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赜小学著作二种

刘赜小学著作二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颐 著
图书标签:
  • 刘赜
  • 小学著作
  • 教育
  • 儿童文学
  • 课外阅读
  • 文学
  • 名家作品
  • 经典
  • 教材
  • 中华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57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262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刘赜先生的两部著作《初文述谊》和《小学札记》合集而成。《初文述谊》一书将初文、准初文分类辑录,逐字阐述其形体旨趣及其音义的关系。《小学札记》则是将刘赜先生治小学中的研究心得汇集成册。刘赜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本书系照作者手写原稿影印出版,读者可从本书中领略到刘赜先生的学问之深、治学之严、书法之美。

作者简介

刘颐,1891-1978年,字博平。湖北广济(今武穴)人。一九一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后五十年间执教于武汉大学,一级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多年。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精于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著有《说文古音谱》、《初文述谊》、《小学札记》等。
章太炎为其书《声韵学表解》作序,称其为「再传弟子〕。
《说文古音谱》是刘赜效黄侃先生方法,结合自己的心得,将《说文解字》九千余字分隶于其所定的古本韵二十八部及古本声十九类的表格之中,并依篆具载许慎的说解写成。全书系手书蝇头小楷,经一年半时间缮成。董必武称该书〔集小学研究之大成〕。郭沫若说:〔且不论这部书的学术价值如何,单论书法就是珍口叩。〕经周恩来总理指示,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影印五百本问世。《初文述谊》一书将初文、准初文分类辑录,逐字阐述其形体旨趣及音义关系,以探索许慎《说文解字》全书的藩奥。《小学札记》一书,汇集了刘赜毕生研究心得。刘赜在撰述过程中反复修改,力求精当,曾在书斋书一条幅:〔无神来教我,有弊则思之。〕此外还著有《简园日记存抄》等。

目录

出版说明
初文述谊
小学札记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寻常巷陌里的微光》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细碎之美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将平凡的场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诗意。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勾勒出作者对世间万物的情感与观察。 第一辑:光阴的痕迹 窗外的晨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落在窗棂上,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作者描绘了阳光如何一点点驱散黑暗,如何在房间里投下斑驳的光影。那光影并非静止,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缓缓地变幻着形状,仿佛是光阴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故事。窗外,鸟儿开始啁啾,早起的人们匆匆忙忙的身影在街道上掠过,这一切都在这束晨光中显得格外宁静而真实。作者的笔触细腻,捕捉到露珠在叶片上晶莹剔透的光泽,泥土散发出的湿润气息,以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花香。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清晨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开始的赞颂,对每一个崭新一日的期待。 雨滴的低语: 雨,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雨视为一位温柔的倾听者。雨滴落在窗户上,发出轻柔的敲击声,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雨水冲刷着尘埃,洗涤着城市的喧嚣,也洗涤着心灵的浮躁。作者描述了雨中的行人,撑着伞,步履匆匆,却在雨幕中增添了几分诗意。也描写了雨水滋养下的植物,贪婪地吮吸着甘霖,显得生机勃勃。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通过雨滴的低语,引申出一种内省的思考,关于生命的轮回,关于情感的洗礼,以及关于孤独与陪伴的微妙界限。 落叶的告白: 秋日,落叶是季节轮回的象征。作者并没有将落叶仅仅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将其看作是生命最绚烂的告白。每一片落叶,都曾是枝头上的嫩芽,经历过春的萌动,夏的繁盛,最终选择以最美的姿态告别。作者描绘了落叶在风中起舞的姿态,它们旋转、飘落,最终归于泥土,化作养分,孕育着新的生命。这是一种循环,一种奉献,一种无声的壮丽。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对生命过程的敬畏,以及对死亡的豁达。他认为,生命的结束并非虚无,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这种延续,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星空的沉思: 夜晚,当城市的光芒逐渐黯淡,头顶的星空便展露出它深邃的面貌。作者仰望星空,感受着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繁星点点,仿佛无数双眼睛在静静地注视着这颗星球。作者在星空下进行着深沉的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类的渺小与伟大,关于永恒与短暂。他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广袤的星空,在孤独中寻找慰藉,在沉默中感悟真理。星空,是连接个体与宇宙的桥梁,是引发人类最深刻哲学思考的源泉。 第二辑:寻常巷陌 老街的呼吸: 走在一条古老而宁静的老街上,仿佛能听到它独特的呼吸。青石板路被岁月的脚步打磨得光滑温润,两旁的建筑带着旧日的痕迹,诉说着往事。作者描绘了老街上的人们,他们生活节奏缓慢,脸上写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从容。有卖早餐的老人,热气腾腾的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有闲坐的老者,手中把玩着精巧的物件,眼神中带着一丝回忆。作者没有刻意渲染历史的厚重,而是从生活的气息中,展现老街的生命力。它不张扬,不喧嚣,却在每一个细节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魅力。 市井的烟火: 菜市场,是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气息最为浓烈。作者描绘了摊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新鲜蔬果的鲜艳色彩,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观察着人们讨价还价的神态,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忙碌的身影。这烟火气,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辛勤劳作的汗水,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作者在市井的喧嚣中,找到了一种朴实而动人的力量,一种源于生活最本真的温度。 社区的温情: 作者笔下的社区,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天地。邻里之间,虽然不一定深交,却有着一种无声的默契和关怀。清晨,互相问候一声“早”;傍晚,在楼下偶遇,聊上几句家常。作者描绘了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欢声笑语,老年人结伴散步的身影,以及那些在平凡日子里,互相扶持、温暖彼此的瞬间。这种温情,不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让生活多了一份踏实和安宁。 巷口的守望: 巷口,是连接外部世界与内部宁静的过渡地带。作者常常在巷口驻足,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感受着这里特有的氛围。有时候,会有孩童从巷口奔跑而出,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世界;有时候,会有年迈的老人,坐在巷口,静静地看着日升月落。巷口,是一种守望,也是一种期盼。它见证着生命的起点与终点,也承载着人们对远方和归途的思念。 第三辑:心底的回响 一段旋律的往事: 一首熟悉的旋律,能够轻易地勾起尘封的记忆。作者通过一段音乐,追溯到某个特定的时刻,某个特定的人,或者某种特定的情感。旋律在耳边回荡,过往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那些模糊的影像变得清晰,那些早已淡忘的感受又重新涌上心头。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时间的胶囊,它能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曾经的时光,让我们再次品味那些或喜或悲的经历。 一张旧照的故事: 一张泛黄的旧照片,背后隐藏着一段故事。作者仔细端详照片中的人物和场景,试图从中解读出时光的密码。照片定格了某个瞬间,却承载了无数个瞬间的叠加。它可能是快乐的童年,可能是青涩的初恋,也可能是某个重要的纪念日。照片不仅仅是影像,更是情感的凝固,是生命的印记。作者在旧照片中,看到了时间的流逝,也看到了生命的鲜活。 一次偶然的相遇: 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相遇都带有偶然性。一次不经意的回眸,一次短暂的交流,都可能成为生命中一段难忘的插曲。作者描绘了一次次充满惊喜的相遇,有的是萍水相逢,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是久别重逢,却依然情深意长。这些相遇,如同生命中的微光,点亮了前行的道路,丰富了人生的色彩。作者相信,每一个相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短暂,也足以让人心生感激。 一种淡然的释怀: 经历过人生的起伏,最终会归于一种淡然。释怀,并非遗忘,而是对过往的理解与接纳。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对人生中那些不如意、那些遗憾的释怀。他明白,生活并非完美,总会有失落和痛苦。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今天的自己。释怀,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它让我们能够放下包袱,轻盈地走向未来。这种淡然,是成熟的标志,也是心灵的宁静。 《浮光掠影:寻常巷陌里的微光》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书。作者用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阅读这本书,仿佛在与一位老友闲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光阴、关于生活、关于内心的故事,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温暖。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新的感动。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美,不在远方,就在眼前,就在那些寻常巷陌里,闪烁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刘赜小学著作二种》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在保持传统古籍韵味的同时,融入了非常现代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使得原本可能显得过于沉闷的学术内容有了一丝呼吸感。内容方面,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关于“小学”一词在历史语境中的演变过程的梳理。刘赜先生并非把“小学”仅仅等同于我们今日理解的儿童启蒙教育,他更将其视为整个士人阶层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石。书中对“六艺”中“礼”与“数”的关联性分析尤其精彩,它打破了我们习惯性的学科壁垒,展现了古代知识体系的内在统一性。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睿智的向导,走入了一个已经被现代学术重构过无数次的古代知识殿堂,但这次,我们得以从刘赜的视角,重新丈量那些殿堂的原始尺寸和结构。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并时常放下书本去思考的书,它的回味悠长。

评分

我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沏了一壶酽酽的普洱茶,才终于有心境去“消化”这本《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当时的文献环境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迷失在那些繁复的引注和注释之中。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那道坎,随之而来的便是知识的涌动。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对古代诗词格律的考证部分。刘赜先生的考据功夫之精细,简直令人发指,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关键的孤证,从而推翻了后世流传已久的错误定论。那种拨开迷雾,重见真相的快感,是阅读其他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能立刻发表一篇简短评论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深邃的矿井,你需要用时间、耐心和智慧去不断向下挖掘,才能最终品尝到那些埋藏在深处的金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厚度与广度,是留给真正愿意沉浸其中的探索者的宝藏。

评分

这本《刘赜小学著作二种》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深耕于古代文献研究的学人来说,无疑是一份迟来的惊喜。初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良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这在古籍整理和出版领域,是保障阅读体验和学术严谨性的基础。内容上,虽然我尚未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但仅从其引言部分对宋代小学教育思想的梳理,便可见编纂者下了深厚的功夫。它不仅仅是对刘赜先生遗留下的文字的简单汇编,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学术对话。尤其是那些关于“字源”和“音韵”的探讨,其缜密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传统蒙学材料的现代性解读,它试图搭建起古今之桥梁,让沉睡在历史中的知识重新焕发生机。对于那些希望从源头理解宋代教育体系和文字学根基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口,其价值远超其本身作为一本“著作”的意义,更像是一把开启特定历史时空大门的钥匙。

评分

对于普通读者,比如我这种并非专业研究古代文字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刘赜小学著作二种》带来的体验是复杂的,甚至有些“令人却步”。它的文字风格古奥,术语晦涩,读起来颇有种隔着厚厚一层玻璃看世界的错觉。我不得不承认,在很多地方,我需要频繁地查阅工具书,甚至需要借助现代汉语的解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挣扎”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难得的智力上的挑战感。特别是书中涉及到宋代士人对“礼”与“乐”在基础教育中如何结合的论述,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们对于“德行”的培养,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系统和深入。这本书虽然学术性强,但它无意中展示了一种失落已久的“全人教育”的理想形态,这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本身,更具有启示意义,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现代教育的侧重点是否过于偏颇。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阅了这本《刘赜小学著作二种》,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毕竟我对小学教育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对于具体到某一位学者的细枝末节往往提不起精神。然而,当我沉下心来细读其中的篇章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手记”或“教案汇编”。刘赜先生在字词的解释上,那种注重生活实例和实用性的态度,与现代那种过度概念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讲解一个偏旁部首,往往会引出好几个日常可见的物象,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学习瞬间变得生动起来。这种“见微知著”的教学法,让我这个久居象牙塔的人也深受启发,甚至开始反思我自己在课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复杂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被历史验证过的、更贴近人性的教育范本,而非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理论陈述。

评分

国立武汉大学牌楼后面的“文法理工农医”六字就是由中文系教授刘赜(刘博平)书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刘先生书法自成一家,郭沫若曾称赞他的书法是“珍品”。

评分

有红线书签。刘赜,字博平,湖北广济人,1891年生于湖南牛鼻滩一舟上,故自号牛鼻滩生。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先生。1929年始就教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授文字、声韵、训诂和《周易》研究诸课程,兼任系主任多年,1956年由教育部评定、国务院公布为一级教授。至1978年病逝,50年贡献于武大,为中文系“五老”之一。1929-1963年间,刘博平先后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武汉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说文〉释例匡谬》、《楚语拾遗》、《古声同纽字义多相近说》、《〈说文〉形声释例》等多篇重要论文,1963年出版《说文古音谱》一书,1978年病逝时留有《初文述谊》和《小学札记》两部遗著。

评分

刘颐,1891-1978年,字博平。湖北广济(今武穴)人。一九一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一九二九年后五十年间执教于武汉大学,一级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多年。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精于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著有《说文古音谱》、《初文述谊》、《小学札记》等。

评分

刘赜先生传承了黄季刚的治学理路,且极精书法。此书即以影印行世。

评分

刘博平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他用日记记录40余年治小学之心得,于1953年冬石印成35册《简园日记》,在校内广为流传。后又觉尚有不足,便毫不客气地全部收回,只取其中1947-1953年间札记题名为《简园日记存钞》。黄焯先生(黄侃之侄,时亦任教武大)为其作序高度评价:“盖其所钞而存者乃其四十年来閟声光一室之中,覃精冥悟,深造自得,信足达颉诵之玄意,将质诸百世而无疑者。”但刘博平仍觉得此存钞还有待补充修订而未出版面世。今世人所见《小学札记》,是他1964年以73岁高龄将存钞改写,76岁重新修订,82岁正式定稿时仍然打算继续修订。但不久便卧病在床,抱憾而去。

评分

章太炎为其书《声韵学表解》作序,称其为「再传弟子〕。

评分

刘赜遂出生于湖南牛鼻滩舟中,故自号牛鼻滩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14-191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湖北蕲春县同乡、国学大师黄侃先生治语言文字之学。1927年任上海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29年经黄侃推荐转武汉大学中文系执教,自此在武汉大学工作凡五十年,直到1978年病逝。讲授文字,声韵、训诂、毛诗、周易研究等课程。曾多年担任中文系主任。1956年被教育部评定为一级教授。新中国建立后被国家评为一级教授,是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对家乡广济方言颇有研究,1958年出版有《广济方音之调类与调值》。

评分

刘赜治学严谨。他按照黄侃先生所定古本声19类,古本韵28·部,将《说文》九千余字分别列入表格,置于几案,数十年寻绎不殆。他的数十册以小学札记为主要内容的《简园日记》,建国前以自书石印流传。50年代末,他嫌其未臻成熟,决意收回而付2一炬。其中,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仅仅十不存一的一本《简园日记存钞》。对其旧作,无论是未刊稿,还是已经发表、出版过的论著,大都反复作过修订和删补,力求臻于缜密。

评分

刘博平是章黄学派嫡传弟子。1932年,他将声韵学教案整理编撰成《声韵学表解》,寄请黄侃审阅,黄侃特意请自己的老师章太炎为书作序,序中评价道:(此书)“言古今韵,能得大体”,并称许刘博平为“再传弟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