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历史研究奠基之作,神话学与宗教学经典
☆人的苦难来自何处?是自然降下的灾厄,必然遭遇的死亡,还是一望无尽的历史?
人如何能超越苦难?回归神话时代,信仰某种宗教,还是为预设中的美好将来而自我超越?
☆本书可以命名为《宇宙与历史》(英文版书名),它直指古代社会人类对自身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想象。古人相信自己永恒地与整个大宇宙和宇宙节律不可分割。
☆本书又可命名为《历史哲学导论》,传统社会的古人与西方现代社会的人类,有着怎样不同的时间观和历史观?
☆国家以政治性的纪念日来强调过去的耻辱和荣耀;社会团体反复强调其宗旨与信念;恋人之间不断通过仪式性的行为宣告爱情。作为这些仪式原型的神话,周期性地再现发生在太初的重大事件,这是人类世世代代不断更新自我的源泉。
以哲学解读神话与宗教,为现代人的困境提供某种精神方案
内容简介:本书以传统社会的古人和被打上犹太﹣基督教烙印的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不同认识入手,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代文化习俗与学术研究著作,展现原始宗教文化的宗教表达和活动,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哲学观念。伊利亚德认为,永恒回归的神话及永恒回归的模式,是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的主体和模式,是初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循环变异现象的神话史概括和总结。理解“永恒回归”模式,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人类存在位置的想象,也有助于为现代人摆脱身处历史时间的困境提供某种精神方案。
##本想看伊利亚德怎么延续尼采的反形而上学谱系,结果他俩基本是站到对立面上去了,伊对范型思维大加赞赏,让我一个深受毒害的人情何以堪。文笔是很好的,但他毕竟是个史家,很多关于古今交锋的精彩讨论戛然而止
评分 评分##读这本书有不少收获。作者认为历史的“新”和“不可逆”在人类历史上是晚近的事情,对古代文化来说,世俗时间是对神话事件的不断重复,他们的时间在这重复中确立为循环性的,世俗生活中的事件围绕神话中的原型取得神圣的意义,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均受到这一古老的本体论机制的影响。在本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似乎变成了克尔凯郭尔,“历史人”或现代人更迫切地需要上帝的存在,因为历史已不能重复,为了对抗历史的恐怖(历史的必然性),他无法再依靠古代永恒回归的神话为自己创造意义,而只能转向犹太—基督教所确立的一个新的范畴——“信仰”,其内涵在于“对上帝而言,凡事皆有可能”,从此,人可以从绝望和恐惧中找到一条出路,因为他告诉自己他已获得了某种超历史的自主性……
评分 评分##原始民族中以月亮神化为显著代表的,对于时间周期性的循环:重复宇宙诞生、成长、衰竭、消逝,更新(又一次的诞生)。而在永恒回归的历史压力中,天启的概念在所有文化里被巩固,无论是以弥赛亚主义或奥古斯都的建构神话的形式出现。人在宇宙循环到处境中赋予了他某知历史命运,而苦难之于生者:信在不信中信。
评分##2022-33 如果米尔恰·伊利亚德没有在最后几页试图“传教”的话我会愿意给这本书五星????最后几页成功把我看之前章节(尤其是第三章)有感而生的眼泪给憋回去了。
评分 评分##原始民族中以月亮神化为显著代表的,对于时间周期性的循环:重复宇宙诞生、成长、衰竭、消逝,更新(又一次的诞生)。而在永恒回归的历史压力中,天启的概念在所有文化里被巩固,无论是以弥赛亚主义或奥古斯都的建构神话的形式出现。人在宇宙循环到处境中赋予了他某知历史命运,而苦难之于生者:信在不信中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