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第二届理事。
* 《柳林风声》与《彼得•潘》译者杨静远女士1941—1945年间的日记选编
* 20世纪40年代抗战大后方中国知识阶层生存状态的儒林外史
* 如实记录了战时艰苦条件下青年学子的思想变化和文化生活
《让庐日记 :1941—1945》是杨静远女士1941—1945年间的日记选编,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中国战区的一角——四川乐山武汉大学这所偏安大后方的最高学府里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纷纭杂沓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情势。日记的主人公以一个女大学生热切敏感的心,不但对各色人物进行观察、描绘、分析和评说,而且也如实记录了战时艰苦条件下青年学子的思想变化和文化生活,对乐山当地风景和民俗的描绘更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水墨山水一般美的意境。
##与欧洲的战时日记相比更有趣味。
评分##以前一直就囿于提到战火中校园只想到西南联大,另一个视角切入乐山武大还是蛮有意思的。写爱情写得格外细腻动人。种草了很多书,蛮有收获的。
评分##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让庐日记》,虽然是和齐邦媛相同年纪也在敌后区读武大的同学,杨静远的这四年的武大生活和齐邦媛完全不同,她享受到了各种大学时期的社团活动,唱歌,演戏,听音乐,写作,这些都得益于自己的高级知识分子父母。同时作者在大学的最后时期开始了恋爱。透过这本书,我们还是能够很好的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天之骄子如何度过他们缺衣少穿,时刻遭受日军的轰炸危险,或是沦陷的可能。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评分 评分##更多是作为历史研究背景资料的价值。再有就是亘古不变的少女心肠,青年人横冲直撞的探索求真。挺有劲的。可惜我对那段历史不是很熟,否则会有更多会心一笑的彩蛋吧。 ps,里面提到了几次齐邦媛,似乎关系尚可。可结合巨流河阅读,毕竟她们有相当一部分篇幅的时间地点都是重合有交集的。
评分 评分##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让庐日记》,虽然是和齐邦媛相同年纪也在敌后区读武大的同学,杨静远的这四年的武大生活和齐邦媛完全不同,她享受到了各种大学时期的社团活动,唱歌,演戏,听音乐,写作,这些都得益于自己的高级知识分子父母。同时作者在大学的最后时期开始了恋爱。透过这本书,我们还是能够很好的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天之骄子如何度过他们缺衣少穿,时刻遭受日军的轰炸危险,或是沦陷的可能。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评分##一来身处大后方,二则记录的是知识分子家庭背景的小女儿情思,字间行里虽不乏忧国愁绪,和紧迫的时局还是有距离。至后半段临近二战结束,无论时局个人的记录,变得清晰有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