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书。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没读过国学经典原著,能说自己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可是我们身边还真不乏这样的人。譬如一提到老子,有的朋友热衷于把各种国学讲堂或论坛沙龙听来、看来的皮毛,到处贩卖,可笑的是却连《老子》又名《道德经》这么简单的知识点都不知道,真是匪夷所思;也有再往上一个层次...
评分##流畅清通,但陈鼓应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坚持“有生于无”的基本立场,坚持有、无在本体论上的分别,但另一方面这种分别并未得到完全的贯彻,他没有注意到道与一、始与母的分别(楼宇烈同样如此)。尽管有无同为道,是道的不同显现,但合中有分,二者的关系是“无为而无不为”。为了与“有无相生”的生成论和谐,他不得不构造出形上之有无与形下之有无,这样一来,有无之间的本体论界限又模糊了。生成论的“有无相生”其实是描述复归的过程,这与“有生于无”本不矛盾,王弼精湛的解读并未得到重视。此外,由于本体论和生成论上的阐述有限,导致相当多章节的解释有流入庸俗化的危险,也就是鸡汤式人生哲学的重复和无力。
评分##这本书结合了许多文献和名人对于原文的推测和分析,很全面的一本书,每章后面的评注写的也不错。读完以后对于老子思想的理解加深了很多。
评分 评分 评分##读《道德经》有感: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庄慧度,属能在既有体系流通的最高一层,有人评说道家消极避世,那是管窥之见,任何一个对话系统(诸如习俗、历史、企业和国家等)的人也都需要学习。老子学说,大体是在说如何面对时间和演化,也就是热力学中的能量守恒,...
评分##大致看完了,原本看之前听说这个版本还不错的,激动了一下,但现在觉得陈鼓应的注释有时候挺让人无语的?没啥道教背景的纯学者解读起道家相关的东西都有种怪怪的感觉。 陈鼓应老要强行给“道”下一个存在论的断论,比如“道只是老子用来论证构建的虚拟概念”,可他也就撂这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