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重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的建立、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巩固政权的重大措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先南后北”统一战争方略的实施、“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宋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创业垂统”,稍逊风骚——宋太祖历史功过概观、从锐意进取到“守内虚外”、斧声烛影,太宗继业——平北汉和局部统一的完成等等。
作者简介
吴泰,1939年生于福建晋江,1985年3月病逝。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宋史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史稿》(第五册,合著)、《宗泽》、《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合著)等,以及《汉代的赀璇与卖爵制度》、《试论汉唐时期海外贸易的几个问题》、《方腊出身问题考辨》、《(泊宅编)的成书年代及其版本》等文章。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宋朝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开头语——略说两宋
第一章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重建
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的建立
二、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巩固政权的重大措施
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先南后北”统一战争方略的实施
四、“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宋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
五、“创业垂统”,稍逊风骚——宋太祖历史功过概观
第二章 从锐意进取到“守内虚外”
一、斧声烛影,太宗继业——平北汉和局部统一的完成
二、进军幽州及杨业之死——宋、辽战争的爆发
三、李继迁发难——宋、西夏的分裂
四、“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风暴
五、“守内虚外”与“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的确立
第三章 北宋的赋役制度
一、主户与客户——北宋乡村的阶级结构
二、“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繁苛的赋税、征敛和力役
第四章 北宋的社会经济
一、“稻粱桑臬,务尽地力”——农业的发展
二、繁花争艳,大放异彩——手工业的发展
三、都市、镇市和货币——商业的繁荣和纸币的出现
第五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
一、“天书”骗局,蠹政耗财——宋真宗的东封、西祀
二、因循成习,三冗成灾——宋仁宗时的弊政和“积贫”局面
三、边患迭起,穷于应付——宋仁宗时的“积弱”局面
四、“庆历新政”夭折,变法思潮未艾——范仲淹、包拯等人的革弊尝试
五、“熙宁变法”的风波——王安石与司马光两派的不同政见之争
第六章 北宋后期的腐朽统治和“靖康之祸”
一、“更化”与“绍述”——政局的剧变与党争
二、“丰亨豫大”与花石纲之扰——宋徽宗、蔡京集团的腐朽统治
三、“仗义而起”,四方响应——方腊及宋江起义
四、从“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北宋的灭亡
第七章 宋廷南渡及宋、金和战
一、赵构登极,宋室南移——南宋的建立及李纲之进退
二、“出师未捷身先死”——宗泽联络义兵守汴的事迹
三、兀术江南失利,张浚陕西败绩——宋、金对峙局面的逐步出现
四、“壮怀激烈”,英雄饮恨——岳飞的抗金斗争和宋高宗、秦桧的叛卖行径
五、“便令江汉竭,未厌虎狼求”——“绍兴和议”后的宋、金和战形势
第八章 偏安局面下的南宋社会经济
一、“苏常熟,天下足”——南宋农业的迅速发展
二、巧夺天工,精益求精——南宋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都市和纸币——杭州的空前繁华
第九章 南宋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一、秦桧擅权,三朝“内禅”——南宋政治的黑暗腐败之一
二、韩、史用事,道学猖獗——南宋政治的黑暗腐败之二
三、“弱者肉,强者食”——南宋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
四、“剥肤摧体”,“膏血无余”——南宋繁苛的赋敛榨取
五、钟相、杨么起义——南宋初年的农民反抗斗争
第十章 蒙古南侵及南宋灭亡
一、联蒙灭金,“端平人洛”——宋、蒙战争的序幕
二、襄、淮、蜀残破,钓鱼山献捷——蒙古对南宋的两次大规模攻势
三、“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贾似道专权及其倒行逆施
四、襄鄂尽陷,元兵人杭——南宋的灭亡
五、正气凛烈,可歌可泣——文天祥、张世杰等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
第十一章 宋代的科技、思想和文化
一、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他——科技的辉煌成就
二、从崇尚黄老到尊崇理学——政治思想的演变及新儒学的发展
三、文坛辉煌灿烂,艺术花开烂漫——文学艺术的繁荣
四、新的史书体裁,新的研究领域——宋代史学的空前繁荣
五、佛、道俱兴,“事魔”盛行——宋代的宗教
第十二章 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
一、“招接通好”,睦邻互利——中外政府间的友好关系
二、“住蕃”与“住唐”——中外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附录一 两宋世系表
附录二 宋代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先南后北”统一战争方略的实施
北宋刚取代后周的时候,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在北宋北边,有强大的契丹及契丹卵翼下的北汉。南边和西边,有南唐、吴越、南汉、后蜀等较大的割据政权。此外,在今天的福建和湖南、湖北,还有留从效割据漳、泉一带,周行逢割据湖南,高保融割据荆南。这些大小割据势力中,北汉依靠契丹的支持,同北宋为敌。南唐虽然慑于北宋的兵威,想方设法讨好北宋,但暗中却对北宋严兵以待。后蜀和南汉统治者也极力想继续保持割据地位,对北宋持敌对态度。只有吴越顺从北宋,但也继续割据一方。
宋太祖在后周时曾积极参加周世宗对周围割据政权的统一战争。在确保对整个原后周统治区的牢牢控制及“杯酒释兵权”后,他也想把周世宗开始的统一事业继续进行下去。最初,他曾经想把北汉作为首要目标。为此,他向私交甚深的张永德询问“下并汾(指北汉)”之策。张永德对他说:“北汉兵虽少,但很强悍,加上有契丹的援助,不可急取,只有慢慢派间谍去做离间工作,使北汉得不到契丹援助,同时经常派少量兵马进行骚扰,使其不能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待其困弊,才可以下手。”有一天晚上,大雪纷飞,宋太祖又冒雪走访赵普。赵普惊奇地问他为什么雪夜来访,他说:“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赵普听出太祖是来同他研究统一战争的方略,就问太祖有什么“成算所向”。太祖说:“吾欲收太原。”赵普听了,沉默了半天才说:“非臣所知也。”太祖要他发表己见,赵普分析说,先打太原,有害无利,“何不姑略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这一分析,同张永德的意见异曲同工,使宋太祖大为高兴。
前言/序言
《汉唐风云:帝国兴衰的千古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视角,深入剖析了自秦汉至隋唐盛世,中华帝国在政治制度、军事策略、文化融合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复杂演变与辉煌成就。这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制度、人心与文明兴衰的深刻探讨。 第一部:秦汉奠基——帝国初生的疾风骤雨 本书首先聚焦于秦朝的统一及其短暂的帝国实践。我们详尽考察了秦始皇如何通过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铁腕改革,彻底终结了战国纷争,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然而,我们也审视了这种极端集权模式下所潜藏的巨大张力,分析了秦朝速亡的深层结构性原因,探讨了“二世而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紧随其后,我们进入汉代。汉承秦制,却在制度上进行了至关重要的调整。重点阐述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如何为帝国的复苏提供了物质基础。随后,笔锋转向汉武帝时期,深入分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思想替代,而是一场关乎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宏大工程。我们详细描绘了汉武帝雄才大略下的对匈奴的决战,探讨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军事思想,以及丝绸之路开辟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划时代意义。 汉朝中后期的复杂性也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外戚宦官的权力斗争,到党锢之祸的悲剧,再到黄巾起义的燎原之火,我们力求还原一个在盛世表象下暗流涌动的帝国晚期图景。特别是对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以及土地兼并问题,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揭示了东汉由盛转衰的制度性病灶。 第二部:魏晋风骨——分裂时代的文化熔炉 本书的第二部分跨越了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的破碎与战乱频仍,另一方面却是思想文化的空前解放与多元化。 三国部分,我们避开传统演义的浪漫色彩,聚焦于曹魏、蜀汉、东吴三方在政治人才选拔、军事战略布局上的差异化发展。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谋解读,对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眼光评估,以及对孙权集团在江东基业的稳固策略,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进入西晋,我们探讨了司马氏如何通过“竹林七贤”的文化风尚,试图弥合战乱留下的创伤,但最终因“八王之乱”和暴露的统治基础脆弱性而迅速倾覆。 南北朝时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详细对比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以及汉族政权在南方的持续发展。南方士族阶层的发展及其文化保守性,与北方政权在军事和制度上的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深入分析了佛教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宗教信仰的普及,更是文化艺术、社会救济和思想交融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我们力求还原其在文化融合与民族认同建构上的复杂心态与深远影响。这个分裂的时代,为后来的隋唐统一积蓄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能量和制度资源。 第三部:隋唐气象——大一统帝国的巅峰与转折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笔触聚焦于结束了近四百年分裂的隋朝,及其所开创的伟大盛世——唐朝。 隋朝作为“过渡性”的王朝,其历史地位常被低估。我们着重分析了隋文帝杨坚如何通过一系列精简的制度改革(如开皇之治),在极短时间内重建了一个高效且富有生命力的帝国框架。大运河的修建,其军事、经济和文化意义被置于核心位置进行探讨,分析其如何重塑了中国的地理政治格局。 唐朝的构建,则是对前代经验的集大成。本书细致描绘了唐初的君臣关系,特别是“贞观之治”下,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以宽广的胸襟接纳魏征等直言之臣,铸就了早期政治的清明。在军事上,我们分析了唐朝府兵制的建立与运作,以及其初期对边疆的有效控制。 “开元盛世”是本书的另一高潮。我们不仅描绘了唐玄宗早期的明君形象,更深入剖析了盛世背后的经济基础,如两税法的萌芽与发展,以及唐代对外来文化的空前包容与吸收。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的中心,其国际化程度和文化多元性,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然而,盛极必衰,是历史的铁律。本书的收官部分,转向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安史之乱。我们详细分析了藩镇割据的制度性根源、宦官专权的结构性因素,以及科举制度在后唐时期的异化。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场宫廷政变或边疆叛乱,它彻底打断了唐朝中央集权的有效性,开启了帝国由盛世走向中晚期危机的漫长过程。 总结 《汉唐风云》旨在通过对这两个大一统王朝的深度剖析,揭示中国古代帝国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制度的生命周期,以及文化在长期动荡与统一中如何自我革新与重塑。它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基石的全面框架,而非仅仅满足于对帝王将相事迹的阅读兴趣。全书行文力求严谨而不失文采,兼顾宏观趋势与微观个案,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生命力的汉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