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寻找他山的历史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寻找他山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乘旦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思想
  • 中国
  • 比较研究
  • 学术
  • 著作
  • 三十年
  • 改革开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72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85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内容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跨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作者简介

钱乘旦,1949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等。

目录

自序
一九八〇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一九八一
1815年战后英国的工人运动及激进主义问题
一九八二
试论英国各阶级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中的作用
一九八三
书评: 《自由之狮: 费奥古斯·奥康诺和宪章运动,1832—1842》
一九八四
从韦伯到汤普森——英国工人运动史研究简介
一九八五
访新拉纳克
一九八六
浅谈英国早期工人阶级文化
一九八七
从内战到光荣革命: 英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一九八八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城市化和人口结构问题
一九八九
英国早期工人政治斗争中的若干问题
一九九一
“生而自由”的英国人
一九九二
新时代的曙光
一九九三
跳出老框架,走向新天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
一九九四
现代化研究:解开成功与失败之谜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一九九五
谈谈现代化的基本认识问题
一九九六
现代化与我们的困惑
一九九七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兼读亨廷顿的《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
一九九八
谈现代化过程中领导者力量的错位——以德国为例
一九九九
奥斯曼帝国自我改造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〇〇〇
宗教对抗国家——埃及现代化的难题
二〇〇一
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二〇〇二
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
二〇〇三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二〇〇四
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
二〇〇五
关于开展“世界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二〇〇六
《大国崛起》的启示
现代化研究与中国的世界史学科
二〇〇七
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二〇〇八
评麦克尼尔《世界史》
二〇〇九
新中国60年世界史学科的成长
附录:学术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真正的工业资本家可说在18世纪20年代就有了。当时托玛斯·隆伯利用他兄弟从意大利偷运出来的捻丝机,在德文特开了一家使用水力的丝厂。1719-1730年的十二年间,他积累了12万镑财产并封了爵士。在他之后,资本雄厚的工业家也时有出现,如罗巴克和加伯特1759年创办的卡隆铁工厂(第一部蒸汽机就在这里试制),开办时就有资本1.2万镑,雇用工人1500名。但工业资本家真正成为一个阶层,却是在阿克莱特建立克朗福德水力棉纺厂之后的事。
理查德‘阿克莱特(1732—1792年)是理发匠出身。上半生穷困潦倒,几经风霜。后来,他的发明天赋使他成了水力纺纱机的创始人。当时正是棉纺织业疯狂扩展的时期,水力纺纱机的出现真可说是应运而生,因此阿克莱特也就成了天之骄子。在别人资助下,他很快取得专利权,并且在克朗福德建立起全世界第一个工厂(1771年)。他死的时候,留下六个工厂,50万镑财产,在“十年的一瞬间从一个不值五镑的穷鬼,成为拥有马车仆役的采地主,并买下了价值二万镑的地产;而千百名妇女,当她们能得到工作时,就必须挨过那长长的一天,把那5 040码棉线梳啊,纺啊,卷啊,为此她们只得到四五个便士,绝无更多”。在他死时,《绅士杂志》说他留下的“制造厂其收入比大多数德国王公都要多得多……”
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有三个方面来源。首先,是那些工业革命的暴发户。这些人多数未曾经商,更不是贵族,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他们的祖父曾种过地,他们的父亲破了产,他们自己则贫困潦倒,飘零半生。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保守党首相皮尔的父亲曾经是个自由持有农,在圈地的浪潮中他眼看要遭灭顶之灾,就卖地投资。到1802年,他已是雇用12 000名工人,每年向国家交纳4万镑国产税的大工业家了。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也是在1789年借了100镑作资本,后来成为拥有1600多名工人的新拉纳克工厂的厂主的。铁业巨子克罗谢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空着两手逃离家庭,后来掌握了英国最大的铁工厂西法尔斯法,1810年死时留下的财产值150万镑。这个厂原来的主人安东尼·培根以铁商起家,发了大财,后来成为议员。培根还转卖过另外三家铁厂和一个大炮合同,并在默瑟尔附近向塔波特勋爵租了40平方英里的土地。在玻璃业,五家最大的玻璃公司1833年共缴国产税23.1万镑,其中艾萨克·库克森公司一家就缴6万镑。
但也有些贵族投身到工业革命的洪流中,成为英国工业化的开拓者。比如说,最早开凿运河的是布里奇沃特公爵,他也是英国最大的煤矿主之一。弗利勋爵死后留下每年获利7 000镑的矿山、获利21000镑的不动产和50万镑的公债。当然,贵族真正从事制造业的并不多或者说几乎没有。他们总是凭借手中的地产成为矿主,或是投资于运河、公路、铁路等,坐取红利,很少去费经办工厂的神。另一方面,本来控制手工业生产的商人或工场主就不同了。随着蒸汽机的出现,随着大工厂的产生,他们本来经营的手工生产已经岌岌可危。他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识得时务,采用机器,转成工厂主;要么被机器工业所排挤,落入完全经商(如果资本充足)或完全破产的境地。总之,商人控制生产的局面是一去不复返了。这就是大工业挤垮手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

前言/序言

  1978年,我29岁。这一年,我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随蒋孟引先生读英国史,开始了我的研究生学习。
  两年前,“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了,烽火硝烟终于在中国大地上慢慢消散,全国人民松了一口气。此后不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大学也全面招生。我当时非常兴奋,希望能考上大学,好好读书,接受一次真正的大学教育。
  但我很快就失望了,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我没有报考资格。我从1973年起当过“工农兵大学生”,就算已经上过大学了,因此没有必要再上第二次。
  我觉得很委屈,谁都知道“工农兵大学生”是怎么回事,我一直不认为我上过大学。1973年,张铁生大闹考场。那一年,全国有很多知青参加了一场考试,那是“文革”期间唯一的一次“高考”。“张铁生交白卷”成为一个政治事件,此后就有很多省份取消了录取结果,以此来杜绝“修正主义的猖狂反扑”。但江苏省没有推倒重来,于是我就以“一县状元”的身份走进南京师范学院,开始了我的“上、管、改”①生活。不过“上、管、改”的经历却是蓄意不让人学习的,因此像我这样一个想悄悄学点东西的人,就被认定有“白专”倾向,毕业后回到原地,除了在身份上取得“教师”的资格外,我觉得我学到的只比我插队五年间自学所学到的多一点点。为此我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就渴望能上一次真正的大学。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寻找他山的历史 引言 这是一套致力于探索、挖掘、梳理和呈现那些被时间长河冲刷,或深埋于文献尘埃之中,却依旧闪耀着智慧与启迪之光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以及文化现象的著作。本系列丛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关键节点的深度审视,一次对“他山之石”的细致辨析与借鉴。我们相信,历史的智慧并非仅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土地,广阔的世界,古往今来,无数璀璨的思想火花,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理解,去汲取。 系列宗旨与价值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核心宗旨在于“寻找他山的历史”。这“他山”既指代地理上的异域,也指向学术上的他者,更包含时间上的过去。我们试图打破地理、文化、学术的藩篱,将目光投向那些可能被忽略,却对人类思想史、文化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他山”资源。 拓展视野,打破壁垒: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孤立的思考与发展已难以为继。本系列丛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了解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脉络与历史经验。通过深入剖析“他山”的独特发展逻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文化与历史的独特性,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启发,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创新思路。 深度挖掘,价值重塑: 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学术理论、历史事件,在它们诞生的时代或许曾掀起波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可能被淡化,甚至被误读。本系列丛书将对这些“他山”的宝贵遗产进行深度挖掘,运用严谨的学术方法,重新梳理其思想渊源、发展演变、核心贡献,并对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与阐释,使其重焕光彩。 借鉴反思,启迪未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系列丛书的目的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鼓励读者在理解“他山”历史与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明与学派的得失,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当下的决策与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深刻的启示。这有助于我们避免历史的重蹈覆辙,以更成熟、更智慧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挑战。 学术传承,文化交流: 本系列丛书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呈现前沿的研究成果,搭建学术界交流的平台。通过引入和介绍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促进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系列内容规划与特色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选题范围广泛,力求覆盖人类思想与文化史上的重要领域。以下为系列可能涵盖的主要内容方向,每一卷都将深入探讨一个或一系列紧密相关的“他山”主题: 第一部分:西方思想史上的璀璨星辰 古希腊哲学与民主的源流: 深入探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思想,以及其对西方文明奠基性的影响。同时,考察古希腊城邦民主的形成、演变与局限,理解其作为西方政治思想源头的意义。 罗马法的智慧与帝国治理: 分析罗马法体系的构成、原则及其对后世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探讨罗马帝国在政治、军事、工程、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其治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与经院哲学: 审视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思想家如何将哲学与神学相结合,构建了庞大的思想体系,并以此塑造了欧洲的精神面貌。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觉醒: 聚焦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等人的文学创作,探讨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如何挑战中世纪的权威,重新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宗教改革的冲击与新教伦理: 分析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的思想,以及宗教改革如何重塑欧洲的宗教格局、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特别是其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联。 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 深入研究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哲学、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等核心理念,理解其对现代民主、法治、人权观念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 考察工业革命在技术、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分析其对社会阶级、贫富分化、工人运动等产生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与批判理论: 梳理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尼采的权力意志等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社会批判的理论贡献。 存在主义的哲学探索: 剖析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探讨其对个体自由、责任、荒谬、意义等问题的深刻追问。 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与技术伦理: 审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革命的突破,以及这些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伦理、社会影响等议题。 第二部分:东方文明的独特回响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与哲学: 探索吠陀、奥义书、佛陀的教义,以及印度教、佛教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对亚洲乃至世界的贡献。 古波斯帝国的治理艺术与文化融合: 考察波斯帝国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文化政策,以及其如何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建立一个包容性的帝国。 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 深入研究伊斯兰教的起源、传播,以及阿拉伯人在科学、数学、医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作用。 拜占庭帝国与东罗马文明的遗产: 审视拜占庭帝国如何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其在东正教、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独特贡献,及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地位。 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转型: 考察日本的神道教、武士道精神,以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吸收西方文明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独特道路。 东南亚文化的多元融合: 探讨印度、中国等文明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以及各民族在宗教、艺术、社会结构等方面形成的多元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三部分: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多元图景 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与多样化实践: 除了马克思主义,还将关注傅里叶、欧文、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以及不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探索与演变。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影响: 分析民族主义在19世纪兴起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其对欧洲、亚洲、非洲等地的政治格局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反思: 审视殖民主义的历史过程及其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深远影响,并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如何批判殖民主义的遗产,重塑被压抑的身份认同。 妇女解放运动的曲折历程: 追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分析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与理论贡献。 环境主义的兴起与生态伦理: 探讨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对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贡献。 信息革命与数字时代的挑战: 分析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颠覆性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系列特点 跨学科视角: 本系列丛书的撰写将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的视角,力求呈现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严谨的学术考证: 所有研究都将基于详实的史料和扎实的学术研究,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 流畅的叙事风格: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生动,叙事流畅,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思想的世界。 精美的装帧设计: 每一卷都将配以精心设计的封面和内文排版,力求成为读者书架上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系列化的整体构建: 系列丛书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同主题的对照和互补,引导读者构建更完整的历史与思想认知体系。 结语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是献给所有热爱思考、渴望求知、勇于探索的读者的礼物。我们相信,通过对“他山”历史的深入探寻,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并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汲取无尽的智慧与力量。翻开这本书,就是踏上一次激动人心的思想之旅,一次连接古今、沟通中西、启迪心灵的伟大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他山”概念的颠覆性理解。我原本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地理上遥远国度或被遗忘的古代文明的记述,但作者的“他山”似乎指向了更深层的维度——那是我们认知边缘地带的、尚未被主流话语充分消化的“他者经验”。它可能是另一种生存哲学,一种被主流历史所摒弃的审美标准,甚至仅仅是邻居家中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户所代表的可能性。作者通过精妙的对比,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此岸”衬托得如此具体而又如此脆弱。例如,书中有一段关于不同地域对“时间流逝”的不同感知描写,那种细腻的文化差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周遭世界的既定看法。这种探索,与其说是对外部世界的考古,不如说是一场对自身思维定势的内审。全书充满了对“既定叙事”的怀疑,引导我们谦卑地去倾听那些微弱的、被主流文化压制的声音,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通往另一扇思维大门的钥匙。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极为高明。它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一章看似独立,却都在不同的侧面回扣着“寻找”的主题。作者在叙述时,偶尔会插入一些看似无关的、充满地方色彩的谚语或民间传说,这些“佐料”非但没有打断叙事,反而像锚点一样,将抽象的思辨牢牢地固定在坚实的文化土壤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信息密度时所展现出的分寸感,他慷慨地给予读者线索和细节,却从不急于给出结论,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的乐趣,像是在参与一场由作者精心设计的智力寻宝游戏。每一次对“他山”线索的捕捉,都伴随着一次自我认知的微调。这种设计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个人化,我相信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去阅读,都会从中挖掘出截然不同的“历史”与“他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翻开这本书时,曾一度被其散文诗般的语言风格所迷惑,心想这会不会又是一本故作高深的文学作品。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那些看似跳跃的意象和略显晦涩的表达,实则是作者试图捕捉一种难以言喻的“时间重量”。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历史梳理,而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重构,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和哲学思辨。作者似乎更关心的是“记忆如何被塑造”而非“事件究竟如何发生”。比如,书中有一章描述了一段关于某件古老器物的流转史,其跨度之大,牵扯的人物之多,却无一人被完全刻画,重点在于器物本身承载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不同人手中被“重新定义”的。这种后现代式的解构手法,无疑对传统阅读习惯构成了挑战,但对于习惯于思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它迫使我们将自身的经验投射进去,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缝隙,从而完成“寻找”的过程。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甚至需要反复翻阅的作品。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度和爽感的畅销书,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消化”的艺术品。作者的笔力,在于他能将学术性的探讨包裹在充满人情味的叙事之下,使得那些关于文化人类学、比较宗教学的深刻议题,读起来竟没有丝毫的枯燥感。他擅长捕捉那种稍纵即逝的情感波动——也许是某个历史人物在绝境中的一丝无奈,也许是某种即将消亡的手艺人的执着。这些情感的微光,使得“寻找他山的历史”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研究项目,而成为了一场充满温度的人性探索。通读完毕,我感觉自己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上,审视着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也对自己生命中那些被轻易接受的“常识”产生了深刻的怀疑。这是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三十年集》系列丛书:寻找他山的历史,我最近读完了其中一本,感触颇深。 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沉浸式的笔触,描绘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中的那些细微末节。作者似乎并非热衷于宏大叙事的铺陈,反而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个体命运。书中对生活场景的描摹极为细腻,无论是老旧街巷里飘出的饭菜香,还是特定年代人们衣着的材质和款式,都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质感。读到那些关于人际关系微妙变化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压抑与挣扎。尤其是在探讨不同文化思潮碰撞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对错的判断,而是将复杂的灰色地带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留给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更显出其深厚的功力,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旧在脑海中反复咀嚼那些未尽之言,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历史的追寻之旅,虽然我所了解的“他山”或许与作者笔下的全然不同,但那种对“异地”与“过往”的探究精神是相通的。

评分

英国早期工人政治斗争中的若干问题

评分

全是一些名院校学者所写或发表论文选录。普通读者不好多评。我只看哪能个专业者选取感兴趣的方面买了几本。

评分

全是一些名院校学者所写或发表论文选录。普通读者不好多评。我只看哪能个专业者选取感兴趣的方面买了几本。

评分

1815年战后英国的工人运动及激进主义问题

评分

二〇〇八

评分

附录:学术年表

评分

钱乘旦,1949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等。

评分

正版好书,京东很给力啊

评分

跳出老框架,走向新天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