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之秋

天亡之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鹤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引子
天崩地裂——萨尔浒之战四百年祭 /003
一、善料敌者 /003
二、孤家寡人 /004
三、文治天下 /007
四、赳赳武夫 /011
五、泰西之银 /015
六、天亡之秋 /018

岂是天意——从王恭厂奇灾看明末的灾与异 /023
一、每逢灾异免三公 /024
二、岂知瑞应非祸端 /027
三、莫言变异非人召 /030
四、自古奇灾衰世多 /034
五、不由天意在人心 /042

决裂的帝国——晚明在辽东的白银战争 /049
一、银钞易位 /049
二、南粮北上 /051
晚明困局——社会性腐败下的官与民 /051
一、重典难治贪 /051
二、民与官共腐 /058
三、中心与边疆 /061

奔车朽索——大明末日中的君与臣 /065
一、葭莩之亲 /065
二、君臣天下 /070
三、攀蟾折桂 /074
四、世道悲歌 /090
五、党恶佑奸 /105
六、抱薪救火 /116
七、魑魅魍魉 /135
八、亡国明君 /227
九、天下罪臣 /291
辽土、辽人、辽兵——明末辽东汉人的历史抉择 /322
一、塞上健儿 /322
二、辽土辽人 /325
三、南戚北李 /327
四、生辽走胡 /330
五、北望故乡 /336
梦里不知身是客——明末党争在清初的终结 /341
一、亡国之臣 /341
二、积习难改 /346
三、如梦方醒 /352
四、噤若寒蝉 /356

倒戈之神——明清战争中的“大炮救国”运动始末 /363
一、国之长技 /363
二、停滞的神 /370
三、神自西来 /379
四、沉疴难救 /385
五、见骥一毛 /404
六、回光返照 /421
七、病入膏肓 /437
八、倒戈之神 /447
九、天地倒悬 /454
十、无穷杀运 /462
阴阳错忤鬼神淆——明末社会异动及灵异恐慌 /468
一、塔儿变色 /468
二、龙蛇异动 /470
三、鬼妖之威 /472
四、“天命”难逃 /474
五、无救危亡 /480

服妖、物妖、人妖——明末江南社会的畸变风潮 /489
一、人弃常,则妖兴 /490
二、俗风入世,僭礼越制 /493
三、国之将亡,倒转阴阳 /495
四、天灾未见,人祸难逃 /507
五、乱世孤岛,无根浮萍 /512
万户萧疏鬼唱歌——明末大瘟疫中的众生相 /516
一、大战、大灾、大疫 /517
二、官救、自救、天救 /521
三、无官、无兵、无人 /526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甲申国变纪事——大明覆亡前的灾异、政争、军事,以及社会恐慌

朝政已成死结、财政陷入僵局、灾变此起彼伏、百姓离心离德,大明渐入死地,正在倾覆前夜………

编辑推荐:

财政困局、政治失序、官场腐败、灾异频仍、社会风气畸变……晚明气象,终入死局。

 对军政大事,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左支右绌,大臣们却集体缄默,当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 明朝的货币政策如何加深了政治、社会诸多方面的矛盾?

 面对灾异,为何瞒报和谎报成了大明官场的常态?

· 王恭厂灾变、朝天宫火灾,本应受到惩罚的魏忠贤为何却以“扑灭雷火有功”反得赏赐?

 秦制帝国里,为何统治者会默许整个官僚阶层一定程度上的腐败?

· 百姓对贪官污吏的仇恨,是仇恨其贪腐,还是仇恨自己没有贪腐的机会?

 禀赋不高,却自视甚高的崇祯皇帝能否走出越努力越失败、越失败越努力的怪圈?

· 瘟疫对明王朝的统治合法性造成了怎样的打击?在瘟疫中,民众心理发生了怎样微妙的变化?

用户评价

评分

后人解读历史,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抛开正史不谈,与明史有关的仅一本《万历十五年》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就不知印刷和销售了多少,围绕这两种作品的解读之解读,又不知道出现了多少,这一方面说明了明朝这段历史的可塑性之高,另一方面说明了大众探寻明史的兴趣之强烈。忘了在哪本书中读到一个观点,大概说的是:中国近代的衰败应在明朝朱氏家族寻找源头。我个人颇以为然,一直认为朱元璋其人,是土匪治国,夹在两个异族中间的汉族王朝,并没有吸取异族之长处延续汉脉之绵延,而是充分玩转了“下面越乱上面越稳”的政治“厚黑”生态。与唐、宋比,明的势力范围最小,与元、清比,明的势力范围还是最小,所以,如果我活在那个时代,我会对明的灭亡拍手称快。有人说明朝的衰败始于万历,我认为,从朱元璋上台就开始了。

评分

##有着跳出历史局限性更深入的思考。难得的一本好书

评分

##有着跳出历史局限性更深入的思考。难得的一本好书

评分

评分

##有着跳出历史局限性更深入的思考。难得的一本好书

评分

##又一本叫人喘不过气来得明史。。

评分

评分

后人解读历史,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抛开正史不谈,与明史有关的仅一本《万历十五年》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就不知印刷和销售了多少,围绕这两种作品的解读之解读,又不知道出现了多少,这一方面说明了明朝这段历史的可塑性之高,另一方面说明了大众探寻明史的兴趣之强烈。忘了在哪本书中读到一个观点,大概说的是:中国近代的衰败应在明朝朱氏家族寻找源头。我个人颇以为然,一直认为朱元璋其人,是土匪治国,夹在两个异族中间的汉族王朝,并没有吸取异族之长处延续汉脉之绵延,而是充分玩转了“下面越乱上面越稳”的政治“厚黑”生态。与唐、宋比,明的势力范围最小,与元、清比,明的势力范围还是最小,所以,如果我活在那个时代,我会对明的灭亡拍手称快。有人说明朝的衰败始于万历,我认为,从朱元璋上台就开始了。

评分

##此诚天亡之秋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