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

荒野上的大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泉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 录
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 i
前言 大发现的时代 001
地质调查所·书生担斧入山
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偏见” 021
第二章 先行者 031
第三章 “难稽”的洪荒 047
第四章 生死之际 066
第五章 最后的眷顾 078
清华国学研究院·告别乌托邦
第一章 际会 083
第二章 新思潮 098
第三章 纸上与地下 109
第四章 云散 118
第五章 欲祭疑君在 13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重新发现中国
第一章 麦田里的故都 137
第二章 殊途同归 151
第三章 凿破鸿蒙 165
第四章 关山歧路 178
第五章 抉择 200
中国营造学社·被遗忘的“长征”
第一章 破译“天书” 225
第二章 河北:万里之行的序章 233
第三章 山西:木构的温床 242
第四章 何处是归程 262
第五章 李庄:沙漠中的金鱼 269
第六章 寻求新“意义” 282
结语 走出书斋以后 287
注释 301
参考书目 339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范大山流泪力推!

·

一段重建中国古史的文化苦旅,一部绵延百年的学人精神史诗

·

2022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阅读之城“2022请读书目”

2023年,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书

2024年,感动10万读者的奇迹,从库存仅500册到72小时狂销45000+册

20 25年,全文修订、全新设计,精装诚意再版!

·

——————————

·

【内容简介】

·

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

·

历经十年调查,作者以这四大机构的创设发展为主线,讲述考古学如何在中国诞生,重温陈寅恪、赵元任、丁文江、李济、梁思成、林徽因等一代大师如何于乱世中奔走,在荒野上开拓。

·

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国家不断裂变,时代疾速转捩。乱局夹缝里,学人却默默耕耘,不懈进取。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不仅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

——————————

·

【编辑推荐】

·

☄️“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

·

国土沦陷、军阀割据,伯希和盗掘敦煌、“中国文化西来说”……

“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龙山文化发现、殷墟发掘、佛光寺重见天日……

·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大发现的时代。

·

“这些学者是吃人的!”

——传言,出现在史语所迁至李庄后

抗战期间,学者们的行李少有财物,最多的是人体标本。

·

“拙稿不过七万言上下,当费纸不多也……近日纸贵。如太费钱,可作罢论。”

——陈寅恪,写在香港沦陷后

贫病交加、几近失明,陈寅恪终于向史语所的同事求援——为了誊抄《元白诗笺证稿》的稿纸。

·

“我们很愿牺牲我所一切所有,争回我们的人格,保全我们的国体。”

——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写在北平沦陷后

只要是尚未沦陷的省份,几乎都有中国地质学家勘探矿藏的足迹。

车祸、瘟疫、日军、土匪……许多学者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二三十岁。

·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

·

☄️“他们经历的困惑,未来的世代仍要面对并做出抉择”

·

——当理想一再被现实击溃:

“殷墟第五次发掘时,蔡元培写过一幅字,请人送到安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李济把它挂在墙上,勉励同仁。纵然‘风雨如晦’,他们仍要逆流而上。”

·

——当知识似乎不能改变命运:

“战局动荡,生活艰苦,唯一吸引陈寅恪的,是卖书人在钱谦益旧园捡到的一颗红豆。他由此开始重读钱谦益的文章。

“颠沛流离的岁月,这一颗红豆,冥冥之中为多年后的《柳如是别传》埋下了伏笔。

·

——当你我试图在这个旋涡般的时代立足:

“在李庄,简陋的家里竟还有一台留声机。从史语所借来几张莎剧唱片,就能让林徽因兴奋得像个孩子,她会模仿劳伦斯·奥利弗的语调,喃喃地讲着哈姆雷特的经典念白。

“生存还是死亡,根本不是问题。梁思成与林徽因心中,其实早有答案。”

·

时代终将落幕,星河终将消逝,但有些灯火会一如既往地燃烧。

无论土壤贫瘠或富饶,即便一代又一代人灰飞烟灭。

·

☄️内容全文修订、版式全面升级,答谢读者厚爱

·

作者本人全文修订,精益求精

·

152*228mm大开本+大字号,更适合沉浸式阅读

·

内页升级为胶版纸,不发黄不伤眼

·

知名设计师唐旭操刀装帧!精装+烫金砂砾设计+学人肖像照片,再现历史厚重感

用户评价

评分

##了解了很多民国大师的学术经历以及为中国学术在世界领域获得认可而进行的努力。在当时的时代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学术研究,学者有的选择与现实融合,在入世的情况下维持学术的一片领域,还有的为了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而选择归隐,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阅读本书中不同学者的经历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一种特质就是文化层面的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坚韧。费正清来到抗战时期的李庄不禁感叹,如果是美国人可能会选择另谋出路而不是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从北京的“北京人”到河南的“殷墟”,对历史的挖掘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术的发展也见证社会的变化,中国第一个完整恐龙化石展览,一些民众对恐龙烧香并祈求美好祝愿;刚来到李庄的考古学者携带的人类化石被当地人搬运时发现以为这些学者有“吃人”的癖好。虽处时代震荡,但学者却依然探寻真理。

评分

##了解了很多民国大师的学术经历以及为中国学术在世界领域获得认可而进行的努力。在当时的时代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学术研究,学者有的选择与现实融合,在入世的情况下维持学术的一片领域,还有的为了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而选择归隐,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阅读本书中不同学者的经历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一种特质就是文化层面的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坚韧。费正清来到抗战时期的李庄不禁感叹,如果是美国人可能会选择另谋出路而不是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从北京的“北京人”到河南的“殷墟”,对历史的挖掘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术的发展也见证社会的变化,中国第一个完整恐龙化石展览,一些民众对恐龙烧香并祈求美好祝愿;刚来到李庄的考古学者携带的人类化石被当地人搬运时发现以为这些学者有“吃人”的癖好。虽处时代震荡,但学者却依然探寻真理。

评分

##精装修订版,重读依旧被感动,可谓中国近代版的群星闪耀。

评分

##虽然未有机会亲历考古发掘现场,但是阅读《荒野上的大师》让我有了思接一代学人的机会。 丁文江、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李济、梁思成、林徽因......这些名字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在荒野中执着追寻的学术先驱。 他们或跋涉于黄土高原,或埋首于残简断编,用双脚丈量文明的疆域,用双手触摸历史的肌理。看着他们精诚投入研究的历程,心情也跟着跟着变动,亦喜亦悲唏嘘。

评分

##了解了很多民国大师的学术经历以及为中国学术在世界领域获得认可而进行的努力。在当时的时代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学术研究,学者有的选择与现实融合,在入世的情况下维持学术的一片领域,还有的为了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而选择归隐,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阅读本书中不同学者的经历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一种特质就是文化层面的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坚韧。费正清来到抗战时期的李庄不禁感叹,如果是美国人可能会选择另谋出路而不是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从北京的“北京人”到河南的“殷墟”,对历史的挖掘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术的发展也见证社会的变化,中国第一个完整恐龙化石展览,一些民众对恐龙烧香并祈求美好祝愿;刚来到李庄的考古学者携带的人类化石被当地人搬运时发现以为这些学者有“吃人”的癖好。虽处时代震荡,但学者却依然探寻真理。

评分

##精装修订版,重读依旧被感动,可谓中国近代版的群星闪耀。

评分

##精装版,字体排版得当,读起来眼睛很舒服。

评分

##田野调查

评分

##虽然未有机会亲历考古发掘现场,但是阅读《荒野上的大师》让我有了思接一代学人的机会。 丁文江、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李济、梁思成、林徽因......这些名字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在荒野中执着追寻的学术先驱。 他们或跋涉于黄土高原,或埋首于残简断编,用双脚丈量文明的疆域,用双手触摸历史的肌理。看着他们精诚投入研究的历程,心情也跟着跟着变动,亦喜亦悲唏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