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颠覆

隐秘的颠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文明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再版前言
引言
道德的化约
一 自律与利他:对儒家思想的道德主义解释
二 周人的忧患意识与敬德思想是道德突破吗?
三 孔子的仁教是道德之教吗?
四 孟子的性善论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吗?
自律的挪用
一 儒家伦理精神与自律道德
二 孟子论“仁义内在”
三 “仁义内在”与自律道德
四 儒家伦理:美德还是律法?
良知的僭越
一 实践理性充其极与儒学的历史性开展
二 心性与本体
三 智的直觉与物自身
四 圆善与圆教
历史的嫁接
一 中国问题关切之下的道德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
二 历史哲学的概念与意义
三 良知、历史与完善
四 儒学的第三期开展与良知坎陷说
参考文献
致谢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是对现代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学的全面分析,分别从其儒学诠释中的道德形上学、自律道德、良知本体和历史意识四个维度,审视牟宗三在与康德哲学的对话中建构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场,认为现代儒学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彻底扭曲和背离了儒学传统,即用道德取代伦理,用规则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内在的历史终结论取代了超越的历史可进论;批评牟宗三所建构的道德形上学和宏大历史观念是一种理论上的嫁接,和对现代性未经反思的信从。

本书2012年作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种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写前言,回溯了出版以来学术界的诸种讨论 ,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场,认为此书迄今“仍未被儒学界真正消化”。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在再版前沿里困惑于这样对牟宗三新儒家主义的批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读完此书大概是心里有了点底数。作者始终围绕着牟宗三所做的儒家康德化的理论尝试进行着一些看似刨根挖底、实则各说各话的批判,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式融合也显得有些局促,因此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作者深入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儒学立场、而力图与一种具有西方现代惯性的儒学改造划清界限,以此来澄明一种思想的主体性,但就本书的写作方式而言,这些尝试仍然被新儒学主义所牵制,而似乎又充满着深深的茫然。

评分

昨天晚上看完的,说句实在话,近代中国确实没有完成“正确接受”西方文化遗产的任务。首先伦理/道德在伦理学中是认可的,算是一种和希腊相呼应的积极取向:其次义礼/规则论述上有些淡薄,但挖掘了共通感的资源;天/人驳斥的很好,这是學理上的事情。最后最是淡薄,唐文明自己的历史超越论也要形而下到生活之中,这个时候欲何为呢?

评分

##作者在再版前沿里困惑于这样对牟宗三新儒家主义的批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读完此书大概是心里有了点底数。作者始终围绕着牟宗三所做的儒家康德化的理论尝试进行着一些看似刨根挖底、实则各说各话的批判,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式融合也显得有些局促,因此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作者深入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儒学立场、而力图与一种具有西方现代惯性的儒学改造划清界限,以此来澄明一种思想的主体性,但就本书的写作方式而言,这些尝试仍然被新儒学主义所牵制,而似乎又充满着深深的茫然。

评分

##作者在再版前沿里困惑于这样对牟宗三新儒家主义的批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读完此书大概是心里有了点底数。作者始终围绕着牟宗三所做的儒家康德化的理论尝试进行着一些看似刨根挖底、实则各说各话的批判,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式融合也显得有些局促,因此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作者深入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儒学立场、而力图与一种具有西方现代惯性的儒学改造划清界限,以此来澄明一种思想的主体性,但就本书的写作方式而言,这些尝试仍然被新儒学主义所牵制,而似乎又充满着深深的茫然。

评分

昨天晚上看完的,说句实在话,近代中国确实没有完成“正确接受”西方文化遗产的任务。首先伦理/道德在伦理学中是认可的,算是一种和希腊相呼应的积极取向:其次义礼/规则论述上有些淡薄,但挖掘了共通感的资源;天/人驳斥的很好,这是學理上的事情。最后最是淡薄,唐文明自己的历史超越论也要形而下到生活之中,这个时候欲何为呢?

评分

##作者在再版前沿里困惑于这样对牟宗三新儒家主义的批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读完此书大概是心里有了点底数。作者始终围绕着牟宗三所做的儒家康德化的理论尝试进行着一些看似刨根挖底、实则各说各话的批判,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式融合也显得有些局促,因此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作者深入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儒学立场、而力图与一种具有西方现代惯性的儒学改造划清界限,以此来澄明一种思想的主体性,但就本书的写作方式而言,这些尝试仍然被新儒学主义所牵制,而似乎又充满着深深的茫然。

评分

昨天晚上看完的,说句实在话,近代中国确实没有完成“正确接受”西方文化遗产的任务。首先伦理/道德在伦理学中是认可的,算是一种和希腊相呼应的积极取向:其次义礼/规则论述上有些淡薄,但挖掘了共通感的资源;天/人驳斥的很好,这是學理上的事情。最后最是淡薄,唐文明自己的历史超越论也要形而下到生活之中,这个时候欲何为呢?

评分

##作者在再版前沿里困惑于这样对牟宗三新儒家主义的批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读完此书大概是心里有了点底数。作者始终围绕着牟宗三所做的儒家康德化的理论尝试进行着一些看似刨根挖底、实则各说各话的批判,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式融合也显得有些局促,因此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作者深入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儒学立场、而力图与一种具有西方现代惯性的儒学改造划清界限,以此来澄明一种思想的主体性,但就本书的写作方式而言,这些尝试仍然被新儒学主义所牵制,而似乎又充满着深深的茫然。

评分

##作者在再版前沿里困惑于这样对牟宗三新儒家主义的批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读完此书大概是心里有了点底数。作者始终围绕着牟宗三所做的儒家康德化的理论尝试进行着一些看似刨根挖底、实则各说各话的批判,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式融合也显得有些局促,因此就本书的阅读体验而言,作者深入了一种更偏向传统的儒学立场、而力图与一种具有西方现代惯性的儒学改造划清界限,以此来澄明一种思想的主体性,但就本书的写作方式而言,这些尝试仍然被新儒学主义所牵制,而似乎又充满着深深的茫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