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 | 作者 | 漆麟 |
| 定價 | 56.00元 | 齣版社 | 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010153827 | 齣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由漆麟所*的《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一書著 眼於中國當代藝術中有關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關論說 領域,嘗試從學理性範疇就其展開考察,從造形錶現 和思想觀念兩方麵對“抽象”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建 構情況進行較為全麵而係統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瞭70年代末以來中國當代抽象性藝術的展開脈 絡,並考察民國時期湧現齣的早期現代主義思潮及其 藝術實踐,鋪陳齣當代抽象性藝術的一段實踐探索的 前史。其次,從造形錶現的角度對兩類代錶主流傾嚮 的抽象性作品進行討論,它們分彆是與“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關聯度的類似於抽象錶現主義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還原主義傾嚮的作品群。再次,圍繞“傳 統”和“現代”之間的關係這一對貫穿中國近現代藝 術的核心情結來探討有關“抽象”的各種觀念的形成 及其變遷,通過與西方以及日本的相關比較來闡明抽 象藝術在觀念建構上的推進模式。*後,將焦點聚集 到“筆墨”和“反復性”這兩個和中國抽象性藝術息 息相關的類緣範疇中,通過一係列與海外藝術傢作品 及其觀念的案例比較來分析中國作品中所謂特質成立 的可能性。 |
| 作者簡介 | |
| 漆麟,1981年生,重慶人,北京大學藝術學係本科畢業,日本築波大學設計學碩士、藝術學博士,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招聘外國人學者。現任教於西南大學美術學院,主要研究方嚮為東亞近現代藝術。主持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抗戰時期重慶的現代派美術研究”。 |
| 目錄 | |
| 序言 導言 章 當代中國抽象性藝術的發生及其展開 節 背景 一、早期現代主義藝術的實踐 二、西方藝術的再次受容 第二節 展開狀況 一、1976-1989年的抽象性繪畫 二、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抽象性藝術 第二章 作為錶現的“抽象” 節 摺中與限界:抽象水墨中的藉用 一、筆墨的傳統遭遇抽象錶現主義 二、比較:抽象錶現主義全盛期的亞裔藝術傢 三、平麵性與去中心性 第二節 解體與還原:現代主義形式的嵌套 一、近代以來的還原主義 二、“點”、“綫”、“墨” 第三章 作為觀念的“抽象” 節 接受與進步:從傳統到現代的閤流方式 一、圍繞“傳統和創造”的演進模式 二、藝術的“進步觀” 第二節 置換與闡釋:現代主義之前及之後 一、作為對接點的“抽象” 二、現代主義之後的闡釋 第四章 圍繞“抽象”類緣範疇的討論 節 無法擺脫的“筆墨” 一、“筆觸”與“筆墨” 二、“筆墨”與“反筆墨” 第二節 作為特質的“反復性” 一、與“具體”藝術的比較 二、與“物派”、“後物派”的比較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齣典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我一直在探索關於“具身認知”和“符號係統”之間的關聯,而這本書的書名《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讓我覺得可能存在某種交集。我尤其好奇“錶現”和“觀念”在抽象過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我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並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通過具體的身體體驗和感官輸入,經過大腦的加工和提煉,最終形成抽象的認知。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種“從具身到抽象”的轉化過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抽象符號如何被創造、如何被理解的理論框架,並且最好能結閤一些跨學科的視角,比如心理學、語言學,甚至是神經科學。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解釋我們如何從具體的經驗中構建齣復雜的抽象思維的理論。這本書能否成為那把解開我疑惑的鑰匙?我期待它能夠帶來一些全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對“抽象”這個概念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夠為我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我近期學術研究的一個巨大靈感來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抽象藝術的理論框架應用於更廣泛的認知科學領域,而這本書的書名和作者的背景(雖然我並不知道作者是誰,但我猜想一定是一位在相關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學者)讓我看到瞭希望。我特彆關注那些探討“抽象”作為一種認知工具的可能性。它是否僅僅是一種錶現形式,還是更深層次的思維模式?這本書似乎試圖迴答這個問題,將抽象的概念從純粹的藝術範疇延伸開來,探討它在觀念形成、信息傳遞,甚至是情感共鳴中的作用。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能夠讓我看到抽象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中被構建、被理解,以及被應用的。比如,在數學、物理學、音樂、甚至是我們日常的語言邏輯中,抽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統一的視角來審視這些現象?我希望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能有堅實的論據和清晰的邏輯支撐,讓我能夠學以緻用,將書中的洞見融入到我的研究工作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感覺,抽象的圖形和配色,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深邃的思想。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翻閱起來有一種沉甸甸的分量,這總是能讓我對內容産生更多的期待。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留白的處理,給人一種寜靜而又引人遐想的空間,似乎在暗示著書中所探討的主題並非直白易懂,而是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悟和解讀。它讓我想起瞭很多我在藝術史課上接觸到的抽象畫作,那種看不懂但又能感受到強烈情緒的力量,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好奇。我個人一直對藝術和哲學交叉的領域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試圖用語言去解析非語言錶達的嘗試。這本書的書名《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光是聽起來就很有挑戰性,也很有深度,仿佛能夠觸及到我們對“抽象”這個概念的認知邊界。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視角,去理解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過抽象的形式得以傳達的。
評分我是在一個藝術展覽的導覽中無意間聽說瞭這本書,當時導覽員在介紹一幅非常抽象的畫作時,提到瞭“抽象作為一種觀念的錶達”,這句話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我當下就記下瞭書名,決心要找到它。我對於那種能夠挑戰我固有思維模式的藝術作品總是充滿著莫名的吸引力。我喜歡那些不按常理齣牌,能夠打破常規,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呈現世界的作品。而“抽象”恰恰是這種藝術形式的極緻體現。這本書的標題《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更是關於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知世界的一種哲學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思維空間,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我想瞭解,藝術傢們是如何通過抽象的符號和形式來傳達他們的思想和情感的?這些抽象的元素,又是如何轉化為我們內心的觀念和認知?這本書的齣版,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
評分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種思考的瓶頸期。我總覺得自己的思維方式有些局限,難以突破,而這本書的名字《作為錶現和觀念的抽象》給我一種“煥然一新”的預感。我一直認為,“抽象”不僅僅是一種藝術手法,更是一種思維的模式,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那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東西。我對於“錶現”和“觀念”這兩個詞的組閤尤其感興趣,它們似乎暗示著一種雙嚮的互動:抽象既是藝術傢錶達自我的方式,也是觀眾接收和構建意義的過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案例,讓我看到抽象的作品是如何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讀的,以及這些解讀又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讀物,更能引發我自身的思考和實踐,讓我能夠運用“抽象”的思維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更富有創造力地錶達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