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04科學時報讀書杯”優秀科普圖書
水危機不僅僅是個生態問題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經濟和政治問題
作者在本書中宣稱,全世界的水資源正迅速淪為公司貪欲的犧牲品。對於關心環境問題和經濟全球化代價問題的讀者來說,書中列興的大量事實肯定會使他們非常憤怒。
《圖書館雜誌》:本書以大量的事實為儲蓄所以總代錶的筆調深入地分析瞭淡水危機的成因及對有限水資源的私有化和公司控製。書中對立法、遊說及公民環境運動的建議很價值,隆重地嚮各公共圖書館和學術圖書館推薦本書。
《環球郵報》:本書
內容簡介
如果在網上搜索一下“水危機”三個字,可以搜尋到一百多萬條相關的查詢。中國的水危機主要原因是缺水和汙染。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造成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麵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已達三韆多億元。
我國的兩大母親河齣現嚴重缺水和汙染——長江源頭支流之一的楚瑪爾河段斷流,黃河被汙染。內陸湖和淡水支流和沿海傷痕纍纍——雲貴高原大湖泊滇池作為昆明少數的納汙水體,水質自90年代後明顯下滑;太湖藍藻爆發,無锡市民守著太湖沒水喝;環渤海水域重金屬超齣正常標準2韆倍;青島沿海滸苔叢生
水是人的基本需求,還是人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
淡水正迅速成為富人專用品和賺錢工具。
世界上基本、不可缺少的資源——水——正在逐漸消失。事實上,全球水短缺有可能造成21世紀嚴重的生態、經濟、政治危機。是誰正在使這個問題更加惡化呢?大公司。
在本書中,公民運動積極分子兼暢銷書作者莫德?巴洛和托尼?剋拉剋記錄瞭在國際貿易協定支持下正在迅速擴張的新産業:水的私有化和商品化。他們描述瞭跨國公司,包括投機資本、重工業、瓶裝水商和兩大軟飲料巨頭,是如何掠取世界水資源、經包裝後又以高價賣給我們的。這種行為正對全球生態係統造成破壞,並損害社區利益。
本書不僅指齣瞭我們在水短缺問題上所處的睏境,同時也提供瞭必要的信息與策略,使我們能在本國和全球範圍內,為保護水資源進行有效的鬥爭。在這部有說服力而又充滿激情的宣言中,作者明確地提齣:我們必須成為世界淡水資源的負責任的監護人。
作者簡介
莫德·巴洛,現任加拿大人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是加拿大最大的公眾利益組織。她是國際全球化論壇水資源委員會主席和藍色星球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後者是一個以製止對水的商品化為宗旨的國際民間社會運動。她被加拿大芬蘭紀念大學和不列顛歌倫比亞維多利亞大學分彆授予榮譽博士學位。她自己專著或與彆人閤作,先後齣版瞭16本暢銷書。本書已在10多個國傢齣版發行。
托尼·剋拉剋,現任加拿 大北極星研究所主任、加拿大人委員副主席、國際全球化論壇公司委員會主席、加拿大選擇性政策中心理事會理事。他與莫德·巴洛閤作的多部著作在全球均十分暢銷。
譯者簡介:
張嶽,現在美國得剋薩斯州衛生部環境科學實驗室工作。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係,1984年獲中科院環境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3年獲美國得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
盧瑩,現在美國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工作。1977年畢業於南京林産工業學院,1981年獲東北林學院碩士學位。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齣版周刊》作者在本書中宣稱,全世界的水資源正迅速淪為公司貪欲的犧牲品。對於關心環境問題和經濟全球化代價問題的讀者來說,書中列興的大量事實肯定會使他們非常憤怒。
《圖書館雜誌》本書以大量的事實為儲蓄所以總代錶的筆調深入地分析瞭淡水危機的成因及對有限水資源的私有化和公司控製。書中對立法、遊說及公民環境運動的建議很價值,隆重地嚮各公共圖書館和學術圖書館推薦本書。
《環球郵報》本書可是關於水政治的雄辯的戰鬥動員。
目錄
緻謝
前言
條約草案
第一部 危機
第一章 紅色警報
有限的水源
多重威脅
逐漸乾枯的地球
瘋狂的尋找
被烘烤的美國
絕境中墨西哥
中東危機
中國奇跡
災難蔓延
紅色警報
第二章 瀕臨滅絕的地球
有毒物的排放:汙水與化學物質
充滿毒物的世界水係統
處境睏境的北美五大湖
濕地的消失
森林的消失
全球氣候變暖
侵略性物種
過度灌溉與不可持續的農業
大壩與水庫
第三章 乾渴緻死
可緻命的水
不平等的享用權
精英特權
糧食短缺
水壩後遺癥
爭水衝突
自然與權力
邊境綫上的爭奪
水的控製權屬於誰
第二部 政治鬥爭
第四章 任何東西都可作為商品齣售
經濟全球化
跨國公司
對大自然的商品化
私有化方案
金融投機
國際競爭
為公司利益服務的政府
第五章 全球水閥
藍色的富礦
水閥
蘇伊士公司的徵服欲
維文迪帝國
安然公司的賭博
新角逐者
私有化的慘敗
第六章 初露端倪的全球水業聯盟
管道走廊
超級油輪
大運河
水袋方案
瓶裝水
可樂大戰
全球聯盟
第七章 全球網絡
公司的公關活動
國際金融
世界貿易
GATS2000
區域性國際貿易組織
投資協議
第三部 放眼未來
第八章 反擊
公共控製
與私有化作戰
水齣口
水汙染
修復水係統
反建壩運動
國際鬥爭
第九章 立場
十字路口
水的公有化
水源管理
用水平等
人人有用水權
用水和平
10項原則
第十章 放眼未來
對水的保護
用水平等
用水保障的十個步驟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部 危機
第一章 紅色警報
全世界的淡水資源是怎樣逐漸枯竭的
在許多古老文明的傳說和曆史中,水都是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象徵而存在的。與21世紀生活在發達國傢城市的那些人不同,過去的人們都知道,世界上的水源是有可能被耗盡的,所以他們盡可能地保護水源。按聖經所說,當以撤迴到其父亞伯拉罕生活過的地方時,他發現其父開掘的井對生命如此重要,以至成為與其他部落的人屢起爭端之源。後來,雅各開掘的井被極為精心地保護著,幾個世紀之後,直到耶穌誕生,人們還在使用它。
另外一些族群,如早期的愛斯基摩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也將對其生命至關重要的水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愛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是海獅、魚、海象等水生動物,所以他們崇拜水神紐利亞硃剋。傳說中紐利亞硃剋是個殘忍卻公正的女王,而她的所有力量都來自於水。她送給愛斯基摩人海獸作為食物,送給他們冰塊來建房子。如果惹惱瞭她,她就會停止供應這些禮物,於是所有的人都會死去。早期美索不達米亞人對水的崇拜卻齣於完全不同的原因。在遷徙到豐饒的北伊拉剋榖地之前,他們生活在南部乾旱的平原上。他們不得不極為精心地利用十分有限的水來灌溉農田。所以在他們的神壇上,水神恩奇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幾韆英裏之外的中國有個神話,講的是一名神箭手為瞭避免世界乾枯而將十個太陽中的九個先後射下來的故事。古代的中國人認為,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大要素之一。這五大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絕不允許被破壞。每當自然的正常循環被打亂時,例如大旱或大澇之年,中國的皇帝就要采取某些措施,如對災區采取減稅或從國傢倉庫中撥糧給災民。今天,自然的正常循環正在被全球的氣候變遷和對世界上的幾乎所有水源的破壞所打亂,而我們的政府卻不能像古代中國的皇帝那樣站齣來承擔責任。他們放棄瞭保護和節約水源的責任,並把對水資源的管理權齣讓給瞭私營企業。
由於水對生命的極端重要性,私營企業集團對世界水資源及其分配方式的控製是對全人類的威脅。所有現存的生態係統都靠水和水文循環來維持。古代的人們和現代生活在更靠近自然的地區的人們都認識到,毀滅水源即是毀滅生命。隻有現代那些由貪婪和自我優越感所産生的所謂“先進的”精英文明,纔完全無視水的尊嚴。其惡果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是顯而易見的:乾透瞭的沙漠與城市、被毀壞的濕地、被汙染瞭的水源、正在死去的孩子和動物。
大自然並不是無限寬厚的。就像被古代愛斯基摩人所崇拜的紐利亞硃剋女神一樣,它不會對人類對它的無止境的掠奪永遠保持沉默。種種跡象錶明,如果我們不迅速製止對水及維持其健康的生態係統的破壞,人類所積纍的財富和知識都將變得毫無意義。今天的人類對水的依賴與我們的祖先並無二緻,可是很多人並未意識到,寶貴的水源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一點一點地從這個地球上消失。
有限的水源
人們一廂情願地認為,地球上的水資源是無限的。很多人毫無節水的概念,就好像水源永遠不會枯竭。這個假定是個悲劇性的錯誤。實際可被利用的淡水資源隻占地球上水總量的不到0.5%,其餘的則是海水、南北極的冰塊及地球深處人類無法利用的水。冷酷的現實是:人類正以極快的速度毫不留情地消耗和汙染著這個星球上可用的淡水資源,以緻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種——包括人類本身——都正麵臨著緻命的危險。地球上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從創世紀到現在,地球上的水源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增加。現有一種理論認為,太陽係的外層空間可能有少量水以“雪慧星”的方式進入我們的大氣層。但即使這個理論是正確的,新增加的水量是如此之小,它對於解決缺水的危機也是無濟於事的。
地球上總水量約為14億立方韆米。加拿大自然學傢E.C.皮耶魯形象地說,如果這14億立方韆米是一個正立方體,那麼它的每一邊將是大約1120公裏長,差不多兩倍於蘇必利爾湖的長度。然而全球的淡水卻隻有3600萬立方韆米,隻占總水量的2.6%。其中的1100萬立方韆米能比較快地循環,占總水量的0.77%。我們知道,可反復利用的淡水在大自然是通過降雨的形式來循環的。全球每年參與這個循環的隻有34000立方韆米的雨水,通過河流和地下水的渠道流迴海洋。這實際上就是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總量。
降雨是水文循環的中心環節。這個循環的分布區域是從約15公裏高的大氣層到地下5公裏左右。水汽從海洋和其他地錶水蒸發到大氣層,形成地球的保護罩。當水汽逐漸飽和,它就形成瞭雲層。雲層遇冷則産生降雨。雨水落到地麵,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成為小溪和河流的源泉。地錶水遇熱又蒸發到大氣層,開始新的一輪循環。
地球上大部分的淡水是儲藏在地下的,深淺不一。地下水的體積是地錶水的60倍。地下水有不同的種類,但對人類來說,其中最重要的一類稱為“天落水”,即參與水文循環並不斷注入江河湖泊的那部分地下水。地下水的蓄水層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因為他們大都為岩石所包圍。許多地區的蓄水層基本上是封閉的,即它們並不靠“天落水”來補充。靠打井從蓄水層中取水一般講是較可靠的水源。但要保證這種水源的長期穩定性,蓄水層必須以某種形式得到新鮮水的補充。可是今天世界上的人們卻隻取不予地不停地抽取地下水來彌補地錶水源的不足。
多重威脅
由於種種原因,以上提到的各種水源正在趨近它們的使用極限。首先,世界人口正急劇地膨脹。十年後,印度將增加2.5億人口,而巴基斯坦人口將增加一倍,達到2.1億人。在世界上五大爭水“熱點”(鹹海地區、恒河流域、約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及底格裏斯河一幼發拉底河流域),有關國傢的人口預期在2025年時將增長45%到75%。屆時中國人口又將增長兩億多,全世界人口將從現在的61億人口增加57%。聯閤國糧農組織認為,那時全球的農業産量必須增加50%纔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無庸贅言的是,對淡水的需求也將有爆炸式的增長。位於阿姆斯特丹的生態管理基金會的阿勒德?斯蒂剋說,“我們麵臨的問題是,一方麵自然降雨仍然是唯一可再利用的淡水水源(其水量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麵全球人口以大約每年8500萬人的速度增長,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平均每人的可用水量必然急劇減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口遷往城市居住。眾多的城市人口給有限的供水係統和下水設施造成的壓力幾乎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今天,全世界城市人口與非城市人口數量相同,這在曆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世界上現在有22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大城市。聯閤國預計,到2030年,世界上城市總數將增長160%,屆時城市人口將比農村人口多一倍。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由於種種原因,平均每人用水量也在急劇增加。全球總用水量每20年就翻一番,比人口增長的速度高一倍以上。特彆是那些生活在發達國傢的人,現代生活方式造成瞭大量的不必要的對生活用水的浪費。加拿大每個傢庭平均每年消耗50萬升水。一個抽水馬桶——許多傢庭擁有不止一個抽水馬桶——衝一次水就耗去18升水。在很多國傢,還有大量的水在輸水係統的不同環節被白白地漏掉瞭。
上述圖景已經相當令人擔憂,然而實際上傢庭和社區用水隻占人類總用水量的1/10。工業用水占世界可用淡水總量的20%至25%,而且逐年急劇增加。按目前這種趨勢,到2025年,全球工業用水將增加一倍。在世界各大洲,尤其是拉丁美洲和亞洲,以前的自給自足為主的小農生産方式迅速地轉為以齣口為導嚮的大農業生産,導緻農業用水量大幅增加,破壞瞭曾經長期保持的人與自然間的平衡。拉丁美洲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傢現在有800個以上的自由貿易區,大批量地生産消費品以齣口到發達國傢,使當地的水源供應更趨緊張。
很多新興産業都需要大量工業用水。生産1輛小汽車需耗水40萬升。計算機工業需要大量的去離子水來維持其生産。僅在美國,工業用水將很快達到每年15000億升,同時産生3000億升的廢水。高科技工業曾一度被認為是“乾淨”的行業,可是實際上在其不長的曆史上已留下瞭令人吃驚的汙染記錄。被美國環保署列入“有害汙染源”的名單上,位於矽榖的比美國其他任何地區都多。矽榖還有超過150處的被汙染的地下水源,其中大多數都與高科技生産有關。在亞曆桑那州的鳳凰城,接近30%的地下水源被汙染,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高科技工業造成的。
全球總用水量中餘下的65%~70%被用於農業灌溉。這其中隻有一部分是用於第三世界國傢傳統的小農生産方式,而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的大農業生産則以大量浪費水源而臭名昭著。發達國傢的政府和納稅人給大農業企業以種種優惠,緻使比較節水的緩慢滴灌方式逐漸被淘汰。上麵所提的65%農業用水中很大部分其實應被算成工業用水,因為現代工廠式的農業生産與傳統的小農生産已經沒有很多共同點瞭。
人口增長和平均每人用水量的增長已經是很嚴重的問題瞭,而另一個危險來自對僅存的淡水水源的大規模汙染。世界性的對森林濫伐、對濕地的破壞、農藥與化肥對水源的汙染以及全球氣候變暖都使我們有限的水資源處於越來越脆弱的地位。(第二章對此有更詳細的討論)另一種形式的汙染來自大壩的修建和迫使河流改道,它們有可能導緻水中汞及其他有害物質的富集,而這類工程在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1950年,全世界隻有略多於5000個大型水壩,而現在這個數字已增為4萬瞭。迫使河流改道以利航運的例子從1900年的不到9000增長到今天的幾乎50萬。在北半球,世界主要河流3/4的水流量都被用於水力發電以供應城市。
與此同時,對全球主要河流係統的過度開發也在損害著我們有限的水資源。設在馬薩諸塞州安姆赫斯特的“全球水政策研討會”的桑德拉?波斯特爾警告說,“由於修建大壩、迫使河流改道及過度取用,埃及的尼羅河、南亞的恒河、中國的黃河以及美國的科羅拉多河,大部分時間都將隻有很少甚至完全沒有任何水量流人大海。”
實際上,因為在其途經七個州的流程中被過度取用,科羅拉多河在人海前已經基本沒有水瞭。格蘭得河(位於美國和墨西哥之間)和科羅拉多河上遊的水量預期在一個世紀內將分彆減少75%和45%。2001年,格蘭得河有史以來在曆史上首次在進入墨西哥灣前乾枯。
北美洲五大湖的水位在近幾年創瞭最低紀錄。2001年,濛特利爾港的水位比其平均值低瞭一米以上,密執根湖和休倫湖低瞭57厘米。環境保護組織“五大湖聯閤陣綫”警告說,因為聖勞倫斯河的流量受五大湖水位的影響,將來某一天它會在進入大西洋之前乾枯。
逐漸乾枯的地球
斯洛伐剋“人與水”組織的水文工程師邁剋爾?剋拉維剋與其同事們在一項報告中詳細地描述瞭人類的種種活動是怎樣影響淡水水源的。剋拉維剋是斯洛伐剋科學院的院士,他多年從事關於城市化、農業的工業化、森林的消失、高速公路的修建、城市基本設施及大壩的修建對斯洛伐剋及周圍國傢供水係統的影響。他給齣的結論是,破壞水的自然環境不但對人類和動物造成危機,它還能直接大量減少全球的淡水總量。
剋拉維剋在報告中描述瞭水文循環的過程。一滴雨水的形成是它必須首先從植物、地錶、沼澤、河流、湖泊或海洋蒸發到大氣層,然後遇冷纔落迴地麵。如果這滴水落到森林、湖泊、草地或農田裏,它會很容易地被吸進土壤或森林,而參與大自然的水文循環。但如果它落到公路錶麵或城市的建築上,它就不能被吸進土壤,而是通過某種途徑歸人海洋瞭。這就意味著地麵和河流裏的水變少瞭,當然其蒸發量也隨之變少。這就造成內陸國傢雨水變少,因為一部分本來應該屬於那裏的水已通過上述過程進入海洋瞭。
剋拉維剋解釋說:“隻有當從海洋裏蒸發齣的水量與從河流裏匯人海洋的水量相等時,大自然的水文循環纔能平衡。”然而,有時從地錶嚮地下滲透的水量會減少。這種現象被叫做“毛細作用”的減少,它有可能是過量的城市建築所造成的。如果雨水不是落在森林或土地上,而是落在公路路麵或建築物上,它不可能被吸入地下,而是跑到河流和海洋裏去瞭。其後果則是,寶貴的淡水變成瞭鹹澀的海水。
剋拉維剋和其同事們還發現,地球錶麵的“硬殼化”,即森林和草原的消失及天然泉水和小溪的逐漸乾枯,會造成江河流域地區降雨量的減少。他們形象地比喻說,當雨水落到沒有樹木的公路和建築物密集的地區時,就像落到一個巨大的雨傘上麵。傘下麵仍然是乾的,而寶貴的雨水都從傘邊上流走瞭。雨水和雪水在森林和草原上很容易被保持住,而一旦落到“硬殼化”的地區,卻直接滑到邊緣而進入海洋瞭。剋拉維剋認為,迴其老傢——即森林和草原——是一滴水的基本權利,而這種權利卻被人們粗暴地侵犯瞭。
他們分析瞭剋拉維剋的祖國斯洛伐剋的情況,以使他們的理論定量化。斯洛伐剋是中歐的一個小國,近些年來在不長的時間裏迅速地城市化瞭。昔日的農村變成瞭“現代化”的城市,其水係統也被大幅度調整以適應城市化的需要。這些科學傢們有清楚的證據錶明,在這過程中,人為的對斯洛伐剋河流係統的改造使雨水加快瞭從陸地流嚮海洋的速度。他們在報告中給齣瞭具體數字,來說明新建的建築物、停車場、高速公路等使可用水減少的情況。斯洛伐剋每年損失約2.5億立方米的淡水,相當於其全國河流總量的1%。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斯洛伐剋的年降水量減少瞭35%之多。城市建築的大量增加,使沼澤和池塘減少。而一部分雨水因此失去瞭參與在這些濕地聚集、蒸發、然後再落迴地麵的機會。
報告的作者們據此對全球的情況作瞭可怕的預測。全世界都在以與斯洛伐剋差不多的速度在城市化,即“硬殼化”。這就意味著全球每年大約損失18000億立方米的淡水,同時使海平麵每年增高5毫米。如果這個勢頭繼續下去,那麼再過100年,全球將損失總量約為180萬億立方米的淡水,大約與現在全球水文循環的總水量相當!
這些科學傢們還警告說,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從有水區變成無水區。在不遠的將來,可能發生的後果包括旱災、全球氣候變暖及與其伴生的極端氣象現象、大氣層保護作用的降低、陽光輻射的增強、地球上生物物種的減少、南北極冰冠的融化、陸地的沉陷及大規模的沙漠化等。用邁剋爾?剋拉維剋的話說,這將最終導緻“世界崩潰”。
2001年11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斯剋裏普斯海洋地理研究所發錶瞭一篇報告。他們發現,人類汙染過程中産生的顆粒物可能也對全球的水文循環有不利的影響。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産生的空中懸浮顆粒——硫酸鹽、硝酸鹽、飛灰、礦物粉塵等部分地阻擋瞭陽光對海洋的照射。其後果是,海水蒸發量減少,進而導緻降雨量減少。參與此項研究的這150名優秀科學傢們還指齣,這些空中懸浮物本身就可沾住一部分水量而使實際降雨量減少。
瘋狂的尋找
當地錶淡水水源遭到巨大的破壞時,對各個社區,農民們以及各類工業來說,瘋狂地把尋找新水源的目光轉嚮地下水源就毫不奇怪瞭。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和較深的蓄水層兩種。全世界有15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4)的飲用水是從地下水源來的。亞洲的大部分國傢——包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和印度——對地下水的依靠率在50%到100%之間。有些國傢,如巴
水資源戰爭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水資源戰爭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當然,亨利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是15世紀末西歐的國際政治發生瞭很大變化。逐步統一的法蘭西在人口數量和財富占有方麵都是英格蘭的三倍。埃塔普爾條約簽訂後,亨利七世很快在1502年又與蘇格蘭簽訂永久和平條約,並在第二年把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這樣,亨利七世提高瞭都鐸王朝在歐洲強國中的威望,製約瞭蘇格蘭與法國的傳統聯盟關係。此後,他還通過與西班牙、尼德蘭、丹麥和佛羅倫薩訂立商約而促進瞭英格蘭的對外貿易。
評分
☆☆☆☆☆
對中國人來說,英國是最早齣現在我們麵前的西方國傢,也是迫使中國打開國門的第一個國傢,對此,我們抱著復雜的心情。這種心情其實並不是中國所獨有,世界上許多國傢都有過,至今仍然有。不過,正是這種復雜的心情標示著英國在世界曆史上的特殊作用:英國開創瞭世界的一種新文明,這種文明對多數國傢來說是異質的,不接受它不可能,接受它卻又很痛苦。這是一種當今世界的主體文明,英國開創這種文明,帶給世界的,是災難,還是福音?
評分
☆☆☆☆☆
在世界所有國傢中,大概隻有英國在産生並發展這種文明時,社會所經曆的震蕩最小,世人所感受的心理落差也最少。用學術的話語來說:英國是一個“原生型”的或“自發型”的現代化國傢,“原生型”或“自發型”國傢非常少,寥寥無幾;多數國傢是“派生型”或“觸發型”,是被迫進入現代化的,其曆史的自然進程被打斷,被迫走上一條它原本也許根本就不會走的路,所以,心理上的迷惘是可想而知的,曆史上的震動也特彆大。被強製的過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這是世界上多數國傢所走過的路。
評分
☆☆☆☆☆
在世界所有國傢中,大概隻有英國在産生並發展這種文明時,社會所經曆的震蕩最小,世人所感受的心理落差也最少。用學術的話語來說:英國是一個“原生型”的或“自發型”的現代化國傢,“原生型”或“自發型”國傢非常少,寥寥無幾;多數國傢是“派生型”或“觸發型”,是被迫進入現代化的,其曆史的自然進程被打斷,被迫走上一條它原本也許根本就不會走的路,所以,心理上的迷惘是可想而知的,曆史上的震動也特彆大。被強製的過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這是世界上多數國傢所走過的路。
評分
☆☆☆☆☆
書包裝的很好,很乾淨啊,發貨速度有提高,謝謝
評分
☆☆☆☆☆
對中國人來說,英國是最早齣現在我們麵前的西方國傢,也是迫使中國打開國門的第一個國傢,對此,我們抱著復雜的心情。這種心情其實並不是中國所獨有,世界上許多國傢都有過,至今仍然有。不過,正是這種復雜的心情標示著英國在世界曆史上的特殊作用:英國開創瞭世界的一種新文明,這種文明對多數國傢來說是異質的,不接受它不可能,接受它卻又很痛苦。這是一種當今世界的主體文明,英國開創這種文明,帶給世界的,是災難,還是福音?
評分
☆☆☆☆☆
亨利七世清楚地知道,14-15世紀王權的衰落並不是君主製度術身的問題,而是缺乏強大的國王,以及君主們在財政問題上對議會的依賴性。所以,從一開始,亨利就努力使國王管理議會而不是議會管理國王當然,他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議會的成分和職能,他能做到的隻是盡可能地增加王室的財政收入。首先,靠繼承權亨利七世獲得瞭蘭開斯特公爵、約剋公爵和裏士滿伯爵的領地。結果,僅王室領地的年收入就從10000英鎊上升到40000英鎊;其次,都鐸王朝初期海外貿易擴大,也使國王終身享用的關稅從年收入32000英鎊上升到42000英鎊;另外還有王室法庭收繳的罰金和亨利七世作為最高領主的其他封建特權所帶來的收入,以及他個人經商的收益和齣租王傢艦隊的獲利等等。總之,亨利七世的總收入從1485-1490年的平均每年52000英鎊,上升到1504-1509年間年平均142000英鎊。由於善於開源節流,他很少要求議會給予補助金。結果,亨利七世在位的24年中隻召開過7次議會。在歐亞大陸的西部終端,跨過一道海峽,有一個島國,國名叫“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閤王國”,一般稱作“英國''。這個國傢麵積不大,人口不多,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充其量是個中等國傢,若不是它在世界曆史上起過特殊的作用,人們怎麼也不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嚮它。但它的曆史作用實在是太特殊瞭,不瞭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沒有這個國傢,現在的世界也可能就不是這個樣!英國的人口和麵積與它的曆史地位太不相稱瞭,在人類文明的曆史上——至少在西方文明的曆史上,隻有兩次齣現過這種情況,另一次就是古羅馬。
評分
☆☆☆☆☆
正品,且京東網送貨就是快,東西也便宜
評分
☆☆☆☆☆
1491年,法王查理八世通過與布列坦尼女公爵結婚而吞並瞭布列坦尼公國。亨利七世經議會批準,在西班牙王國未履行和約的情況下獨自帶兵渡過海峽,包圍瞭法國的布洛涅城。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法王不想與英王開戰,精明的亨利七世也因國內尚存覬覦王位者而無心戀戰,兩個國王立即達成“埃塔普爾條約”。根據條約,英國終止瞭對法國王位和領土的要求,保證彼此不支持對方的敵人,允許兩王國臣民平等通商,法王替英王償付對布列坦尼的債務,並在未來15年中每年付給亨利七世5000英鎊的年金。這樣,亨利七世像愛德華四世一樣,選擇瞭有利可圖的和平而不是破壞性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