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碑刻拓本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厚实,泛着一种经过岁月洗礼的温润光泽,装裱的工艺也相当考究,古朴中透着典雅,拿在手里就有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内页的排版布局,字口清晰,阴影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碑帖的“小白”来说,也能轻易辨认出每一笔的力度与走向。我特别喜欢它在局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磨损严重、字迹模糊的区域,编辑者似乎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增强技术,使得那些隐晦的笔画也能重现锋芒,这无疑为后学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光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那种抚摸着纸张,想象着当年刻匠挥毫时的场景,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装裱边框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碑文主体,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影印本所能比拟。
评分我翻阅了其他几本关于金石学和书法史的著作,但很少有哪本书能像这本碑帖一样,在历史背景的阐释上做得如此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是把碑文孤立地呈现出来,而是巧妙地将华阴地区的历史沿革、道教文化在北魏时期的兴盛,以及儒释道三家思想对当时书法风格的影响,熔铸于一炉。作者的考据功夫令人叹服,尤其是在比对不同时期的拓片和文献记录时,那种严谨和审慎的态度,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读完相关导读部分,我对碑文的时代意义和地域特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线条地去看待“魏碑”这一流派,而是能将其放置在更宏大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其艺术价值。这种将文献研究与艺术鉴赏深度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解读变得引人入胜。
评分从纯粹的书法技法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一直困惑于如何才能在学习魏碑时抓住那种“雄强”与“拙朴”并存的气韵,而这本书的“释文”和“笔法解析”部分,简直就是一本绝佳的私人导师。它没有空泛地用“力透纸背”这类词语敷衍了事,而是具体到“侧锋入笔后如何迅速提按转折形成方折,以及隶意转楷的痕迹是如何在横画末端体现的”。尤其是对几个关键“险绝”字的分析,配上了清晰的放大图,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起来随意的笔触背后,蕴含着如此精妙的结构平衡。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需要扎实基本功的练习者。我甚至已经开始模仿其中展示的几种特定的“蚕头燕尾”写法,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排布,完全体现了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我是一个工作繁忙的业余爱好者,常常只能挤出零碎时间来学习。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开篇是高清原拓图,供沉浸式欣赏;中间穿插着高质量的图录和研究考据,适合深入阅读;而最后的附录部分,居然还收录了历代名家对该碑的题跋辑录,这简直是惊喜之中的惊喜!这些题跋不仅是历史文献,本身也是不同时代的书法精品,它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华山庙碑,让我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件艺术品的解读是如何演变的。这种“一书多用”的实用性,大大节省了我再去翻阅大量古籍查找题跋的时间,效率极高。
评分我特别留意了这本书在影印技术上的选择,这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真正“读”到碑文的神采。市面上很多拓本,为了追求“黑白分明”,往往牺牲了碑刻原有的肌理感和苍茫感,显得僵硬而失真。然而,这本《汉西岳华山庙碑》似乎采用了接近于实地拓印的色彩还原技术,那些自然的洇化、刻痕中的砂砾感、甚至微小的崩裂痕迹都被细腻地保留了下来。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看字,更是在“触摸”那块石头本身所承载的岁月的厚重。每一次拂过那些古老的线条,都会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错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版本或低劣影印品无法给予的。它成功地将文物与学习者之间那层冰冷的玻璃窗,变得透明而亲近。
评分精品碑帖,趁活动首次,文物出版是权威
评分一般
评分汉西岳华庙碑》东汉名碑。刻于桓帝廷熹八年(165)郡守袁逢刻,原在陕西省华阴县西岳庙中,西岳庙系汉武帝时所建,名集灵宫, 东汉桓帝时,改称西岳庙。庙内保存很多历代修建和祭祀华山的碑石,其中有著名的《西岳华山庙碑》。碑文记载了汉代统治者祭山、修庙、祈天求雨等情况。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55年)毀于关中大地震碑文用隶书体,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碑额两旁有唐人李商卿、张嗣庆、李德裕等人的题名,碑右下方有宋人王子文题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时碑毁,或谓碑石在明嘉靖年中,一县令修西岳庙石门,碎之为砌石,今已无存。据拓本及著录推知碑高2.54米,广1.19米,隶书22行,行37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6字,额之左、右及下方遍布唐、宋题名,几无空地。碑文内容系概述汉代礼祀名山大川之制的历史渊源、祀典内容及祭祀之庄重气氛。清朱彝尊评此碑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名。”因此文献艺术价值极高,唐以来备受金石书法界盛赞。由于此碑书法精妙,而碑石又毁灭不存,所以名气极大,其拓本十分珍贵。原石拓本传世者有四,即长垣本、华阴本、四明本和玲珑山馆本。
评分 汉碑极少有留书者姓名的。此碑之末,因有“遣书郎书佐新丰郭香察书”一句,认定为郭香察书,郭香察未见史录。 历来就书者是谁颇存争议。唐徐浩《古迹记》主书者为蔡邕,“察书”(意即检查校对)者为郭香。但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何以是蔡邕所书。此说一出,影响甚大。如宋洪适《隶释》、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顾南原《隶辨》以及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等,即认同徐浩说。明郭宗昌《金石史》及赵崡《石墨镌华》乃开始对此说提出怀疑,而认为真正的书丹者当是郭香察。近世学者,基本上确认郭、赵之说为是,而而认为真正的书丹者当是郭香察。近世学者,基本上确认郭、赵之说为是,而以启功先生的文章论辩最详。
评分还不错,收藏来
评分经典版本,值得珍藏.
评分五、《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四家集册》有蔡书《郎中帖》《安道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原迹曾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刊载在《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
评分有几拔烂了啊,包装盒不行吗,用袋子每次都是烂标签书签
评分七、《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