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最后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其建筑师是毛泽东,而非蒋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也恰好成为蒋介石留给毛泽东的政治遗产。
##民族国家的“被迫”构建
评分 评分 评分##我再編輯一次評論,不要再刪除評論了!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高度反共,所以聯共(變相等於聯蘇)和抗日成為捆綁在一起的事情,即使沒有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統一戰線在日本人的戰爭態勢下也依舊能夠實現. 西安事變只是插曲!
评分##三十年前的旧作,历述日本从“满洲事变”至“华北自治”的步步威胁,及国民政府平衡“攘外”(利用民族主义统合政治)与“安内”(瓦解党内外敌对势力)的进退失据。虽然“日本问题促成了更加伟大的民族团结”,但蒋对蓬勃生长的“民意”,始终抱以怀疑与漠视,他对民族国家建构的考量,自然被视为奴颜屈膝的表征。新版的译后记中,马老师以“聊掩井蛙之陋”自谦,对熟悉领域之外的尝试,令人十分感佩。而我在阅读时,面对天羽主义、广田三原则等一知半解的概念,确有真切的井蛙之叹!要补的功课太多太多。
评分##没想到竟然在一个美国人这里补上了从九一八到卢沟桥这段时间的历史课…
评分##梳理了从1931年至1937年中日关系是如何从局部冲突走向全面战争的,特别是从国民政府内部的高层政治来分析当时蒋的立场,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界和媒体对民众情绪的影响。众所周知“攘外必先安内”是蒋在30年代一贯的主张,这里面不仅包括剿匪这一个目标,还需要“安”的是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其他地方势力。但是日本并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收拾这个烂摊子,“最后关头”不可避免地到来,散装的中国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评分##民族国家的“被迫”构建
评分##置身事外的视角还是隔了一层 蒋确实不是天选之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