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
内容简介:《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对文革时期经历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作者希望本书带去的不是仇恨和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今日再看,别是感慨。这才四十年过去,旧痛未除,新痛又来。呜呼哀哉!
评分##(kindle)
评分 评分##车行大西北,穿越高山、沙丘、戈壁、草原、湖泊,读完这本小书。
评分##五颗星。季羡林的血泪回忆史。我先看了冯骥才的《冰河》,已是满腔愤懑,继而看这本,更是咬牙切齿,大冯文革时还是年轻人,因为父亲出身不好被抄家但还没有被批斗,重点写心理上的折磨与战战兢兢,而季老就是作为一名被批斗者、一名被划为“走资派”的切肤之受了。历史不应该被忘记,然而对于00后们,文革恐怕只是一记空洞的符号,历史正在被渐渐遗忘。季老在“余思与反思”一节中明确认为,文革后人们吸取的教训还不够,文革中的受迫害者并没有一舒愤懑,我相信季老这样说是付出了莫大的勇气的,可歌可敬。全书文字已经是非常节制,希望警钟长鸣。
评分##让我踌躇阅读的一本书。 字里行间透出的匪夷所思和腕骨之痛在季老“风趣自嘲”的笔锋下喷涌而出,甚至中间部分章节的重复描述都能体会出老人那种情不自禁的悲痛和彷徨。虽然读过《血色青春》系列并听过老一辈关于昆明当时的种种“禽兽现象”,但季老的这种幽默平...
评分##牛,畜生也。牛棚杂忆就是季羡林老先生沦为畜生的受难史和学习实践“折磨学”课堂,这些苦难的来源——群体性的恶。 文革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老一辈的人们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我不知道,至少年轻一代,我接触的人里面,要么是毫不关心、毫不知情,要么是有所耳闻,知道那...
评分 评分##苦痛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