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清,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常务副主任,上海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著有《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新型传播媒介的浮现与读书人新的生活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殷海光》(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胡适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等,并在海内外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数十篇。
自由主义是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潮之一,“胡适派学人群”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翼。本书采用了新颖的研究框架,带有浓厚的“问题意识”,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托,尤重杂志资料的疏理,把“胡适派学人群”和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演变放在近现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考察,既论述了该群体的人物谱系、政治理念及权势网络,也论述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的关系及其在言路和现实世界中的处境,是现代思想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第三章
评分 评分 评分##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相关文本进行解读,而是综合考量了时代背景与特定主体(即通过办刊聚集起来的“胡适派学人群”)及其“论述空间”、“权势网络”,并将它们整合到一个叙述框架之下,从而展开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剖析与反思。本书视野开阔,征引翔实,立论亦清晰平和,揭示了“胡适派学人群”在“论述空间”与“权势网络”的拓展中陷入两难境地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多舛的历史命运之间的联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胡适派学人群”言说中变动不居的社会主义图景,同样成为了考察彼时自由主义思想特质的重要资源(在政治自由与经济平等中摇摆)。他们面临的命题多少是世界范围的,但中国还要面临的是专制传统的阻碍和所谓“普遍王权”崩解带来的失序状态。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辈子都在追求秩序下的变革,但讽刺的是这样的秩序其实从未出现。
评分##这是一部研究胡适派学人群体人际关系网络和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起落的精深之作,可视为此类议题的经典著作。除了视野开阔、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表达精当、前后贯通等优点之外,本书作者在处处彰显学人严谨素养的同时,也总有连珠妙语乍现。字里行间亦同时流露出作者对于与议题相关的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准确把握,进而将相关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处,但也并非没有论述中心和重心,实际上本书在极力回答中国近代史上的“两难”处境。总之,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大有裨益,吾辈后进不可不读之。 这是一部研究胡适派学人群体人际关系网络和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起落的精深之作,可视为此类议题的经典著作。除了视野开阔、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表达精当、前后贯通等优点之外,本书作者在处处彰显学人严谨素养的同时,也总有连珠妙语乍现。字里行间亦同时流露出作者对于与议...
评分 评分 评分##痛苦的自由主义者,尤其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于实践自己的目标认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刻,自身不保的大众可有心思去体悟这远渡重洋的学问?然而,我们也清晰看到当时一批批知识分子的决心和信心,哪怕只改一点的爱人以德。
评分##从学人群所引发的论述空间(学术、言论、文化构想)与“权势网络”(政治、实践、现实运作)的结合梳理,落脚在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的角色定位问题,更大层面呈现的也是士向知识分子转型的趋势。无疑,就胡适派学人群而言,其于学术层所致力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丰富的,但对于政治层的运作和干预,现实结局却是尴尬和难堪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