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螺鏇》一書是作者張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經曆,全貌地記錄瞭中國自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到1949年間的通貨膨脹發展過程。
因曆史和社會政治原因,戰前的中國國力羸弱,維持抗戰並非易事。作者以當事者的身份,從中國的財政、金融、交通運輸、工農業發展、外國援助及中日貨幣戰等諸多方麵,詳細記錄瞭抗日戰爭及國共對抗時期戰場之外的中國曆史。這本書是一部抗戰和社會動蕩時期的貨幣史、財政史和普羅大眾的社會生活史。
書中關於政府治理、幣製改革變遷、中國新式(現代)銀行業的發展、財政弊端、城鄉/東西部“二元”結構、中國對外貿易的作用等問題的講述,被西方官學界視為瞭解發展中經濟體發展狀況的藉鑒,對於今天的中國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由於成書較為久遠,現在學界一般更多將本書作為參考資料使用,實際上本書的學術價值也是非常高的。作為那個時代的親曆者以及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銀行傢,張公權並沒有被大後方人口大量湧入、商人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等錶麵現象迷惑,而是一針見血地指齣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財政收入的不足。遷到大後方以後國民政府基本喪失瞭戰前主要的稅收來源(關、鹽、統三稅)和富庶的江浙滬及東南沿海地區,內地既沒有沿海的工商業基礎也沒有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國民政府融資。因此收入不足這一問題始終睏擾著國民政府,也使得任何對物價的控製措施都變得軟弱無力,最終隻能通過濫發紙幣的形式來填補財政赤字。惡性通貨膨脹緻使軍公教群體提薪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直接導緻執政效率下降和吏治腐敗,更使得國民政府的社會秩序和民眾的政治信心被徹底推翻瞭
評分 評分##翻開目錄就發現作者實際上用的是在1950年代頗為主流的新古典綜閤的總供給—總需求分析在寫這本書。從貨幣史的角度,這本書不僅僅是1930-40年代中國通貨膨脹的一次剖析,還是長時段中中國的貨幣製度鼎定的一次分析。如果前結彭信威和黑田伸明,後結吳承明他們不算針對但可見端倪的研究,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事實。並對1950-1958年的貨幣,金融,經濟巨大變革有個深入的理解。
評分##如此嚴肅的題材,竟被寫成瞭垃圾。
評分##這本書再次論證瞭通脹分析不是簡單的分項預測,更不是基於菲利普斯麯綫的宏觀推測,很多時候通脹有著本身堅實的微觀基礎,而這種情況下的通脹也是宏觀經濟學齣身的研究者無法解釋的。宏觀失靈已經不是曆史,在未來的全球和中國經濟將會越來越頻繁。
評分##終於明白中學曆史書上那段說國統區民眾馱著一麻袋錢買東西是怎麼來的瞭。經濟這東西,無理行政乾預到最後就是一地雞毛。
評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