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宏 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历史与旅游学院院长。2003年9月起受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领域跨政治、法律、宗教、民族、外交。出版学术著作7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27篇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刊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中华民国前15年北洋政府时代是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 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最为黑暗、最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颇具成效的时期?为什么人们历史记忆中军阀肆虐的北伐前10余年却呈现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教育较为自由多元的现象,作为“科学、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开头和结语提到了当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状,先做几点笔记。 1、重新回顾了百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和特征,批判当下近代史研究整体性的缺失和碎片化的现象。有很大的原因是受西方史学理论的冲击,简单回顾了一下年鉴学派的三段(前两代以马克布洛赫、费弗尔,布罗代尔为代表...
评分##将其中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与袁世凯“去北洋化”两篇文章对比阅读,颇有讽刺意味。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看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章节。绪论强调政治史研究;代跋强调整体史研究,于我之心有戚戚焉。第一章非常具有雄辩性,驳斥了法学学者关于逊位诏书的研究,但远远不如桑兵的《旭日残阳》一书研究得细致。第二章把民初根本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也值得一看。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政党建制与民初政制走向。谈章士钊民初政治思想的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也值得一看。全书是论文集的结合,可惜的是,全书并未有一贯的系统,章节前后并不串联,也无甚相关,以至于显得较为凌乱。但这些论文可大致反映民国前期法政发展的脉络之一端。
评分 评分 评分##按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