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写《枪炮与货币》时,用的是这书的一个旧版:《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张公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新版亟欲一读。
评分##对国民党执政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做了准确的解读,喜欢这样客观描述、信息量满满的干货
评分##副标题: 崩溃的十年1939-1949 原作名: China 1939-1950 这名字改的,1950改为1949,笑了老半天。这也太假了吧。
评分##翻开目录就发现作者实际上用的是在1950年代颇为主流的新古典综合的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在写这本书。从货币史的角度,这本书不仅仅是1930-4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一次剖析,还是长时段中中国的货币制度鼎定的一次分析。如果前结彭信威和黑田伸明,后结吴承明他们不算针对但可见端倪的研究,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事实。并对1950-1958年的货币,金融,经济巨大变革有个深入的理解。
评分##战时手册
评分##1939年后的十年,是国民政府经历的最为艰难的十年,接连遭遇到抗日与内战两场漫长战争,十年之中所控国土也丧失大半。凭着不足半壁残破河山,竟也熬过了外敌入侵,殊为不易。在此情形之下,通货膨胀也实属必然,经济最终走向衰败,也是可以想象之事。张嘉璈作为亲历者与具体操作者,将此段历史记录下来,并且有着自己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那场历史剧变的另一个角度。
评分##副标题: 崩溃的十年1939-1949 原作名: China 1939-1950 这名字改的,1950改为1949,笑了老半天。这也太假了吧。
评分##经典之作。外行的我看来框架清晰,数据很多,但是找不到我要的细节,也没有足够的亲历者视角。
评分##这书倒是我看剧《一把青》查资料时被推荐的。剧中有个场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已是抗战胜利后,通货膨胀得严重,师娘想祭奠逝去的空军,但现钱还不如纸钱值钱 本书可以看作一篇逻辑清晰、数据殷实、见解独到的论文。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张嘉璈28岁那年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任副经理,拒绝执行袁世凯的命令,在挤兑压力之下给予储户兑现,是个有魄力的银行家。P.s.作者也是张幼仪的哥哥 因为一直有看西南联大的故事,所以特意留意到了有关教师和昆明的两个数据。一、因为通货膨胀,战时公职人员、教师的生活状态比经历20世纪30年代初大萧条的人还要痛苦得多,这些领固定薪水的人受到的冲击比其他人大。二、战时昆明的物价指数一直领先于所有其他城市,1942年当地批发物价指数是重庆的3倍,1945年仍为2倍。可想而知,他们那时有多艰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