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尔兹著的《孩子-- 挑战(精)》告诉我们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 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 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 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 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 。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 Rudolf Dreikurs),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地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发展为一系列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章 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第二章 了解孩子
第二章 鼓励
第四章 孩子的错误目标
第五章 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
第六章 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
第七章 坚定而非强硬
第八章 对孩子表现尊重
第九章 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
第十章 发展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第十一章 消除批评和减少错误
第十二章 保持规律
第十三章 花时间训练
第十四章 赢得合作
第十五章 避免给予过度关注
第十六章 避免权力之争
第十七章 退出冲突
第十八章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
第十九章 不要“赶苍蝇”
第二十章 不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
第二十一章 避免冲动:采取孩子预设以外的行动
第二十二章 避免过度保护
第二十三章 激发独立
第二十四章 不参与战争
第二十五章 不受恐惧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做自己的事
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
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第二十九章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
第三十章 一视同仁
第三十一章 倾听
第三十二章 注意说话的语气
第二十三章 放松.从容
第三十四章 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第三十五章 一起享受乐趣
第三十六章 电视挑战
第三十七章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第三十八章
家庭会议
养育孩子的新原则
附录 使用新方法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育儿书的“问题-答案”的刻板模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关于“亲子关系进化论”的宏大叙事。作者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所有的理论都被包裹在生动的故事案例之中,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父母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赞同其中关于“叙事疗法”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它教会我如何帮助孩子重塑他们对自身经历的理解,将那些被视为“失败”或“捣乱”的事件,转化成他们成长故事中的“关键转折点”。举个例子,书中提到如何引导孩子描述自己发脾气的全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惩罚发脾气的行为本身,这种聚焦于“过程”而非“结果”的方法,极大地缓解了我与孩子之间的对抗情绪。此外,书中对家庭系统中“角色固化”现象的剖析,也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甚至无意中强化了他们身上的某些负面标签,而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温和的“去标签化”工具。它鼓励我们看到孩子身上那些未被发掘的潜力,并给予肯定,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仿佛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智慧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咨询。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对于所有正在经历“熊孩子”阶段的家长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近乎于“禅修”的视角来看待日常的育儿冲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如何应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同理心。书中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像是老朋友之间推心置腹地交流经验。它引导我思考,孩子每一次的“挑战”背后,其实都在尝试着建立自我边界,或者在表达某种我尚未理解的需求。比如,当孩子执意要穿那件明显不合时宜的衣服出门时,过去我可能只会用权威去压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尝试着去理解他渴望自主决定的那份小小的“权力欲”。这种理解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为孩子留出适度的“试错空间”。书中关于“情绪容器”的比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父母首先要确保自己的情绪容器是稳固且不漏水的,才能有效地承接住孩子倾泻而下的各种负面情绪。这本书的实操性非常强,它给出的建议往往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微小互动,但正是这些微小的互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未来的心理韧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给心灵做了一次深度的SPA,对那些层出不穷的育儿难题,多了一份从容和幽默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从“控制”思维到“合作”思维的范式转变。我一直苦恼于如何在保证效率和培养孩子责任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增加额外的家务清单,而是通过“共享决策权”来实现目标。作者详尽地描述了如何设计家庭会议的流程,如何确保每个成员的声音都被听见,哪怕是年幼的孩子,也能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参与进来。这种民主化的家庭管理模式,极大地减少了早晨出门前的权力斗争,因为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自然就更愿意遵守。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说教的无效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并取而代之以“情境重构”。与其长篇大论地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不如立刻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来替代不当行为。这种前瞻性的、预先干预的策略,比事后惩罚有效得多。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教你如何“赋能”孩子,让他们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阅读过程是充满顿悟的,很多过去觉得是“顽固不化”的行为,在书中的框架下,都有了合乎逻辑的解释。
评分老实说,市面上的育儿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大同小异的“快餐式”建议,读完后很快就忘记了如何应用。然而,这本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哲学思考集。它最打动我的是,它把“养育”这件事从“管理”的范畴提升到了“陪伴”和“见证”的高度。作者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父母自身的“未竟事宜”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一点非常深刻和坦诚。我从中认识到,很多时候,孩子对我的反抗,其实是我内心深处对自身限制的一种投射和回响。书中有一段关于“边界的艺术”的论述,平衡了“过度保护”与“过度放任”之间的微妙张力,强调了边界应该像弹性绳索一样,既提供支撑,又允许伸展。这种富有张力的描述,让我对设定规则这件事有了更灵活的理解。它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条河流的河岸,引导着前行的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冷静和审慎,但绝不冷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复杂性的尊重。它让我学会了在看似混乱的日常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意义瞬间”。
评分我很少给一本书写如此长的篇幅,但这本书的确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关于“我是谁的父母”这个终极问题。它超越了具体的育儿技巧,深入到了亲子互动的“能量场”层面。书中探讨了“期待的重量”对孩子自我认同的影响,这点非常犀利。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未竟的职业梦想或学业抱负投射到孩子身上,而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这种投射的隐蔽性和破坏性。作者倡导的是一种“看见”的艺术——看见孩子是Ta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延伸或修正版。这种“看见”需要极大的内心稳定性和自我觉察能力。书中的“暂停”练习法让我受益匪浅,它建议我们在面对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强迫自己进行三次深呼吸,并在脑海中默念一句肯定的话,这个简单的动作,有效地打断了自动化反应链,为理智的介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本书的语言是富有诗意的,它将枯燥的教育理念转化成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洞察,让每一次亲子间的互动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教会我,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先把自己教育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