核心,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组织方式。先生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历史事件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深刻揭示了文化基因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乃至行为方式。读来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当下所面对的许多问题,其根源或许就深深植根于我们悠久的文化土壤之中。

评分

第一次翻开《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便被其深邃的文字所吸引,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绝非止于表面的风俗习惯,而是直抵其精神内核。书中对儒家思想的解读,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有将儒学简单地视为一套僵化的道德规范,而是将其放在中国历史的动态进程中,阐释了其如何适应时代变迁,又如何反哺社会发展。我尤其被先生对“仁”和“礼”的论述所打动,他指出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中国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秩序的重要基石。在阅读关于中国古代教育与学术的文章时,我更是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文化图景。先生对“文以载道”的阐释,让我理解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何如此看重知识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学术研究与治国安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将个人修养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的文化特质,在当今社会愈发显得弥足珍贵。阅读此书,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洗礼。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对《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的期待,更多是基于其名声在外。但真正开始阅读后,我发现钱穆先生的洞见远超我的想象。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视角独特,落脚点深远。书中关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探讨,让我对我们这片土地的根基有了更深的认识。先生并非简单地描述农业生产,而是分析了农业社会的特点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逻辑以及集体意识。他对中国社会“稳健”特质的分析,更是切中要害,解释了为何中国文明能在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持其核心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尤其欣赏先生在论述民族性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独特之处。读到关于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态度变化,更是让我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中国、理解自己的独特视角。

评分

虽然只有五折还是决定把钱穆全集补齐。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再印呢

评分

钱穆的书都还不错的。

评分

此後緋衣誰复解。當年紅豆已全荒。

评分

买过一套 此次再买 但没锁线 遗憾 九州的书二印都不行

评分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九八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评分

当头河汉任纵横。

评分

刚收到书,京东搞活动购买的,很划算!等了很久终于遇上了。超值!

评分

分,并且添加照片/视频进行晒单。京东商品配送派件

评分

爱的不得了啊,无法自拔,还是繁体竖排 爽歪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