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工艺学

电镀工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立明,王玥 著
图书标签:
  • 电镀
  • 表面处理
  • 材料科学
  • 金属材料
  • 化学工程
  • 工艺技术
  • 电化学
  • 金属加工
  • 工业技术
  • 精加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89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56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镀工艺学》共十章,包括电镀基本知识、电镀电极过程、影响镀层组织及分布的因素、镀液与镀层的性能、镀前表面处理工艺、单金属电镀工艺、电镀合金工艺、化学镀、金属转化膜处理和电镀清洁生产。为便于学习,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并于书后附有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电化学与电镀工艺实验。
《电镀工艺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类、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电镀生产、科研、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电镀基本知识1
1.1 电镀的基本概念1
1.2 电镀电源1
1.3 电镀槽的结构2
1.4 电镀通用挂具3
1.5 电镀生产的形式5
1.6 电镀层的分类及作用6
1.7 电镀层的标识方法7
1.8 电镀中的基本计算8
1.8.1 法拉第定律8
1.8.2 电流密度、电镀时间及镀层平均厚
度之间的关系9
1.9 国内外电镀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0
1.1 0电镀工艺学的学习方法11
思考题11

第2章 电镀电极过程12
2.1 电极反应过程12
2.1.1 电极反应12
2.1.2 离子双电层的结构模型12
2.1.3 电毛细现象及在电镀中的应用13
2.1.4 微分电容曲线及在电镀中的应用15
2.1.5 活性粒子在电极与溶液界面上的吸附17
2.2 电极的极化19
2.2.1 极化与析出电位19
2.2.2 极化曲线及极化度22
2.2.3 极化曲线在电镀中的应用24
2.3 金属的电沉积28
2.3.1 金属电沉积的条件28
2.3.2 金属的电结晶过程29
2.3.3 电结晶条件对镀层质量的影响31
2.4 电镀的阳极过程32
2.4.1 电镀中的阳极和钝化现象32
2.4.2 金属钝化的机理34
2.4.3 影响电镀中阳极过程的主要
因素37
思考题40

第3章 影响镀层组织及分布的因素41
3.1 镀液组成的影响41
3.1.1 主盐41
3.1.2 络合剂41
3.1.3 导电盐42
3.1.4 缓冲剂42
3.1.5 添加剂42
3.1.6 阳极去极化剂44
3.2 工艺条件的影响44
3.2.1 电流密度44
3.2.2 温度44
3.2.3 pH值45
3.2.4 搅拌45
3.2.5 阴、阳极板面积比46
3.2.6 电流波形46
3.2.7 极间距47
3.3 阴、阳极材料的影响48
3.3.1 基体金属48
3.3.2 基体镀前加工性质48
3.3.3 阳极材料48
3.4 析氢49
3.4.1 析氢对镀层质量的影响49
3.4.2 影响析氢的因素50
3.4.3 减少析氢的注意事项53
思考题53

第4章 镀液与镀层的性能54
4.1 镀液性能及测试方法54
4.1.1 分散能力54
4.1.2 覆盖能力61
4.1.3 整平能力62
4.1.4 镀液的其他性能64
4.2 镀层性能及测试方法65
4.2.1 镀层外观65
4.2.2 镀层厚度66
4.2.3 镀层结合力67
4.2.4 镀层耐蚀性67
4.2.5 镀层孔隙率69
4.2.6 镀层硬度69
4.2.7 镀层耐磨性70
4.2.8 镀层钎焊性70
4.2.9 镀层内应力71
4.2.1 0镀层脆性71
4.3 赫尔槽试验71
思考题73

第5章 镀前表面处理工艺74
5.1 金属零件镀前处理的内容和意义74
5.2 机械法前处理工艺75
5.2.1 滚光75
5.2.2 振动光饰77
5.2.3 旋转光整79
5.2.4 刷光79
5.2.5 喷砂(丸)80
5.2.6 磨光83
5.2.7 抛光84
5.3 除油86
5.3.1 有机溶剂除油86
5.3.2 化学除油86
5.3.3 电化学除油88
5.3.4 超声波除油89
5.4 浸蚀90
5.4.1 化学浸蚀90
5.4.2 电化学浸蚀91
5.4.3 超声波场内浸蚀92
5.4.4 弱浸蚀92
5.5 金属的电解抛光93
5.5.1 电抛光机理93
5.5.2 电抛光溶液及工艺规范94
5.6 特殊材料的前处理97
5.6.1 不锈钢的镀前处理97
5.6.2 锌合金压铸件的镀前处理98
5.6.3 铝及其合金的镀前处理99
5.6.4 镁及其合金的镀前处理101
5.6.5 非金属材料的镀前处理103
思考题105

第6章 单金属电镀工艺106
6.1 电镀锌106
6.1.1 氯化物镀锌106
6.1.2 硫酸盐镀锌109
6.1.3 碱性锌酸盐镀锌111
6.1.4 氰化镀锌113
6.1.5 镀锌后处理116
6.2 电镀镍120
6.2.1 电镀暗镍122
6.2.2 电镀光亮镍124
6.2.3 双层镀镍128
6.2.4 多层镀镍129
6.2.5 不合格镀层的退除130
6.3 电镀铜130
6.3.1 硫酸盐镀铜131
6.3.2 焦磷酸盐镀铜134
6.3.3 氰化镀铜136
6.3.4 多元羟基化合物代氰铜工艺138
6.3.5 不合格镀层的退镀138
6.4 电镀铬139
6.4.1 概述139
6.4.2 六价铬电镀铬的电极过程140
6.4.3 六价铬电镀铬液成分及工艺条件142
6.4.4 六价铬电镀铬工艺147
6.4.5 低浓度铬酐镀铬工艺152
6.4.6 三价铬盐镀铬工艺152
6.4.7 稀土镀铬工艺154
6.4.8 有机添加剂镀铬工艺155
6.5 电镀锡156
6.5.1 酸性硫酸盐镀锡156
6.5.2 碱性镀锡158
6.5.3 氟硼酸盐镀锡161
6.5.4 卤化物镀锡162
6.5.5 有机磺酸盐镀锡162
6.5.6 晶纹镀锡162
6.5.7 锡须的防止与不良锡镀层的退除163
6.6 电镀金163
6.6.1 氰化物镀金164
6.6.2 亚硫酸盐镀金167
6.6.3 脉冲镀金169
6.6.4 高速镀金和高速选择镀金169
6.6.5 金的回收169
6.7 电镀银171
6.7.1 镀银前处理171
6.7.2 氰化物镀银172
6.7.3 硫代硫酸盐镀银174
6.7.4 其他无氰镀银175
6.7.5 镀后处理176
6.7.6 银镀层变色后的处理178
6.7.7 电镀银在电子领域的重要应用——高速局部镀银178
6.7.8 银的回收179
思考题180

第7章 电镀合金工艺182
7.1 合金共沉积原理182
7.2 电镀锌基合金185
7.2.1 电镀锌�材�合金185
7.2.2 电镀锌�蔡�合金187
7.2.3 不合格锌合金镀层退镀189
7.3 电镀镍基合金189
7.3.1 电镀镍�蔡�合金189
7.3.2 电镀镍�擦缀辖�191
7.3.3 电镀镍�差芎辖�192
7.4 电镀铜基合金194
7.4.1 电镀铜�参�合金194
7.4.2 电镀铜�残亢辖鸺胺陆鸬缍�198
7.5 电镀锡基合金203
7.5.1 电镀锡�睬�合金203
7.5.2 电镀锡�材�合金204
7.5.3 电镀锡�差塥残咳�元合金205
思考题207

第8章 化学镀208
8.1 化学镀镍208
8.1.1 化学镀镍的机理和特点208
8.1.2 化学镀镍溶液的组成和作用210
8.1.3 化学镀镍的工艺条件及其影响212
8.1.4 化学镀镍的典型工艺213
8.1.5 化学镀镍液的工艺管理215
8.1.6 化学镀镍废液的再生与处理216
8.2 化学镀铜216
8.2.1 以甲醛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217
8.2.2 以次磷酸钠为还原剂的化学镀铜工艺219
8.2.3 化学镀铜的应用220
8.3 化学镀银221
8.3.1 化学镀银的机理222
8.3.2 化学镀银液的组成及作用222
8.3.3 化学镀银的工艺条件及其影响222
8.3.4 化学镀银的典型工艺223
8.3.5 化学镀银液的工艺管理223
思考题224

第9章 金属转化膜处理225
9.1 铝及其合金的氧化及着色225
9.1.1 化学氧化225
9.1.2 阳极氧化225
9.1.3 微弧氧化230
9.2 镁及其合金的氧化及着色233
9.2.1 化学氧化233
9.2.2 阳极氧化234
9.2.3 微弧氧化235
9.3 铜及铜合金的氧化与着色235
9.3.1 铜与铜合金的氧化236
9.3.2 铜及铜合金的着色237
9.4 不锈钢的着色237
9.5 钢铁的氧化239
9.5.1 钢铁的高温发黑工艺239
9.5.2 钢铁的常温发黑工艺241
9.6 钢铁的磷化242
9.6.1 磷化膜形成机理242
9.6.2 磷化处理的分类245
9.6.3 影响磷化处理质量的因素246
9.6.4 磷化液配方举例249
思考题249

第10章 电镀清洁生产250
10.1 电镀清洁生产与工艺选择250
10.1.1 清洁生产的概念250
10.1.2 电镀清洁生产的选择250
10.1.3 电镀清洁生产的前沿技术252
10.2 电镀生产中的节水方法253
10.3 电镀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255
思考题257
实验部分258
实验一 镀锌液阴极极化曲线的测定258
实验二 碱性锌酸盐镀锌液分散能力的测定260
实验三 电镀光亮镍赫尔槽实验及镀层孔隙率的测定263
实验四 ABS塑料化学镀铜工艺267
实验五 纯铝的阳极氧化、着色及封闭处理工艺269
实验六 镀液阴极电流效率的测定272
实验七 钢铁零件的高温氧化(发黑)工艺274
附录276
参考文献279

精彩书摘

3.1.3 导电盐
电镀溶液中,除了主要盐外,还常加入某些碱金属、碱土金属或铵盐类,称为导电盐(conducting salt)。导电盐的作用是提高镀液的导电性,改善镀液的分散能力。在总电流一定时,镀液导电性越好,槽电压越低,越节能。如钾盐镀锌中加入的氯化钾。
研究中还发现,附加盐对提高阴极极化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因为外来离子的加入,使离子强度增大,沉积金属离子的活度降低,从而提高了阴极极化。例如硫酸盐镀镍液中加入硫酸钠和硫酸镁,既增加溶液的电导率,又能使镀层更加细致均匀。目前的理论不足以预测一种导电盐对提高阴极极化的效果,因为有些导电金属离子的水化能力特别强,使主盐离子去水化而容易放电,从而减低了阴极极化的作用,因此只能通过试验来确定。
导电盐中除阳离子外,阴离子也起一定作用,如焦磷酸盐镀铜锡合金中使用的硝酸钾或硝酸铵,就是利用其中的硝酸根来扩大阴极电流密度范围;又如镀镍中的氯化钠,利用其中的氯离子来促进阳极正常溶解。
导电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导电效果,而且要考虑导电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是否对镀液、镀层有副作用。一般而言,钾盐比钠盐的导电效果好,碱性条件下不宜用铵盐。由于K+、NH才会增加镀镍层的硬度和脆性,所以一般镀镍宜加入钠盐,专门镀硬镍可加入氯化铵;而焦磷酸盐镀铜则只能用钾盐,因为焦磷酸钠溶解度很小,会损失焦磷酸根。
导电盐的加入量也并非越多越好,根据工艺的不同,导电盐用量有一个最佳值。超过最佳含量,电导率反而下降。当导电盐多时还会有其他副作用,如钾盐镀锌中,氯化钾过多,盐析现象会降低添加剂中表面活性物质的溶解度及其浊点,导致添加剂呈油状浮出。酸性镀镍中如氯化钠含量过高,过多的氯离子会加速阳极溶解,使阳极呈粉状脱落,镀液中镍离子含量过高。
3.1.4 缓冲剂
镀液中加入pH缓冲剂(buffering agent)的目的是稳定溶液的pH值,特别是阴极表面附近的pH值,并对提高阴极极化有一定作用,也有利于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和镀层质量。
根据镀液pH值的不同,电镀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有硼酸、乙酸一乙酸盐、氨水一铵盐等弱电解质,如镀镍溶液中的H3803和焦磷酸盐镀液中的Naz HPOt等。
任何一种缓冲剂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缓冲作用,超过这一范围其缓冲作用将不明显或完全没有缓冲作用,过多的缓冲剂既无必要,还有可能降低电流效率或产生其他副作用。
由于缓冲剂可以减缓阴极表面因析氢而造成的局部pH值的升高,并能将其控制在最佳值范围内,所以对提高阴极极化有一定作用,也有利于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和镀层质量。

前言/序言

电镀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处理技术,在材料防护、精饰和获得功能镀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电镀工艺学》也是材料类、化工类专业中表面工程领域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为了满足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专科教学需要及电镀技术领域的需求,我们编写了《电镀工艺学》。编写过程力求遵循认知规律,注重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使大家能对电镀原理、电镀工艺和电镀质量管理形成完整的概念。在简要介绍电镀电极过程、影响镀层组织及分布的因素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电镀前处理工艺、单金属电镀、合金电镀、化学镀及不同材料的转化膜处理工艺,简单介绍了镀液及镀层性能测试方法、电镀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工艺部分力求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在介绍工艺配方、工艺条件的同时,对镀液成分、电沉积条件、镀液中杂质成分对镀层质量的影响作了较详尽的分析,为读者全面掌握电镀工艺、解决电镀过程出现的问题拓展了思路。因此,本书对从事电镀生产、科研、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很有参考价值。《电镀工艺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此,在书后列出了与本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七个实验,供选用。
全书内容分为十章。第1章、第5章、6��4、6��5、7��3、7��5、8��1、9��6由冯立明编写,第2章~第4章、6��1、6��3、7��1、7��4、8��2、9��1、9��5和实验部分由王玥编写,6��2、9��2~9��4和第10章由蔡元兴编写,7��2、8��3由郭晓斐编写,6��6、6��7由张华平、刘春霞编写。王续建、龙杰州等电镀技术人员提供了相关技术资料,石磊、魏雪、刘艳等参与了部分文字的整理工作。全书由冯立明、王玥主编,石金生、刘静萍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建议。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大量著作和文献,借鉴了一些企业的工艺资料,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疏漏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机械加工的艺术与科学》 本书深入剖析了机械加工领域的核心原理、精湛技艺与前沿发展。我们从最基础的切削理论讲起,详细阐述了不同切削方式(如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的力学模型、热效应以及刀具磨损机理。通过对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与加工表面质量、刀具寿命之间关系的详尽分析,引导读者理解如何优化工艺以实现高效、精准的加工。 在刀具材料与设计方面,本书全面介绍了碳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立方氮化硼等各类刀具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刀具几何形状(如前角、后角、刀尖圆弧半径)对切削过程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被加工材料的性质和加工要求进行科学的刀具选择与优化设计。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聚焦于机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精度控制。我们将详细解读数控(CNC)机床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主轴系统、进给系统、传动系统、刀库系统等,并重点阐述伺服驱动技术、编码器反馈机制以及机床的几何精度和运动精度校准方法。此外,还将介绍加工中心、车削中心等复合加工设备的先进功能与应用。 在加工工艺规划方面,本书强调了基于模型的设计(MBD)理念在现代机械加工中的应用。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三维CAD/CAM软件进行零件建模、工艺路线规划、刀具路径生成以及仿真加工。我们还将探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特殊工艺,包括压铸模、注塑模、冲压模等的设计要点与加工挑战。 本书还对特种加工技术进行了广泛的介绍,如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切割、水射流切割、超声波加工等。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的物理原理、工艺特点、适用材料以及在精密制造、复杂形状加工中的独特优势。 质量控制与检测是机械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种检测仪器与方法,包括三坐标测量机(CMM)、光学测量设备、表面粗糙度仪等,以及统计过程控制(SPC)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中的作用。 最后,本书将展望机械加工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智能化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与减材制造的协同应用、工业互联网在加工过程中的集成以及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通过对这些前沿领域的探讨,旨在激发读者对机械加工工艺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本书旨在为机械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学生以及对机械加工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参考书,帮助他们掌握机械加工的核心知识,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并洞察行业发展趋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感觉他是一位真正热爱电镀技术的人。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工艺细节的关注,以及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我被书中关于“电镀过程中的痕量元素分析”以及“镀层性能的表征方法”的那部分内容深深吸引。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各种分析仪器,例如原子吸收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来检测镀液中的微量杂质,以及如何通过电化学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来评估镀层的质量。这些先进的分析手段,让我看到了电镀技术正在向着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书中还对一些前沿的电镀技术进行了介绍,例如“等离子体电镀”、“超声波辅助电镀”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电镀工艺在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作者的讲解非常透彻,他不仅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原理,还对它们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电镀技术发展和创新的史诗。

评分

我的工作需要经常接触到金属表面处理,而电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之前一直依赖经验进行操作,但总是感觉在理论层面有所欠缺,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电镀工艺学》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电镀原理讲解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镀液的成分与性能”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添加剂的作用,比如润湿剂、络合剂、缓蚀剂等等,并且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影响镀层质量的。我曾经在电镀镍的时候,总是出现镀层表面发雾的问题,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可能是因为溶液中缺乏足够的润湿剂,导致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不能均匀沉积。我按照书中建议,调整了润湿剂的用量,问题立刻得到了解决。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电镀技术的书籍。最终,我找到了《电镀工艺学》,而它,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赞叹。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电镀原理,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电镀与环境”以及“绿色电镀”的讨论。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而电镀行业作为一种化学过程,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工艺、采用环保型原材料以及加强废水废气处理来降低电镀过程的环境污染。他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新兴的“绿色电镀”技术,例如无氰电镀、无铬电镀等,这让我看到了电镀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书中的知识点非常密集,但作者的讲解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例如,在介绍不同金属的电镀性能时,作者会将它们的电化学活性、原子半径、晶体结构等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解释它们在电镀过程中的行为差异。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电镀工艺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这类技术书籍我曾接触过不少,往往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枯燥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将复杂的电镀原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历史的印记”的那部分,作者讲述了电镀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装饰品到近代的工业革命,电镀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电镀技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书中的图文并茂,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工艺流程。例如,在讲解“表面形貌的控制”时,作者展示了大量不同镀层形貌的显微照片,并详细解释了这些形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镀层性能的影响。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讲解方式,让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我曾经在工作中,对于如何控制镀层的光泽度感到非常困惑,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光亮剂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是关键。

评分

我是一名对金属表面处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选择教材时,我非常看重书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电镀工艺学》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对这两方面的需求。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科学原理和图表,将复杂的电镀过程进行了清晰的展示。例如,在讲解阴极还原反应时,作者通过电化学势、能带理论等概念,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金属离子在电极表面析出的微观过程,这对于理解镀层形成机理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电镀过程中的相图”以及“晶体生长理论”的介绍,这让我对镀层的微观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获得理想的晶粒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讲解镀层性能与微观结构关系时,也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微观形貌照片,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工艺条件下,镀层的晶粒大小、取向以及是否存在缺陷,这些都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镀层的形变行为”以及“疲劳性能”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电镀技术在材料力学性能提升方面的潜力。总之,这本书的科学严谨性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并没有太多花哨的图案,我第一眼看到时,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它流畅而富有条理的语言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电镀这个看似复杂的技术,分解成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部分。我尤其欣赏他对基础概念的讲解,比如电化学原理在电镀中的应用,他是如何将抽象的公式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一点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仿佛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观察和理解电镀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例如,在讨论镀层均匀性的时候,他详细阐述了电流密度分布、电极形状以及溶液成分对镀层厚度的影响,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图例和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因素是如何影响最终的电镀效果的。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工艺流程,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步骤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不仅仅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镀层脆性过大的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未能找到根本原因,而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相关的章节,作者对镀层内应力、杂质影响以及热处理对性能的改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茅塞顿开,也为我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做得非常到位,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艺参数,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这对于追求极致工艺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电镀工艺学》就像是一本“救命稻草”。我不是科班出身,很多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经常会遇到一些瓶颈,找不到突破口。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并没有用过于高深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电镀理论和实践经验融为一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故障排除”那一章节,作者列举了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镀层起皮、麻点、针孔、色差等等,然后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曾经就遇到过镀层表面出现大量针孔的问题,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根治,看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可能是因为溶液中气泡过多,以及阴极电流密度过高造成的。我按照书中的建议,调整了搅拌方式,降低了电流密度,问题迎刃而解。这种“对症下药”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种一线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太有用了。此外,书中关于各种镀种的工艺参数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参考范围,这让我不再是盲目地试验,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在镀锌合金的时候,不同合金元素的添加量对镀层性能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本书都有非常清晰的阐述。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让你理解原理,然后灵活运用,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一直觉得电镀技术离我有点遥远,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它打破了我对这类技术书籍刻板、晦涩的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仿佛在给我讲故事一样,将一个个电镀过程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表面预处理的那几章,作者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形容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让我在脑海中立刻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画面,理解了为什么看似简单的清洗过程,却对最终的镀层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介绍了各种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操作要点,甚至连不同材质的工件在预处理时需要注意的细微差别都一一列举。我曾经在给铝件电镀时,总会出现镀层附着力不佳的问题,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这本书里关于铝合金阳极氧化和化学抛光的内容,让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作者详细讲解了氧化膜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氧化参数对膜层性能的影响,还列举了多种化学抛光液的配方和工艺条件,这让我豁然开朗。我尝试按照书中的建议对铝件进行预处理,效果立竿见影,镀层附着力大大提高。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导我如何进行电镀,更是让我理解了电镀背后的“为什么”,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对于提升技术水平至关重要。另外,书中关于各种辅助材料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例如添加剂的作用、选择以及如何优化配比,这让我对整个电镀体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金属的“内在美”有着特别的追求,而电镀无疑是实现这种“美”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电镀工艺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其他金属,更是一种对材料性能的优化和对美学的追求。我被书中关于“功能性电镀”的那部分内容深深吸引,例如,防腐蚀电镀、耐磨电镀、导电电镀等等,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功能性镀层的设计思路和工艺要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贵金属电镀”的介绍记忆犹新,作者不仅讲解了金、银、铂等贵金属电镀的工艺流程,还强调了这些电镀在电子元件、精密仪器等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工艺控制来保证镀层的导电性、耐腐蚀性和装饰性。这种对功能的深入挖掘,让我对电镀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电镀技术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拓展应用领域方面的巨大作用。例如,在汽车零部件电镀方面,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镀层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装饰性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组合镀层来实现最佳的综合性能。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地了解一下电镀行业的整体概况,并对一些基础的工艺流程有所认识。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大的电镀世界,从历史发展到如今的应用领域,都做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镀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应用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电镀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前景。他不仅仅介绍了常见的镀种,还涉及了一些比较前沿的电镀技术,比如选择性电镀、微弧氧化等,这让我对电镀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如同一个独立的模块,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在讲解不同镀种的工艺时,都能够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简单地“怎么做”。例如,在介绍铜电镀的时候,作者不仅详细说明了氰化物镀铜、酸性镀铜、焦磷酸盐镀铜等不同工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还深入分析了各种镀液组分对镀层性能的影响,包括光亮剂、整平剂的作用机理。这让我对铜电镀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评分

评分

好书,基础差的可以买来学习.

评分

导电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导电效果,而且要考虑导电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是否对镀液、镀层有副作用。一般而言,钾盐比钠盐的导电效果好,碱性条件下不宜用铵盐。由于K+、NH才会增加镀镍层的硬度和脆性,所以一般镀镍宜加入钠盐,专门镀硬镍可加入氯化铵;而焦磷酸盐镀铜则只能用钾盐,因为焦磷酸钠溶解度很小,会损失焦磷酸根。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19世纪的夏天,在英国小城达姆的一个庭院中,一名年轻的舞者露丝以优雅的舞姿来庆贺自己28岁的生日,庭院里伴随着露丝舞姿的还有众人赞许的目光,然而,当她准备完成一个旋转动作时,意外却发生了。她摔倒在地上,挣扎着想要爬起来,没有成功,送至医院经诊断后,她知道自己患上一种极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她全身的神经将会慢慢地丧失功能,也就是意味着她再也无法舞蹈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露丝总会静坐在院子里回想以往生日舞会的盛况。当她29岁生日大家都以为露丝要取消这次舞会时,却依旧收到了她的邀请,露丝此次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首动听的钢琴曲;而到了她30岁生日时,她病情已经恶化到除了头部,全身都不能动了,大家纷纷表示叹惋。殊不知露丝却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她的歌喉。在那次舞会的四个月后,露丝也失去了她的声音,在她31岁生日前夕,人们照常收到了她的邀请,那天来的人很多,院里院外挤满了小城里善良的居民。露丝卧在一张躺椅上,只有眼睛还能艰难地眨,只有心还能激情地跳。人们在她的眼神中看见了微笑,看到了温暖,看到了一种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可惜,她没能跨过31岁的门槛,但是很多很多人记住了这个用心灵在舞蹈的精灵。

评分

价格便宜,量也足,是行货08S

评分

这个就一般般了,送货快

评分

导电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导电效果,而且要考虑导电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是否对镀液、镀层有副作用。一般而言,钾盐比钠盐的导电效果好,碱性条件下不宜用铵盐。由于K+、NH才会增加镀镍层的硬度和脆性,所以一般镀镍宜加入钠盐,专门镀硬镍可加入氯化铵;而焦磷酸盐镀铜则只能用钾盐,因为焦磷酸钠溶解度很小,会损失焦磷酸根。

评分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能写出精美、感人、意义深刻的文章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