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9787010153827

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97870101538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漆麟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抽象艺术
  • 现代艺术
  • 艺术理论
  • 观念艺术
  • 表现主义
  • 艺术哲学
  • 视觉文化
  • 艺术批评
  • 现代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3827
商品编码:299598549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作者 漆麟
定价 56.00元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010153827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由漆麟所*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一书着 眼于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关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关论说 领域,尝试从学理性范畴就其展开考察,从造形表现 和思想观念两方面对“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 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了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抽象性艺术的展开脉 络,并考察民国时期涌现出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潮及其 艺术实践,铺陈出当代抽象性艺术的一段实践探索的 前史。其次,从造形表现的角度对两类代表主流倾向 的抽象性作品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与“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关联度的类似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还原主义倾向的作品群。再次,围绕“传 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这一对贯穿中国近现代艺 术的核心情结来探讨有关“抽象”的各种观念的形成 及其变迁,通过与西方以及日本的相关比较来阐明抽 象艺术在观念建构上的推进模式。*后,将焦点聚集 到“笔墨”和“反复性”这两个和中国抽象性艺术息 息相关的类缘范畴中,通过一系列与海外艺术家作品 及其观念的案例比较来分析中国作品中所谓特质成立 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漆麟,1981年生,重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本科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设计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现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近现代艺术。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的现代派美术研究”。

   目录
序言
导言
章 当代中国抽象性艺术的发生及其展开
节 背景
一、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
二、西方艺术的再次受容
第二节 展开状况
一、1976-1989年的抽象性绘画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抽象性艺术
第二章 作为表现的“抽象”
节 折中与限界:抽象水墨中的借用
一、笔墨的传统遭遇抽象表现主义
二、比较:抽象表现主义全盛期的亚裔艺术家
三、平面性与去中心性
第二节 解体与还原:现代主义形式的嵌套
一、近代以来的还原主义
二、“点”、“线”、“墨”
第三章 作为观念的“抽象”
节 接受与进步:从传统到现代的合流方式
一、围绕“传统和创造”的演进模式
二、艺术的“进步观”
第二节 置换与阐释:现代主义之前及之后
一、作为对接点的“抽象”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阐释
第四章 围绕“抽象”类缘范畴的讨论
节 无法摆脱的“笔墨”
一、“笔触”与“笔墨”
二、“笔墨”与“反笔墨”
第二节 作为特质的“反复性”
一、与“具体”艺术的比较
二、与“物派”、“后物派”的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出典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跨越维度的探索:数字时代的人类经验与感知重塑 在信息洪流日益汹涌的今日,我们如何锚定自身的感知坐标?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物质世界与虚拟空间交织所引发的人类经验的深刻转变。它并非一部纯粹的技术论著,而是一场关于“在场感”与“非在场性”的哲学思辨,辅以对媒介生态、日常生活肌理的细致描摹。 本书首先将目光聚焦于“界面”这一核心概念。我们习以为常的屏幕、传感器、算法推荐,这些无形的边界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真实、距离和时间流逝的理解?作者认为,界面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主体性构建的新型“皮肤”。通过对移动设备使用习惯的社会学观察,本书揭示了“持续在线”状态如何模糊了工作与休闲、公共与私密的传统界限,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碎片化的自我认知模式。我们似乎永远处于被观看或准备被观看的状态,这种持续的“自我投射”机制,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独处”与“沉思”。 随后,探讨转向“空间感的消解与重构”。随着全球化和数字连接的深化,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似乎被削弱。本书引入了“超地方性”(Hyperlocality)的概念,分析了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如何使人们在物理上相隔千里,却能在数字空间中形成紧密的、具有高度即时反馈的“微型社区”。这种“在远方相遇”的体验,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社交网络构建,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家园”和“归属感”的定义。例如,针对全球数字游民群体的分析,揭示了身份认同如何从固定的地域文化依附,转向流动的、基于兴趣和技能的联盟。 媒介的物质性与感知负荷是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尽管数字媒介常被描述为“透明”和“无形”,但本书坚持考察其物理载体(服务器、数据中心、光缆)对环境和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这些“看不见的物质性”如何反作用于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沉浸在流动的比特流中,却往往忽略了支撑这些流动的庞大、沉重的基础设施。这种感知上的脱节,导致了一种“认知失调”:我们享受即时满足的便捷,却对背后的代价——无论是环境的还是精神的——保持着一种集体性的“健忘”。作者通过对“信息过载”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其定性为一种“感官的过度饱和”,而非单纯的知识缺乏。在这种饱和状态下,深度阅读和线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受到侵蚀,取而代之的是对“视觉冲击”和“快速切换”的生理性依赖。 在对“记忆与档案”的分析中,本书提出了对数字永恒性的批判性视角。传统记忆是选择性的、被遗忘的,具有遗忘的积极意义。然而,大数据和云存储似乎承诺了一种“不朽”,每一次点击、每一次上传都被记录。本书探讨了这种“全景式记忆”对主体自由的潜在威胁:当所有过去的行动都被编码并可随时检索时,个人能否真正实现“自我更新”和“身份的重塑”?它分析了“数字遗嘱”和“社交媒体人格的永生”等现象,指出这种数字残留物如何成为一种新的、难以摆脱的社会约束。 最后,本书转向“审美经验的转变”。面对海量的图像、声音和互动内容,我们如何培养新的鉴赏力?作者观察到,传统的“距离感”审美(如对艺术品的崇拜和不可企及性)正在被一种“参与式审美”所取代。体验的即时性、可定制性和可分享性成为衡量价值的新标准。这不仅重塑了艺术创作的模式,也改变了观众的角色——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内容流动的参与者和再创造者。这种“人人都是策展人”的趋势,虽然带来了民主化的希望,但也带来了深度、原创性和权威性被稀释的风险。 总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并非简单地“使用”数字工具,而是正在被这些工具的底层逻辑和物理结构所“形塑”。它邀请我们停下来,审视那些在我们日常感知中被“自动化”和“透明化”的边界,重新思考“真实”、“在场”和“自我”在后媒介时代的复杂含义。这本书是献给所有试图在光速信息流中,寻觅稳定意义和清晰界限的现代探索者的地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思考的瓶颈期。我总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局限,难以突破,而这本书的名字《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预感。我一直认为,“抽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思维的模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那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我对于“表现”和“观念”这两个词的组合尤其感兴趣,它们似乎暗示着一种双向的互动:抽象既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观众接收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案例,让我看到抽象的作品是如何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的,以及这些解读又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读物,更能引发我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让我能够运用“抽象”的思维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更富有创造力地表达自己。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探索关于“具身认知”和“符号系统”之间的关联,而这本书的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让我觉得可能存在某种交集。我尤其好奇“表现”和“观念”在抽象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身体体验和感官输入,经过大脑的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抽象的认知。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从具身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抽象符号如何被创造、如何被理解的理论框架,并且最好能结合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心理学、语言学,甚至是神经科学。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我们如何从具体的经验中构建出复杂的抽象思维的理论。这本书能否成为那把解开我疑惑的钥匙?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对“抽象”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为我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评分

我是在一个艺术展览的导览中无意间听说了这本书,当时导览员在介绍一幅非常抽象的画作时,提到了“抽象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当下就记下了书名,决心要找到它。我对于那种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莫名的吸引力。我喜欢那些不按常理出牌,能够打破常规,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世界的作品。而“抽象”恰恰是这种艺术形式的极致体现。这本书的标题《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更是关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知世界的一种哲学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我想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抽象的符号和形式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这些抽象的元素,又是如何转化为我们内心的观念和认知?这本书的出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近期学术研究的一个巨大灵感来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抽象艺术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更广泛的认知科学领域,而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的背景(虽然我并不知道作者是谁,但我猜想一定是一位在相关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关注那些探讨“抽象”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可能性。它是否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是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似乎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将抽象的概念从纯粹的艺术范畴延伸开来,探讨它在观念形成、信息传递,甚至是情感共鸣中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抽象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被构建、被理解,以及被应用的。比如,在数学、物理学、音乐、甚至是我们日常的语言逻辑中,抽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统一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现象?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能有坚实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支撑,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将书中的洞见融入到我的研究工作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感觉,抽象的图形和配色,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邃的思想。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总是能让我对内容产生更多的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引人遐想的空间,似乎在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并非直白易懂,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和解读。它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在艺术史课上接触到的抽象画作,那种看不懂但又能感受到强烈情绪的力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我个人一直对艺术和哲学交叉的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试图用语言去解析非语言表达的尝试。这本书的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光是听起来就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深度,仿佛能够触及到我们对“抽象”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抽象的形式得以传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