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通史5:明代卷

中国出版通史5:明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缪咏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出版史
  • 明代出版
  • 古代出版
  • 图书史
  • 文化史
  • 明代文化
  • 出版研究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7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77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5
字数:42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事业鼎盛兴旺的时期,
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古代皇权的更替中,明代是“得国最正”的。朱元璋不用狐鸣篝火的狡诈伎俩,也不用篡位弑君的残忍手腕,靠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辗转征战,削平群雄,逐走元帝,最后统一全国,水到渠成地登上了皇位。
明朝的版图虽不及元、清两朝广袤,但在汉人政权的实际统治中,却是最广大的,一改南宋局处一隅的局面,江河南北,二京十三省,向心力凝聚得十分紧密,令出必行,四境帖服晏安。
明代靠武力统一全国后,执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减轻赋税,与民休息,经济政策比较得当,效果显著,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粗安。
明朝后期,商业繁盛,形成了许多新的城镇,产生了大量市民阶层,新思想奔涌,对图书提出了品种以及数量上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的图书品种,再加上雕版印刷生产能力的成熟表达,以及出版家的努力,于是,便出现了事业空前繁荣的局面,向前近世化的大道迈进。

作者简介

缪咏禾,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江苏省编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目录

导语
第一章 明代出版事业概况
第一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节 明代出版事业略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总数估计
第四节 明代出版管理和文字狱
第二章 官府编撰的图书
第一节 中央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二节 各级地方政府的编撰活动
第三节 “帝皇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订辑经传
第五节 史书的编纂
第六节 佛藏、道藏的增辑
第七节 地方志的编纂
第八节 《永乐大典》的编纂
第三章 私家的编撰
第一节 私家编撰图书概况
第二节 私史和经世致用之书的编撰
第三节 儒学新著的编撰
第四节 科技图书的编纂
第五节 《径山藏》的编刊
第六节 别集和总集的纂辑
第七节 戏曲的创作和改纂
第八节 丛书的编纂
第九节 笔记的撰著
第四章 书坊的编纂
第一节 明代书坊编纂概况
第二节 白话小说的编刊
第三节 科举应试之书的编刊
第四节 日常用书和商人书
第五节 杂志雏形
第六节 木板年画
第五章 明代的出版机构
第一节 明代出版机构概况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出版机构
第三节 藩王府刻书
第四节 坊肆刻书
第五节 私家刻书
第六节 寺观和教堂刻书
第七节 刻书集中地的形成和特色
第六章 明代著名出版家
第一节 毛晋和汲古阁
第二节 余氏、熊氏和通俗读物
第三节 闵氏、凌氏和套印书
第四节 华燧、安国和活字印刷
第五节 徽州黄氏刻工
第六节 其他著名出版家简介
第七章 明代与东西方国家的出版交流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与出版传播
第二节 明代出版物在汉字文化圈的流播
第三节 西学书籍的翻译出版
第八章 明代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和印制
第一节 字体和版式
第二节 木板、纸、墨等印刷材料
第三节 雕版、印刷、装订
第四节 劳动组织、刻印周期
第五节 印刷成本、书籍定价
第九章 印刷技术的改进和革新
第一节 插图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活字印刷的进步
第三节 彩色印刷的进步
第十章 明代图书的经营、流通和收藏
第一节 明代读者群和图书市场
第二节 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聚书地
第三节 明代出版物的版本记录
第四节 各种作伪和低劣图书
第五节 图书的收藏
第十一章 明代出版和明代社会
第一节 政治漩涡的映照
第二节 思想新潮的鼓吹
第三节 世风丕变中的通俗读物
第十二章 明代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事业
第一节 四夷馆和《华夷译语》
第二节 蒙古文文献的继续出版
第三节 察合台文书籍的继续出版
第四节 藏文文献的大量出版
第五节 彝文书籍的出版
第六节 其他民族文字的出版
第七节 明代少数民族图书出版特点
结束语
附录一 明代出版大事记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代出版事业概况
明初,经济好转,社会稳定,思想文化的统治比较宽容,图书出版事业得到正常发展。
明中期,国势由盛转衰。到了后期,虽然国力衰颓,但图书出版事业却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迈进,向着近世化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在明末更加显著。明代出版事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明显的特点。
明代出版物的种数在多种书目中有记载,又有大量存世的图书可资参证。可以查知的图书出版物种数在三万种以上,现在尚存一万多种,这是研究明代出版史最重要的实证。
第一节 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元璋在1352年起兵,削平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1368年建国后,南北用兵。洪武元年北伐,元帝仓皇北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云南,完成了统一大业。
洪武帝在明建立前一年,就设立了国子学,开国的第一年,就开科取士。元帝留在北京的图籍、典章,留在杭州的宋代书版,都保存得很好,被集中到南京存放。

前言/序言


明代出版史:字里行间的帝国脉络 翻开浩瀚的中华文明史,印刷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知识传播的道路。而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繁荣昌盛的时代,其出版事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本书《明代出版史:字里行间的帝国脉络》正是试图深入探究这个时期出版活动的全貌,揭示它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留下深刻印记,并最终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文明进程。 明代出版业的繁荣,绝非偶然。它根植于宋元以来印刷术的深厚积累,更得益于明代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增长以及文化需求的勃发。从官方的典籍校勘与刊印,到士人的著作传播,再到民间商业出版的兴盛,一个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出版生态系统逐渐形成。本书将围绕这一核心,从多个维度展开细致的梳理与分析。 一、 官方力量的推动与制约:皇权下的出版图景 明朝政府高度重视典籍的编纂与传播,视之为巩固统治、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因此,官方出版机构的设立与运作,在明代出版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便是集大成之作,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完备,至今仍为学术界所称道。本书将深入探讨《永乐大典》的编纂缘由、组织过程、刊印方式,以及它对后世学术研究的影响。 除了大型类书,官方还积极组织刊印儒家经典、史书、法律文献等,以统一思想、规范社会秩序。文渊阁、翰林院等机构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将考察这些机构的职能,分析其刊印的图书种类,并评估其在知识普及和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作用。 然而,官方出版并非完全自由。皇权下的出版也伴随着严格的审查与控制。《明律》中关于书籍刊刻的禁令,以及历代针对某些书籍的查禁,都构成了官方对出版业的制约。本书将审视这些规章制度,分析其对出版内容、出版规模的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规避与变通。 二、 士人群体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文人出版的黄金时代 明代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他们的著述与出版构成了当时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力军。科举制度的兴盛,极大地刺激了士人对知识的渴求与创作的热情。从经史子集到诗文小说,从学术专著到笔记杂著,士人创作的题材广泛,数量庞大。 本书将重点关注士人群体的出版活动。我们将分析明代文人如何通过刻书、购书、藏书来满足自身的学术需求和文化追求。士人私人刻书坊的兴起,如金陵李氏、福建陈氏等,成为重要的出版力量,它们以精湛的刻印技艺和对学术的尊重,为传播知识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将考察这些私人书坊的经营模式、刻书特点,以及它们与文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明代文人笔记、小说、戏曲等通俗读物的兴盛。这些作品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明代的文学艺术,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金瓶梅》,这些文学巨著的早期刊本及其传播方式,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 商业出版的崛起与市场运作:都市经济下的印刷业变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出版业逐渐显现出商业化的趋势。印刷术的改进,如活字印刷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效率,为商业出版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书将深入分析明代商业出版的特点。我们关注那些活跃在江南、福建等地的商业刻书中心,了解它们的地理分布、生产组织、销售网络。这些商业出版商不仅追求经济效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意识和经营策略。 与此同时,书商群体也在明代出版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出版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图书的流通者。本书将探究书商的经营活动,包括图书的收购、销售、流通渠道,以及他们在图书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还将分析当时的图书价格、读者购买力等经济因素,以期更全面地理解明代出版市场的运作规律。 四、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传播:从雕版到活字的演变 印刷技术是出版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明代是中国印刷技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雕版印刷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技艺更加精湛;而活字印刷,虽然在元代已有所发展,但在明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本书将对明代印刷技术进行专门的探讨。我们将考察雕版印刷在图案、文字精细度、色彩运用等方面的进步,以及其在书籍、纸币、年画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关注活字印刷在明代的实践,包括铜活字、木活字的应用情况,以及其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书籍刊印中的作用。尽管活字印刷在当时并未完全取代雕版印刷,但其潜力和发展趋势,预示着未来印刷业的变革方向。 五、 书籍的形制、装帧与流通:物质载体的文化意义 本书不仅关注出版的内容,也关注书籍的物质形态。明代书籍的形制、装帧、纸张、墨色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传统的经折装到卷轴装,再到后来的蝴蝶装,书籍的装帧形式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 我们将考察明代书籍的材质特点,包括纸张的质量、墨色的深浅,以及其对书籍保存和阅读体验的影响。此外,精美的插图、独特的版式设计,也为明代书籍增添了艺术价值。 图书的流通渠道是出版业生命力的重要体现。除了书商的经营,民间书坊的自印自销,以及官府的颁赐、文人之间的互赠,都是图书流通的重要方式。本书将梳理明代图书的流通网络,分析不同流通方式的特点和影响,以期勾勒出明代书籍如何在社会各阶层中传播开来。 六、 出版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知识的传播与社会的变迁 明代出版业的繁荣,对整个社会的文化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 本书将着眼于出版业对明代社会文化的整体性影响。我们分析出版如何推动了宋明理学的传播,如何促进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如何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通俗读物的出版,打破了传统文人对知识的垄断,使得文化更加贴近百姓,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素养。 同时,出版业的发展也与明代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印刷业的兴盛,催生了一批新的行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商人通过出版业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士人通过出版巩固了其在文化领域的权威。 结语: 《明代出版史:字里行间的帝国脉络》旨在通过对明代出版业多角度、深层次的考察,展现一个鲜活、立体、充满活力的出版世界。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物质生产活动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知识传播方式、文化生产模式、社会互动机制的深入剖析。通过字里行间的梳理,我们希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明代作为一个伟大帝国,其文明脉络是如何通过一本本的书籍,一代代地传承与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将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考证,以及流畅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明代出版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出版史》系列,特别是卷五的明代部分,无疑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学术巨著。它并非仅仅是对明代书籍生产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出版业的生态系统。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雕版印刷技术演变的细致梳理,从早期的朴拙到晚期的精美,每一个技术细节的变迁背后,都折射出社会对知识传播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书中描绘的坊间书坊如何从简单的印刷作坊逐步演化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资本运作能力的文化产业实体,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再者,对不同地域出版中心的差异性分析也极其到位,比如南京的官方刻书与苏州的文人刻书之间的风格迥异与市场定位的差异,清晰地勾勒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明代文化版图。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雕版吱呀作响、油墨香气弥漫的书坊之中,感受着知识分子与匠人之间的微妙互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厚重的书,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毕竟“通史”二字往往意味着面面俱到却缺乏激情。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十足,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例如,书中对海禁政策对海外贸易中书籍流通的影响的论述,便不仅仅停留在贸易数据的罗列,而是通过描绘商人、传教士与文人之间围绕书籍展开的博弈,让历史鲜活了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内容时的审慎与周全,比如对某些禁书的流传路径及其在社会底层的影响力的分析,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完这一卷,我对于明代士大夫阶层“读万卷书”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不是空泛的自诩,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物质基础——即发达的出版业——之上的。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排版细节,这套书的出版质量本身就是对“出版史”主题的一种致敬。明代卷的配图和引用的古籍拓片,选取得极其到位,往往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清晰地展示了版式设计、插图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和技术进步。我个人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知识产权”的萌芽性讨论,书中对刻工署名权、抄本与刻本的版权纷争的记载,为我们理解古代手工业者的地位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侧面证据。整体而言,这部作品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一个朝代出版业的梳理,更是对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值得所有对中国文化史、传播史感兴趣的人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对于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理解古代文化传播逻辑的分析框架。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对文献源头的尊重和细致考证,是让人极为信服的。书中对某些著名刻本的版本流变和批校情况的追溯,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侦探小说。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出版仅仅视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文化建构力量。比如,它探讨了官方修订本如何影响了民间对经典的认知偏差,以及新兴的通俗小说和戏曲刻本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这种双向互动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明代文化史的认识边界。每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知识被重新梳理和升级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它没有被传统史学研究中常见的“以人为主线”的窠臼所束缚,而是以出版的“技术—市场—社会影响”这三条主线并行推进,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特别是它对明代中后期商业资本介入出版业的分析,简直是高屋建瓴。作者没有将此简单地浪漫化,而是冷静地指出了资本逐利性对书籍内容质量和学术严肃性的潜在冲击,这与我们当下对数字出版的诸多担忧竟有着奇妙的历史回响。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境,在时间的长河里,某些核心矛盾似乎从未改变。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阅读优秀学术著作最迷人的体验之一。

评分

明代的印刷不但数量大、品种多,而且在技术上也采用了雕版、活字版、套版等各种印刷方法。

评分

想给好评,问题是现在还没收到,不知道什么情况。我买了整套9本,现在只有5没收到。非要给打分,可是没收到书怎么打?暂时一分吧。

评分

(1)从印刷规模和印书数量来说

评分

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评分

必须要买一本看看,不知道好不好,但是很重要的资料。

评分

1.各地的出版印刷 陕西布政使司刻书30多种,在全国名列前茅。

评分

明代陕西布政使司辖今陕西及甘肃、宁夏、青海部分地区,主要刻书有:嘉靖元年(1522)刊《雍大记》三十六卷,明何景明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刊《陕西通志》四十卷,明赵廷瑞修,马理纂。嘉靖四十五年至隆庆四年(1566—1570)刊《十七史详节》二十三卷及《秘传眼科龙水总论》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刊《秦汉图记》十二卷(即《三辅黄图》《西京杂记》各六卷)。万历三十六年(1608)刊《诗宿》二十八卷,又刊明刘一相辑纂的《诗人世考》三卷。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陕西通志》三十五卷、卷首一卷,明李思孝修,冯从吾等纂。万历四十年(1612)刊《重刊救荒活民补遗书》三卷,明朱惟吉撰。无年号刊《丹溪新法》五卷,明朱震亨纂;《玉机微义》五十卷,明徐用诚撰;《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汉纪》三十卷,汉荀悦撰;《长安志》二十卷,宋宋敏求纂;《齐民要术》十卷,后魏贾思勰撰;《王渼陂集》十六卷,明王九思撰;《国语》二十一卷,吴韦昭注。又刊《针灸详说》《伤寒撮要》《全唐诗话》《医经小学》《养老新书》《活人心统》《石刻九经》《何仲默集》《陕西奏议》《游春记》《马西园文集》《碧山乐府》《许西涯乐府》《康旻斋诗集》《汉本纪》《墅谈》《策学集要》《阮嗣宗诗》《小学集解》《董贾文集》《张太微诗集》《家礼集说》《济阳丹方》及《金丹直指》等。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必须要买一本看看,不知道好不好,但是很重要的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