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07-1909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女作家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壮游,她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写下十九封长信向远在英国的友人介绍自己在这个东方大国的经历与见闻。
在上海登陆后的第一站,她去了山东芝罘,为接下来的中国之旅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北京 开始,她的旅行正式启程,经京汉铁路前往武汉,西进四川盆地,接着又独自一人前往河北和山西,随后南下南京,经杭州返回上海。这趟历时两年的旅程全程约合两万里,在罗安逸的笔下,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引领新潮的进步人士、清王朝崩溃之际的达官显贵纷纷跃然纸上。在辛亥革命的前夕,传统的时代正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瓦解……
【推荐语】
支撑历史缤纷多彩画面的除了英雄、领袖,还有那些芸芸众生,他们可能与大时代没有直接关联,但却是活生生的存在。这部《紫禁城外两万里》所描写的就是一个英国女子在晚清中国的细微观察,与革命、改良无关,然却很有意味。
——马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此书有三点不同寻常:“紫禁城外”,意味着不是历来重视的皇家起居,而是向来不被重视的“两万里外”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作者是女性,她的观察更有女性的细致、更富生活气息。作者不是身负使命的外交官、不是探险家的报告,只是在寻常旅行中与闺蜜的呢呢喃喃,窃窃私语,自然而然。一页页读来,犹如读一幅慢慢展开的生活画卷。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书信的体裁生动勾勒了晚清时期的社会面貌,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译者沈弘教授深耕文本,为历史语境补注深意,使这部百年游记成为理解晚清社会肌理的珍贵切片。
——郭国良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
英国女作家对晚清中国的观察记录。景物和建筑的描绘用词真实而绚烂,对百姓生活的深入观察,可能带有偏见,但视角独特,有些特别的描述,比如说到街道上都没有垃圾,她说中国人不会浪费任何东西,除了时间和羽毛,说到女性缠脚,她提到对中国人的普遍看法是对疼痛有着极强的忍耐力,也有对岸边纤夫的观察,对清明节游街活动或风水迷信的描绘,随着作者游历的城市和在中国的经历越来越多,文末对于这次行程的总结也变得更客观,她引用明恩溥写的《中国人的特性》中的这句话:“中国人需要的东西并不多,那就是品格和良知;不,它们合二为一,因为品格就是良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句话依旧适用。
评分##能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还是西方人罗安逸女士眼中的中国,特别有趣
评分##很有意思,100多年前的英国女作家的游记!当时能来中国旅游,还留下了那么多的老照片,真的很难得!
评分 评分 评分##听完标记
评分 评分 评分##100多年前的英国女人到中国旅游见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