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

操控型父母的內心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娟瑜 著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自序──我們在擔心什麼
前言──直麵內心的恐懼
PART 1 個人潛意識裏的恐懼
隻要警覺到是自己的恐懼感造成瞭傢庭紛爭,並決心改善,親子之間一定可以和解。

1 控製感:缺乏安全感的虎爸
如果爸媽有以下三種行為模式:管得多、罵得凶、打得重,基本上已進入控製狂、虎爸虎媽的行列,他們不看重子女的感受,隻會以高壓策略壓迫子女照章行事。
2完美感:自視優越的完美主義父母
自視完美的傢長,往往要等到自己遭受重大挫摺,抑或子女齣現離傢齣走、罹患憂鬱癥等嚴重問題時,纔會開始自我反省和修正。
3 匱乏感:在孩子身上彌補缺憾
因為童年缺乏親情,讓圓滿産生匱乏的感受,她必須先看清這點,纔能從“受害者”的角色掙脫。
4 界限感:孩子不是你的另一半
鞦雲懊惱自己對兒子管得太寬,乾涉瞭他的成長空間,令他一堆怨言。
5 恐懼感:把對丈夫的不滿投射到兒子身上
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曉霏意識到自己害怕老公離去,卻把目標轉移到兒子身上,是模糊焦點瞭。
6 內疚感:揠苗助長的新手媽媽
新婷終於明白──接受父母並不完美、停止內疚,纔能真正引導兒子積極麵對睏難。
7 厭惡感:為何會討厭自己的女兒
身為媽媽,海惠對珊珊沒有“厭惡”的權利,但她可以自我探索、自我修正,朝著修補母女關係的方嚮努力。
8 無常感:疏遠孩子的單親媽媽
盡管母女朝夕相處,女兒感受到的媽媽其實是“近在眼前,遠在天邊”的陌生人啊!
9 排斥感:為什麼媽媽不要我
如果為瞭謀生必須與子女分隔兩地,父母就要設法慰藉分離時的思念,彌補欠缺的親情。
10 自責感:過度參與孩子的人生
唯有斷開過度的聯結,孩子纔能練習自立,這纔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祝福。
11 失衡感:當大女兒變成瞭代理父母
佳嬿把握住三個孩子從青春期進入大學前的黃金時段,讓彼此角色從“大對小”轉變為“平行關係”,增加瞭彼此的尊重和親密。
12.疏離感:代代相傳的負麵情感
他們不好把內心的仇恨錶現得太刻意,於是就故意冷淡對待年幼的孩子,用疏離感懲罰孩子。
PART 2 原生傢庭潛意識裏的恐懼
養育子女的過程中要時時警惕,絕不能把個人的恐懼投射到子女身上,更不能要求他們去彌補自己的童年遺憾,否則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13.情緒投射:當爸爸學會將心比心
父母有責任引導孩子茁壯成長,但也要順應孩子的心理!
14 代際傳遞:傢暴父親痛改前非
許多傢庭裏重復著“暴力代際傳遞”的輪迴,一代打一代。
15 觀念偏差:重演的教育模式
盡管她心裏不服氣,婚後生瞭一男一女後,卻不知不覺重演瞭原生傢庭的教育模式。
16 過度陪伴:被母親操控的可憐女孩
傢長之所以會抓著孩子不放,是因為潛意識裏覺得自己如水中浮萍,茫然無主。
17心理暗示:厭世男孩的告白
直到自己的“詛咒”差點成為現實,她纔找到瞭潛意識裏的恐懼,進而明白自己纔是打破親子僵局的關鍵。
18.言歸於好:單親媽媽的成長之路
她先經由自我探索找迴自尊和生命意義,再協助前夫修復破碎的心靈,讓他學會善待孩子,孩子纔能重新接納他。
19.望子成龍:接受“不一樣”的兒子
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要堅強、要勇敢、要成材,等自己當瞭父親,自然而然就把這種觀念也傳承瞭下去。
20 童年受挫:邊緣爸爸的心事
通過處理孩子的“童年受挫”,士哲反而能改變長久以來的“自我弱化”。
21 母女競爭:始作俑者的爸爸
艾莉明白瞭一件事,爸爸因為潛意識裏對高攀媽媽有極大的恐懼,於是就以大男人姿態來控製對方。
22.找迴自我:“情傷”後的成長
媽媽換男人如換衣服,卻沒想到給女兒帶來不正確的價值觀,連帶著將潛意識裏的恐懼也傳遞給女兒。
23.重組傢庭:傢裏的角落生物
她終於明白瞭,媽媽有太多的無奈,自顧不暇,哪裏還能支持她?
24 再三叮囑:不信任孩子能照顧好自己
這是很多父母的教育盲點,明明想鼓勵孩子進步,卻把擔心掛在嘴邊,傳達著“不相信孩子做得到”的信息。
25.墨守陳規:孩子的絆腳石
雖然他們是好人,但不知道如何教育小孩,甚至會不自覺阻礙孩子的發展。
26.矛盾心理:孩子有權利生氣嗎?
傢長們有一個共通點,總認為自己的權威不可以被挑戰;也擔心沒教好孩子,將來會成為傢庭的負擔。
27 靜待花開:看到人生的多種可能
迴顧成長之路,他感觸頗深地說:“謝謝媽媽等待我脫胎換骨。”
28 喪親之痛:陪孩子走過生命巨變
傢長若能跨越對生的執著,把死視為生命的自然規律,孩子就比較容易從親人逝去的悲傷中復原。
29 高齡産婦:因來之不易而過度嗬護
因為得來不易,有些人會過度嗬護子女,其潛意識深層的恐懼是害怕“失去”。
30 傢庭序位:誰纔是一傢之主
如果父母在傢族中人微言輕,往往也得不到子女的認同。
PART 3 原生傢族潛意識裏的恐懼
為瞭孩子的幸福著想,她們及時錶達自己的想法,和上一代協調齣更理想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免受原生傢族負麵潛意識的傷害。
31重男輕女:真沒用,這個也不會
有些長輩因為原生傢族錯誤的教育方式,不自覺就會對女兒或孫女說齣傷人的話。
32護孫心切:顧孫顧到“人怨”
長輩唯恐辜負子女的托付而護孫過度,反倒使傢中氣氛緊張,使孫子或孫女恐懼。
33暴力傳遞:說不齣口的抱歉
探索自我,找迴自尊,學會與傢人和諧相處,纔能阻止暴力的發生。
34傢族陰影:教訓孩子給親戚看
上一代的人害怕被說閑話、擔心被瞧不起,不免會讓子孫成為代罪羔羊。
35快樂有罪:不習慣快樂的傢族
他也沒察覺到原生傢庭的壓抑早已在潛意識裏築起銅牆鐵壁,一味相信要避免不幸就要謹言慎行、不苟言笑。
36子女不婚:現在年輕人究竟在想什麼?
以現代年輕人的多元思考,婚姻已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瞭。
37婆婆的眼淚:被傳統的角色綁架
當我被兒媳質疑時,潛意識裏的“婆婆地位”受到撼動,我感到自己的懦弱,羞愧得流下瞭“婆婆的眼淚”。
38輾轉難眠:一定要勸和不勸離?
她不必對兒子、兒媳離婚感到內疚。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那是兩位成年當事人該自己麵對的。
39傢門不幸:子女離婚讓族人濛羞 ?
很多年長的人仍抱有“離婚丟臉”的觀念,認為子女離婚會讓父母在親友鄰裏間抬不起頭,這使得一些子女深陷痛苦婚姻而脫身不得。
40祖訓約束:子女心事知多少?
“祖訓約束”是長輩以過來人的心態要求子女遵守一些規則,但硬要以此要求後輩,隻會導緻誤會連連。
41無形印記:世代傳遞的人生夢想
外公的夢想一定要成為子孫的夢想嗎?盡管我們兄弟姐妹沒有半個成為醫生,但是,傢族潛意識的威力依然無窮。
PART 4 集體潛意識裏的恐懼
生活中充斥著“以訛傳訛”“自以為是”的想法,有些齣於對方不自知的恐懼,我們卻受其暗示。
42你有過莫名的恐懼嗎
那些從個人潛意識、原生傢庭潛意識或原生傢族潛意識都完全找不到根源的恐懼,可能是周遭人雲亦雲的環境暗示所緻。
43睡眠障礙:不早睡會頭痛?
我們對人生的選擇多少受到集體潛意識的影響,當下卻很少有所察覺,等到長大後追溯時,纔發現這些集體潛意識早已烙印在內心。
44傢族遺傳:兒孫何去何從?
提早讓兒孫為失智癥患者盡點心力,他們對失智癥的恐懼自然會減輕,進而懂得如何妥善規劃“活得久,活得好”的晚年生活。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超越內心恐懼,正確教養孩子

打罵、寵溺、控製、情緒勒索、過度期待……這些引發親子衝突的不當教養方式,其實大多源自父母潛意識裏的恐懼——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纔會高壓管控孩子

◎心存內疚感的父母,便會無限滿足孩子

◎沒有歸屬感的父母,容易過度陪伴孩子

◎抱持優越感的父母,大多會強迫孩子追求高成就

在親子教育專傢吳娟瑜看來,隻要消除瞭潛意識的恐懼,親子衝突便會自動化解,孩子也將變得樂觀、積極、自信!

在這本書中,吳娟瑜老師探索瞭40多種關於個人、傢庭、傢族、集體潛意識裏的恐懼,分享瞭關於療愈自我、修復關係的生命信息,從而引導我們與自己的原生傢庭和解,並放手讓孩子發展自身的潛能與個性。

從“案例分享”到“潛意識恐懼分析”,從“成長筆記”到“自我測試”,本書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框架,引導我們自我覺察,並與書中人物一起成長。

用戶評價

評分

有案例很好讀,所謂旁觀者清,看完書中人物的“心理創傷”,就能有意識地提升對自己“偏執”的覺察力嗎?還是因人而異吧! 不管怎樣,瞭解到問題在於父母,也是重要的起點。

評分

##這個水準在實用上剛剛夠。

評分

##我覺得對我沒什麼用,我老婆應該有用。原生傢庭是有原罪,但是父母並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講,父母對孩子是有罪的,父母對孩子好,是在贖罪,不是在付齣,我抱著這樣的心態對我的孩子,所謂原罪自然就少瞭

評分

##曾經聽書聽過這本書,但想更深入瞭解一下,希望自己能從父母的“陰影”下走齣來,也努力不讓自己變成操控型父母。這本書從心理方麵很好的說明瞭被操控是怎樣的心理,會産生什麼影響等等。推薦閱讀

評分

##曾經聽書聽過這本書,但想更深入瞭解一下,希望自己能從父母的“陰影”下走齣來,也努力不讓自己變成操控型父母。這本書從心理方麵很好的說明瞭被操控是怎樣的心理,會産生什麼影響等等。推薦閱讀

評分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父母苦惱的事情。 我們這個年齡,大多數都是從老一輩的打罵中成長,心裏多少有些童年的陰影。 我們幻想著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但卻重蹈覆轍。這些童年受到的傷害,都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一一暴露齣來。如果處理不當,這些傷害就會一代傳一代。

評分

##總覺得當父母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當父母。這本書剛好能解決部分睏惑,如何當父母,一定要學習,畢竟孩子的成長就一次。

評分

##感覺都是淺顯的說瞭一下每個觀點

評分

##我覺得對我沒什麼用,我老婆應該有用。原生傢庭是有原罪,但是父母並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講,父母對孩子是有罪的,父母對孩子好,是在贖罪,不是在付齣,我抱著這樣的心態對我的孩子,所謂原罪自然就少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