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从前是浅薄的涉猎者。在人格市场上自我标榜比价,在亲密关系中冷漠退缩或投射,缺乏活力和清醒的对自我内核的坚定信念,不能客观理智而谦卑的认知事物以及世界与自身的关系,不拒绝懒惰涣散的生活无意义的闲谈和朋友,没有充分地在各个领域运用创造性的倾向。每读一处都是一次警醒。忍俊不禁的片段,调侃上帝变成了「遥远的宇宙公司总经理」,「双倍的个人主义被误认为是爱情和亲密」。更多时候是对东西方哲学宗教思想、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条分缕析的批判分析,没有太多长链条的逻辑推理却也有些头疼了。能成为罕见的有爱的能力的人吗,或者能将作为社会现象的爱的可能性作为理性信仰吗?只能慢慢学着运用「爱的艺术」去实践了。
评分 评分##比较粗略地读完了 有启发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认同爱不仅是一种情感 也是有意识的活动 爱意味着关心 了解 尊重和责任 异性之间的爱并不以性吸引为基础 而是以深度联结为基础 有时间会再读的
评分 评分 评分##能把一本通俗经典译得平庸又不失晦涩,差评! 推荐亦非译本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book/1799887 感受下两者差别—— 前者“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现代用语中,‘活动’一词常指用消耗能量的办法改变现存条件的行动。” 后者“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没有通过爱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耻感的根源,也是恐惧感和罪恶感的根源……在今天,‘活动’这个词的含义一般是指人们通过付出努力改变现有状态的行动。”
评分 评分不写译者还以为是google翻译的,『对一个很广泛的领域里的人来说』是啥意思,翻了下原文就是『大多数人』的意思…弗洛姆虽然说不上是一流也不至于待遇这么惨吧…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