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

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润泽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中国近代史
  • 媒介史
  • 新闻传播学
  • 历史学
  • 中国新闻
  • 媒介发展
  • 报刊史
  • 出版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94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50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是作者在多年从事中外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新闻专业化、本体化的视角重新规划写作的一本关于1949年以前中国新闻业的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古代的新闻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以来的新闻媒介史;第三部分则是对新闻业本身核心价值要素演变历史的呈现。
本著作的创新之处在于扬弃了目前新闻史教材中多采用的革命史框架,回归新闻业本体,从该角度来考察中国新闻业自身的发展,从而勾勒出作为政治、文化、科技环境下的新闻业,是如何在历史的环境中被逐步建构出来的。

作者简介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学院史论部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日本电通株式会社访问学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新闻春秋》杂志社副社长兼总编。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研究重点在民国新闻史领域。著有《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张季鸾与大公报》、《最新日本广告实务》,先后在《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现代广告》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官方报纸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民间报纸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和新闻传播特点

第二编
第二章 中国的近现代官方报纸
第一节 清末近代官报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现代公报体系

第三章 中国的宗教报纸
第一节 清末基督教报刊的出现
第二节 民国期间宗教报纸的发展
第三节 宗教报刊的经营和管理

第四章 中国的政论报纸
第一节 国人对外报的模仿与中国政论报纸的诞生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中国政论报纸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节 政论报纸的繁荣及向政党报纸的过渡
第四节 政论报纸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与作用

第五章 中国的政党报纸(上)——中国政党报刊的诞生及国民党党报
第一节 政党的诞生与政党报纸的出现
第二节 国民党报刊体系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节 国民党党营报纸的企业化进程
第四节 国民党报刊在大陆的消亡

第六章 中国的政党报纸(下)——中国共产党党报
第一节 共产党成立前的报刊建设
第二节 共产党报刊体系的初步发展(大革命失败前)
第三节 革命低潮时的共产党报刊及其特点
第四节 抗战期间的党报建设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宣传体系及其特色

第七章 中国的民营商业报纸
第一节 近代外国人在华商业期刊的出现
第二节 廉价商业报纸的出现
第三节 商业报纸的本土化
第四节 中国民间以论政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第五节 民营商业报纸的发展

第八章 中国通讯社和广播电台
第一节 通讯社简史
第二节 广播事业简史

第三编
第九章 中国新闻业物质基础的演进
第一节 纸质新闻媒介的印刷技术
第二节 通讯技术条件的进步对新闻业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新闻业自身物质条件建设

第十章 中国新闻业组织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经营方式与资金来源
第二节 组织结构
第三节 人员设置、职能与特点
第四节 管理制度与福利待遇

第十一章 中国新闻业经营的演进
第一节 报纸定价与发行的演进
第二节 报纸广告的演进

第十二章 中国新闻业务的演进
第一节 新闻
第二节 评论
第三节 图片
第四节 副刊
第五节 报纸编辑

第十三章 中国新闻教育与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思想
第二节 中国政党新闻思想
第三节 新闻专业思想
第四节 中国新闻教育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新闻媒介史(1949年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自近代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闻媒介发展历程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考证精神,将中国新闻媒介的发展置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力图呈现一部立体、生动、富有洞察力的新闻媒介发展史。全书内容翔实,论述深刻,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近代新闻媒介的全面框架。 第一章 晚清报刊的萌芽与探索(19世纪中叶至1911年) 本章着重探讨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传统社会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下,西方近代新闻媒介的观念和形式开始传入中国。从最早由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到维新派知识分子利用报纸作为宣传思想、启迪民智的工具,再到洋务派官僚创办的官报,报刊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西方媒介的传入与早期模仿: 详细介绍早期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如《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万国公报》(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等,分析其创办目的、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指出其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媒介的“种子”。 洋务运动中的官报: 阐述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用于发布官方信息、推广新政、服务于洋务事业的报刊,如《申报》(虽然并非完全官办,但与官方关系密切)、《官报》、《汇报》等。分析其在传播信息、动员民众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受制于官方的局限性。 维新变法与报刊的政治化: 重点分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如何将报刊视为推动政治变革、传播改良思想的强大武器。《时务报》、《中外纪闻》、《国闻报》等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其办刊理念、报道内容、舆论影响力以及最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遭遇的命运,都将得到深入的分析。这一部分将突出报刊从纯粹信息传播工具向政治舆论阵地的转变。 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论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海外和国内创办的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活动的报刊,如《民报》、《国民日报》等。分析其在煽动反清情绪、凝聚革命力量、争取海外华人支持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早期报刊的形态与传播: 探讨这一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读者群体、商业运作模式的初步形成,以及其在文字、排版、摄影等方面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 民国初期的报刊繁荣与社会转型(1912年至1920年代)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政治格局发生巨变,为新闻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本章将分析民国初期报刊数量激增,类型多样,思想争鸣,以及其在塑造国家认同、引导社会思潮、推动文化启蒙等方面的作用。 共和浪潮下的报刊: 辛亥革命后,一批新式报刊应运而生,涌现出如《东方杂志》、《新青年》等一批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杂志。分析其在思想解放、民主科学传播、新文化运动中的核心地位。 “民国范儿”的报刊生态: 探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报刊中心,分析各大报刊的政治立场、经济背景、办刊风格。重点介绍《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等大报在信息传播、社会新闻报道、评论文章发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民国社会转型期的舆论引领作用。 思想解放与报刊: 详细分析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对报刊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如白话文运动的推广,对旧有思想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的倡导。 商业化与专业化: 探讨这一时期报刊的商业运作模式进一步发展,广告收入增加,发行网络扩大。同时,新闻采编、报道方式开始出现专业化的趋势,记者队伍逐步形成。 政治动荡与报刊的命运: 分析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等政治动荡对报刊生存环境的影响,以及部分报刊因此遭受的打压或停刊。 第三章 革命浪潮与抗战时期的媒介变迁(1920年代中期至1949年) 本章聚焦中国共产党兴起、国共合作与分裂、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以及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在不同政治力量主导下,新闻媒介如何服务于各自的政治目标,以及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演进。 国民党政府的媒介控制与宣传: 详细分析国民党在统治时期,如何通过设立宣传部、控制新闻机构、加强对报刊杂志的审查等手段,构建其宣传体系。分析《中央日报》、《申报》(后期受国民党影响)等作为官方或半官方媒体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 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如何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闻媒介体系,从早期的秘密刊物、地下报纸,到在根据地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分析其新闻工作的特点,如强调党的领导、服务于革命斗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等。 抗日战争时期的媒介: 重点分析在民族危亡时刻,各类新闻媒介如何发挥其宣传抗日、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分析延安时期的窑洞报社,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报刊,以及海外华文媒体在支持抗战中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战: 论述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新闻媒介作为重要的政治斗争武器,揭露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争取民心,为革命的胜利奠定舆论基础。 广播、电影等新兴媒介的兴起: 探讨20世纪20年代以后,广播、电影等新兴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分析它们在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政治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特区与根据地的新闻工作: 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等根据地如何开展新闻工作,如何适应艰苦条件,如何有效地向根据地人民和外部世界传播信息,以及如何培养新闻人才。 第四章 新闻媒介的形态、功能与社会影响 本章将超越具体历史时期,对1949年前中国新闻媒介的普遍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多元功能进行总结和分析。 报刊的类型与分类: 梳理晚清至民国时期报刊的各种类型,如官报、政党报、商业报、地方报、专业报、大众报、进步刊物、学术刊物等,分析其各自的办刊宗旨、读者定位和影响力。 新闻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探讨这一时期新闻采写、编辑、评论、发行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分析记者职业的形成和发展,新闻伦理的初步思考,以及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主观性、宣传性、煽动性等。 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深入分析中国近代新闻媒介始终与政治权力保持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从官办、官助到政党控制,再到进步力量的独立办刊,政治诉求始终是推动或制约媒介发展的重要因素。 媒介与社会思潮的互动: 论述新闻媒介如何成为社会思潮的载体、传播者和塑造者,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革命思潮传播等方面,媒介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媒介的商业化与社会责任: 分析媒介商业化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探讨在市场经济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媒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读者群体与媒介消费: 考察不同时期、不同阶层读者对新闻媒介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分析媒介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差异。 媒介技术与传播效率: 简要梳理印刷技术、发行网络等技术因素对新闻传播效率的影响,以及新兴媒介(如广播、电影)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传播格局。 结论 本书通过对1949年前中国新闻媒介的详细考察,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新闻媒介发展画卷。从晚清的萌芽,到民国的繁荣,再到革命与战争时期的变迁,中国新闻媒介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启迪民智、推动社会变革、塑造国家认同、服务政治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其发展过程中充满曲折和挑战,但中国新闻媒介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为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本书不仅是对中国新闻媒介发展史的系统梳理,更是对信息传播在社会变迁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富有挑战性但收获颇丰的。它没有刻意迎合大众阅读习惯,而是保持了一种严谨的学理姿态。我喜欢它在论述宏大历史背景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具体的新闻事件案例作为佐证。比如,书中对某次重大政治事件报道模式的变迁分析,那种从侧面观察历史的方式,比直接描述历史更有力量。虽然部分章节涉及的专业术语需要我反复琢磨,但一旦理解,便能领略到作者对史料驾驭的娴熟和精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考据之精微。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时间上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媒介形态——思想基础——社会影响”为脉络进行多维度的交叉分析。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意识到新闻史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思潮紧密交织。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早期通讯社和专业新闻教育萌芽的探讨很感兴趣,这些“基础设施”的构建过程,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信息生态走向的关键。全书的论证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严肃中不乏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深层次上剖析了新闻思想的演变轨迹。作者对不同思想流派如何渗透并影响媒体实践的论述,构建了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新闻观念的本土化”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西方新闻理论如何在中国语境下被吸收、改造和实践的过程,这为我理解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根基提供了极佳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因为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档案和学人笔记,文字密度很高,但这种充实感恰恰是高质量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朴素中透着历史厚重的质感,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原以为这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叙事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他对早期新闻工作者群像的刻画,那些在战火和动荡中坚守职业操守的记者和编辑,他们的故事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复杂。书中对不同政治派别和地域性媒体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展现了那个时期信息传播的多元与撕裂。读到那些关于报纸创刊、停刊的细节,我仿佛能闻到油墨的味道,感受到铅字排版时的艰辛。

评分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为真正想深入了解中国新闻史脉络的人准备的重量级作品。它提供的不是教科书式的总结,而是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和对复杂因果关系的精准把握。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这个概念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内涵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理解。作者的笔触冷静客观,即便面对敏感的历史节点,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史料呈现和审慎分析,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学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