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月时间,一百篇日记,二十五本书,
葛兆光教授“宅兹东京”,
读日本史论著,想中国史问题。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葛兆光先生在日本访学时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对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感悟,也思考了全球史视角对当前历史学研究的影响,等等。此外,书中也有葛兆光先生读史时产生的对历史与现实之间比较的思考,以及对若干重要学术问题的新见解和新启发。
——————————
【编辑推荐】
???? 历史学之外对世事和人情的洞察。本书是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兆光先生2020年在日本的读书随笔和日常生活中行旅、访友间的记录。不仅有对自己专业领域的反思,中日历史研究的比较,全球史视角对现在中国历史研究的影响等等,也有在疫情期间读史对现实和历史对照之后的思考和对于日本访学行旅中的困惑。思考历史学如何成为一门介入现实的学科
???? 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一位知识人面对时代变局的记录和思考。作者既有对日本东洋学传统、全球史和区域史研究在今天中国史研究的延伸和借鉴,也有对东方主义、民族主义等经典命题的反思和批判。
???? 借助他者视角,重新观察今天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范式和问题意识。书中记录了作者与许多日本当代历史学者的交往,以及自己对日本汉学著作的阅读和思考过程。比如网野善彦的日本中世史研究,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这些长期对中国学界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本书中对这些学者的引介和对比。
##装帧精美。葛老在对谈和读书中敏感于日本史学界各个领域的学者的“基本预设”:无论是古琉球(村井章介、纸屋敦之),日本的诞生(冈田英弘)还是何为日本(網野善彥),都能轻易的去除、批判类似“自古以来的日本”这样的观念。这是他们自身能接入当前东亚海域史、世界史或欧亚视野的前提。语境的差异导致了葛老总是在提出思想史上的“中国”和近代中国转型中的indentity/认同问题,但相对于近年那些确定了不同基本预设而狂飙突进的或“解构”或“建构”的言说却无奈地将自己置身于左右两难的守势境地。他的习惯性做法则是借助更大视野的反思,为从“中国”出发的言说取得一个平衡。虽然葛老这次的另一大收获是借助尾藤正英、末木文美士等学者思考中日间政治、社会的结构性差异,但也许在这种思考背后未曾言明的,就是当下两国的语境差异吧。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葛兆光先生近年在日本访学时所作的札记,多是旅游日记+阅读笔记,关注的问题以思想史、亚洲史、佛教史为主。很难想象,在疫情席卷日本期间,他居然还可以静下心来进行学术研究,甚至能够一天写出数千字。????比较有趣的是,书中经常涉及宋代历史,譬如2021.1.8他在东京闲读《宋史》,指出11-13世纪宋辽金互相为敌而非亲如一家,批评国内有些学者以今论古。他还谈及不少宋代佛教问题,大多也是大陆宋史学者的学术盲区。令人遗憾的是,贫喵留心的道教问题,全书付之阙如。????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与日本学者均批评丸山真男夸大儒教的影响,应该引起某圈学者得警惕:宋朝真的是“以儒立国”嘛?如果不是,那么所谓的“赵大誓约”“金匮之盟”等谜团,是否能够迎刃而解?期待葛老有关信仰问题的论著早日出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