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只存在于自由之中。”
一部探讨“爱与诱惑”的哲学——如何以诱惑保持爱之不竭?
“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经典著作,实验性十足的虚构小说,采日记及书信体,基于克氏亲身经历而作,亦是对他自身经历的辩白。近两个世纪之后,它仍是针对“爱”的剖析之作,一部对“爱”这一母题探讨得极为深刻的经典。
【内容简介】
本子摊开着,纸张上文字亲昵,我难抑内心悸动,翻开了他的日记……
他是高明的诱惑者,诱惑手段异于常人。他绝顶聪明、不落俗套,在实施过程中十分克制。他知道如何引诱,却又不沦为狭隘地占有;达到关系的顶点,却在那一刻毫无预兆地抽身离去。他从未说过爱,也不对两人关系做出任何宣示,这关系始终徒有象征,欠缺实质。他追求理想、纯粹、高尚的爱,美的永恒。他说:“我追求的,是两人真正为对方存在的永恒瞬间。”
##思考爱,思考美,思考女性,思考情爱,思考那些辗转曲折的扭曲以及纯净的正直!
评分##“还有一类虐待狂,主要表现为玩弄对方的感情。他们由此感受到的快感,如同乐师玩弄乐器。索伦·克尔凯郭尔在《引诱者日记》这本小说中,就描述了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内心的冲突》
评分##她觉得我深情浪漫,年轻女生最喜欢这种氛围,自觉处在优势,就会微笑,耐性很重要,最后笑的才是赢家。掀起情欲会让丰富的层次过快耗竭,猛烈的节奏互相承受不起。平淡乏味的求婚>甜言蜜语想娶她。提高警觉,不纨绔也不忠贞形象。
评分##一个唐璜式的人物,阅读可以带来共情,但共情能力早已不是我的需求。霍尼称为施虐者,怎样投入“吸引和拒绝、诱人和失望、抬高和贬低”的游戏中。“他的敏感性仅限于这个游戏的需要,他不关心这意味着什么。看似有意识的把控和算计,在实际情况中更多是无意识的。” 克对这样人物的着迷让我不解,在克的书写里,他是在遵从“和审美的约定”,诱惑对象的特质并不重要。什么意思,“一种独立于对象的爱的,被爱的纯粹形式所驱动的爱的轮廓。” 齐泽克用了康德的话来解释就清楚了一些,但同时也觉得这种立场是古怪的。很高兴齐没有像霍尼那样给克留下任何台阶,“克欺骗了我们:试图向我们兜售本真的,困难的爱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对本真之爱的努力的逃避。对死去邻人的爱轻而易举:它沉浸在自身的完善之中,对它的对象漠不关心……”
评分##书信和日记体可真是适合反讽劝慰
评分##云山雾罩颠三倒四编了一堆,本质上是想要得到人还是得到心的问题(当然是得到心). 诱惑者本身也受到诱惑,然而是在反向的意义下:被激起皮格马利翁式的执念,非要将木石雕刻成他理想的模样.
评分##这本克尔凯郭尔在译文和设计上都比较加分,注释不多,没有那种阅读被频频打断的烦恼。感觉女孩子尤其需要读一读,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婚恋,或许能够以示警醒。
评分克尔凯郭尔真的是PUA鼻祖,《诱惑者日记》淋漓尽致地写尽一个诱惑者的心路历程,从男子对女子由引诱到抛弃的全过程,不一样的地方是现代的PUA只是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而这本书里面思考的一些内容可能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不过,把存在主义置于两性关系的二元论里,就很让人感到不适了。
评分##一个唐璜式的人物,阅读可以带来共情,但共情能力早已不是我的需求。霍尼称为施虐者,怎样投入“吸引和拒绝、诱人和失望、抬高和贬低”的游戏中。“他的敏感性仅限于这个游戏的需要,他不关心这意味着什么。看似有意识的把控和算计,在实际情况中更多是无意识的。” 克对这样人物的着迷让我不解,在克的书写里,他是在遵从“和审美的约定”,诱惑对象的特质并不重要。什么意思,“一种独立于对象的爱的,被爱的纯粹形式所驱动的爱的轮廓。” 齐泽克用了康德的话来解释就清楚了一些,但同时也觉得这种立场是古怪的。很高兴齐没有像霍尼那样给克留下任何台阶,“克欺骗了我们:试图向我们兜售本真的,困难的爱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对本真之爱的努力的逃避。对死去邻人的爱轻而易举:它沉浸在自身的完善之中,对它的对象漠不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