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商品兩種印刷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不論我們做什麼,每個行為都是我們個人對人類生命的一個答案,而每一個答案,都必須顧及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並聚居在這個地球上。這是一次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哲學是人生觀的學問、哲學是心靈的完善、哲學是生命的詩。
內頁插圖
目錄
一、個體心理學
1. 真正的科學
2. 創造生命的力量
3. 個性的傾嚮
4. 自卑感與社會興趣
5. 心靈的缺憾
6. 雙親的影響
7. 感覺與夢
8. 排行與早期迴憶
9. 結論
二、自卑與生活
1. 生活方式
①生活的正常方式
②校正生活
2. 早期的行動路綫
①迴憶的方式
②被縱容與被憎恨的
3. 愛情、婚姻
①平等的條件
②準備結婚
③婚姻顧問
三、自卑與超越
1. 生活的意義
①人類的維係
②與彆人共同分享
③奉獻
④童年的經驗
2. 靈與肉
①心與身的互動
②感情的力量
③身體的缺陷
④情緒的不同錶現
3. 自卑感和優越感
①自卑情結
②個人獨有的優越
4. 人格的記憶
①生活故事的秘密
②六個典型案例
③人格的錶現
5. 傢庭的影響
①母親的角色
②父親的角色
③關注、冷落與教育
④在孩子們之間
⑤獨生子
6. 學校的影響
①老師的角色
②人格的訓練
③智商,一種錯誤的判決
④遺傳,不可信的限製
7. 青春期
①青春的證明
②走嚮成人的挑戰
③性的吸引
8. 職業問題
①人類的閤作與分工
②孩子最初的誌願
③天纔與興趣培養
9. 個體與社會
①人,及其同伴
②團體最大的障礙
四、人性的理解
1. 靈魂
①心理生命
②目標透視
③群體生活的需要
④安全與適應
2. 社會
①兒童的成長
②愛的匱乏與過分
③人的社會性存在
3. 心理現象
①遊戲的態度
②專注是一種纔能
③潛意識與夢
4. 性格特徵
①生存的模式
②社會感的標準
③幼年的心理發展
5. 情感和情緒
①疏離性錶現
②親和性錶現
五、人類麵臨的挑戰
1. 自我與世界
2. 生活風格研究
3. 人生問題和任務
4. 身體的奮鬥
5. 自卑感
6. 追求優越
7. 失敗類型
8. 嬌生慣養者
9. 社會感發展障礙
10. 進入幻想領域
11. 宇宙,生命的父親
精彩書摘
一、個體心理學
1.真正的科學
偉大的哲學傢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說過:“唯有直接與生活發生關係的科學,纔是真正的科學。”也有人說在直接與生命有關係的科學中,理論與實際幾乎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開的。生命的科學,正因為它令它自己模塑在生命的活動上麵,因而也就變成瞭生活的科學。這些要點替個體心理學提供瞭特殊的力量。
個體心理學試圖將個體生活看成整體,並將每一反應、每一活動、每一衝動當成個體對生活態度的一個顯明部分。從實際觀點來說,這樣的科學是必需的,因為靠著知識的幫忙,我們可以修正並改變我們的態度。因此,個體心理學從兩方麵說來是具有預言意義的:它不僅可以預言會發生什麼,甚至,像預言者約拿(Jonah)一樣,也可以預言什麼事情不會發生。
2.創造生命的力量
個體心理學的科學之所以産生,是由為瞭瞭解生命之創造力量的努力而發展齣來的。創造生命的力量,錶現在發展、爭取和成就的欲望上麵——甚至一方麵補償失敗,一方麵爭取成功。這個力量是目的論的——它爭取目標,而在爭取目標時,每一身體上及心理上的活動都要閤作幫忙。因此,抽象地研究身體與心理情況,而不和整個個體産生關係,是很荒謬的。比如說,在犯罪心理學當中,我們通常關注犯罪本身更甚於關注犯人,實在說來,重要的應該是犯人而非犯罪本身。如果我們不能將之視為一個整體,而隻把它當成一個特殊個體的插麯的話,我們將永遠無法瞭解犯人行動的真正原因。從外在的同一個行動看來,在某一事例上說可能是有罪的,但在另一事例上卻可能沒有罪。重要的是要瞭解個體的前後關係——個體生活的目標,這目標說明瞭他一切行動與行蹤的方嚮。這個目標使我們可以瞭解在各種分彆行動——我們把它們看成整體的一部分——的隱伏意義。相反的,當我們研究部分——假定我們把它們當成整體中的一部分來研究——我們對整體也會有較佳的瞭解。
以作者本身來說,對心理學的興趣是由行醫發展而來的。行醫提供瞭目的上或目標上的觀點,這對於瞭解心理事實是必需的。在醫學上麵,我們看到所有的器官都奮力嚮一個特定的目標發展。它們具有特定的形式,臻於成熟。甚至當有器官損壞的情形發生時,我們會發現大自然總會特彆努力來剋服這個缺陷,或者取代損壞的器官。生命定要盡力持續下去,而生命力量絕不會不經過掙紮就嚮外在的挫摺認輸的。
現在心理活動與器官生命的活動是類似的瞭。在每一個心靈中,都藏有目的或理想的概念:以期超越目前的情況,並指示齣一個將來的目標來剋服目前的挫摺或睏難。藉著這個目標或目的,個體可以認定並感覺齣自己超越瞭目前的睏難,因為他對未來的成就早已成竹在胸。若沒有目標個體活動便不具任何意義。一切的證據都指示齣這個目標——給它一個固定的形式——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孩童的形成時期就産生,一種成熟人格的原型或形態在這個時候就開始發展。我們可以想像得齣這個過程是如何發展的。一個孱弱的小孩子,感覺自卑,並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無法忍受的情況之下,因此,他奮力發展,他奮力朝著自己選擇的固定目標前進。在此時期用以發展的材料較決定方嚮的目標並不重要,這個目標如何固定很難說,但是這種目標的存在是很明顯的,並且它主掌著孩子的每一活動。在這早期,對於力量、衝動、理性、能力或無能的瞭解實在很少,也沒有方法可以瞭解,因為這個方嚮,唯有在小孩子固定瞭他的目標之後纔建立起來。唯有當我們看見生命有瞭某種傾嚮,我們纔能猜齣將來會發生什麼事。當一提到“目標”這個字時,讀者就容易有一種朦朧的印象。這個意念需要予以固定。歸根到底,具有目標就是希望像上帝一樣偉大。但是如上帝般偉大當然是最終的目標——目標中的目標,如果我們可以用這個字的話。教育傢必須在教導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小孩像上帝一樣完美的時候小心謹慎一些。事實上,我們發現小孩子在他的發展過程中有一種更為固定而即時的目標。小孩子們在他們的周圍尋求最強壯的人,將他當作他們的模範或目標。這個人可能是父親,或母親,因為我們發現甚至一個男孩也可能會受影響而模仿他的母親,如果她是最強壯的人的話。不久之後,他們想要做馬車夫,因為他們相信馬車夫是最強壯的人。
當小孩子最初感知到這個目標時,他們就行動,感覺,模仿馬車夫的穿著,並學習一切跟這個目標有關的特性。但是隻要警察揮一揮手指頭,馬車夫就一文不值瞭……不久之後,理想可能是希望成為一個醫生或教師。因為教師有權力懲罰小孩子,所以,他又開始認為教師是一個強壯的人。
孩子們在選擇目標時,會選擇具體的象徵,我們發現他所選擇的目標實在是他的社會興趣的指標。一個男孩子,當被人傢問到他將來要當什麼時,他說:“我要當一個劊子手。”這顯示齣他的社會興趣。小孩子希望成為生命與死亡的主宰——屬於上帝的角色。他希望比社會更具力量,因此他朝著無用的生命發展。成為一個醫生的目標也是圍繞著如上帝般成為生命與死亡的主宰之願望打轉,但是,此目標是透過社會服務而達成的。
3.個性的傾嚮
當包含目標的早期人格原型形成時,方嚮就建立瞭,而個體就有瞭固定的傾嚮。這個事實使我們能夠預知生命後期將要發生什麼。個體從那時起就落入由方嚮所建立起來的成規中瞭。小孩子們不會感覺既存的情境,而是根據個人的統覺,也就是說以他自己興趣的偏好來感覺情境。
在這個關聯上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有器官缺陷的小孩子將他們的經驗連接於有缺陷的器官的功能上麵。舉例來說,有胃腸毛病的孩子對吃有反常的興趣,視覺有缺陷的孩子對視覺的事物更為關注。這個關注是與個人的統覺一緻的,而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統覺。因而,我們可以建議,要發現一個小孩子的興趣在那裏,我們隻要確定哪個器官有缺陷就得瞭。但是事情並不就這麼簡單。小孩子並不照著一個外來的觀察者般地經驗器官缺陷的事實,而是根據它自己的統覺。因此,當器官缺陷的事實成為孩子統覺中的一個要素時,外在所觀察的缺陷並不會給予統覺任何暗示。
小孩子沉湎於萬物相對的統覺之中,然而他跟我們一樣——沒有一個人能夠具有全部絕對的真理。即使我們的科學也無法有絕對的真理。一切要根據普通常識,那就是說任何事都不斷在改變,而能夠逐漸以小的過錯來代替大的過錯已經可以滿足瞭。我們都會犯錯,但是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更正它們。這種更正在原型形成的時期較為容易。若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糾正它們,我們後來就可能必須迴憶當時的整個情境。因此,假如我們需要治療一個神經癥病人,我們的問題不是要發現他後期生命所犯的錯誤,而是他在早期生命建立原型時所犯的根本錯誤。如果我們發現瞭這些錯誤,那麼就有可能用適當的治療法來更正它們。
以個體心理學來說,遺傳的問題因而減少其重要性。一個人受瞭什麼遺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以他的遺傳在生命的早期中做瞭些什麼——那即是說,在孩童時期內所建立的原型。遺傳性質當然必須為遺傳來的器官缺陷負責,但是我們的問題隻是除去特殊的睏難並將孩子放置在一個有利的情境中。事實上在此處我們很有利,因為當我們看到缺陷時,我們馬上知道如何跟著行動瞭。經常地,一個沒有任何遺傳缺陷的健康小孩,會營養不良,或者在受教養時會有很多毛病産生。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個體心理學給予教育和訓練神經癥患者的計劃——包括神經癥的小孩、罪犯、想要藉酒逃避生活的酒鬼。
為瞭要容易而快速地瞭解他們有什麼錯誤,我們首先都以詢問何時引起麻煩開始。毛病經常齣在新的情境上麵。但這是一個錯誤,因為在這個真正的事情發生之前,我們的病人——我們在調查時會發現——還沒有準備好應付新的情境。隻要他在一個有利的情境下,他的原型的錯誤就不明確,因為每一種新情境都是具有實驗性質的,他根據他原型所創造齣來的統覺而行動。他的反應並不隻是行動而已,它們具有創造性,並且與主掌著他生命的目標一緻。經驗教導我們,在我們學習個體心理學的早期,我們可能要除去遺傳的重要性,以及隔絕部分的重要性。我們看到原型根據其統覺就可以解答經驗的問題。並且,我們必須努力研究統覺以便産生任何結果。
4.自卑感與社會興趣
在小孩子天生有不完整器官的情形下,心理情況就很重要瞭。因為這些小孩子們被置於一個更加睏難的情況下,他們顯示齣擴張的自卑感。在原型形成時期,他們已經對自己比對彆人的興趣更大,並且,他們有意在生命的後期也繼續保持如此。器官性的卑下並不是原型錯誤的唯一原因:其他情況也會導緻同樣的錯誤——舉例來說,被縱容的孩子和受憎恨的孩子。我們以後會更仔細地描繪這些情況,並提齣真正的個案史,說明這三種特彆不佳的情況——具有不完整器官的孩子、被縱容的孩子以及被憎恨的孩子。因為目前指齣這些孩子們殘缺地長大並且不斷害怕攻擊已經足夠瞭,他們在長大的環境內永遠學不會獨立自主。
……
前言/序言
阿德勒人格哲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阿德勒人格哲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獲取人生和自我的啓發
評分
☆☆☆☆☆
1895年,阿德勒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學位,成為眼科和內科醫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釋夢》齣版後,他讀到瞭此書,並對其深有好感。他認為此書對於瞭解人性有很大的貢獻。於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後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鑒於阿德勒在這個小群體中智力最為齣眾,弗洛伊德對阿德勒倍加贊譽,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並負責該協會會刊的編務。但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在一開始就潛伏著有朝一日會裂隙的危機。阿德勒從一開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實信徒,兩人之間也從未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正如著名心理學史傢墨菲所指齣的那樣,阿德勒顯然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這位大師的年輕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則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門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對他的學說有任何懷疑和偏離。1907年,阿德勒發錶瞭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並獲得瞭很大的聲譽,此時弗洛伊德還認為阿德勒的觀點為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大貢獻。但是,當阿德勒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觀點並認為補償作用是理論的中心思想時,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瞭。兩人在理論方麵分歧越來越大。1911年,阿德勒連續發錶三篇文章,闡述他對精神分析性傾嚮的反對。兩人的矛盾激化,最後阿德勒辭去協會主席之職,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齣瞭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組瞭“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於“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使用瞭,1912年,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從那時起,阿德勒便緻力於發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係。
評分
☆☆☆☆☆
有深度,一直想看的書哦
評分
☆☆☆☆☆
不過在一些小事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後的一麵。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我記得走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然而看到彆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睏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彆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采用瞭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彆的同學後麵而間隔瞭一段距離,把書包放在公墓牆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後多次地來迴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剋服瞭恐懼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個閤群的孩子,與同伴玩時被人所接受的感覺使他感到高興和滿足。
評分
☆☆☆☆☆
阿德勒於1870年齣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中産階級猶太人傢庭,但富裕的傢庭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既矮又醜,幼年時患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他四歲纔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身體健康的哥哥麵前他總感到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又小有醜,樣樣不如彆人。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瞭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傢庭醫生也對他絕望瞭。然而,幾天後病情卻意外地好轉。從此他想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迴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嚮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纔是明智之舉。
評分
☆☆☆☆☆
同書拾屬玉堂集“霜月行”其一雲:
評分
☆☆☆☆☆
第二方麵,我覺得這本書在內容與結構上非常實用,書的質量也非常好,印刷非常精美,包裝也非常Ok!總體說來需要贊一個該書,是一次非常感覺滿意的購物呀!每次
評分
☆☆☆☆☆
人文閱讀,開捲有益,閱讀世界和人生……
評分
☆☆☆☆☆
OK!在京東購物都非常舒服,書的質量總讓人很滿意!而且色彩呀,包裝呀,裝訂呀,都很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