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 | 作者 | 漆麟 |
| 定价 | 56.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53827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由漆麟所*的《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一书着 眼于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关抽象的作品群以及相关论说 领域,尝试从学理性范畴就其展开考察,从造形表现 和思想观念两方面对“抽象”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建 构情况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分析。首先 ,梳理了7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抽象性艺术的展开脉 络,并考察民国时期涌现出的早期现代主义思潮及其 艺术实践,铺陈出当代抽象性艺术的一段实践探索的 前史。其次,从造形表现的角度对两类代表主流倾向 的抽象性作品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与“抽象水墨” 具有重要关联度的类似于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群,以 及具有元素还原主义倾向的作品群。再次,围绕“传 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这一对贯穿中国近现代艺 术的核心情结来探讨有关“抽象”的各种观念的形成 及其变迁,通过与西方以及日本的相关比较来阐明抽 象艺术在观念建构上的推进模式。*后,将焦点聚集 到“笔墨”和“反复性”这两个和中国抽象性艺术息 息相关的类缘范畴中,通过一系列与海外艺术家作品 及其观念的案例比较来分析中国作品中所谓特质成立 的可能性。 |
| 作者简介 | |
| 漆麟,1981年生,重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本科毕业,日本筑波大学设计学硕士、艺术学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招聘外国人学者。现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近现代艺术。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的现代派美术研究”。 |
| 目录 | |
| 序言 导言 章 当代中国抽象性艺术的发生及其展开 节 背景 一、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 二、西方艺术的再次受容 第二节 展开状况 一、1976-1989年的抽象性绘画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抽象性艺术 第二章 作为表现的“抽象” 节 折中与限界:抽象水墨中的借用 一、笔墨的传统遭遇抽象表现主义 二、比较:抽象表现主义全盛期的亚裔艺术家 三、平面性与去中心性 第二节 解体与还原:现代主义形式的嵌套 一、近代以来的还原主义 二、“点”、“线”、“墨” 第三章 作为观念的“抽象” 节 接受与进步:从传统到现代的合流方式 一、围绕“传统和创造”的演进模式 二、艺术的“进步观” 第二节 置换与阐释:现代主义之前及之后 一、作为对接点的“抽象”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阐释 第四章 围绕“抽象”类缘范畴的讨论 节 无法摆脱的“笔墨” 一、“笔触”与“笔墨” 二、“笔墨”与“反笔墨” 第二节 作为特质的“反复性” 一、与“具体”艺术的比较 二、与“物派”、“后物派”的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出典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种思考的瓶颈期。我总觉得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局限,难以突破,而这本书的名字《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预感。我一直认为,“抽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更是一种思维的模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那些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我对于“表现”和“观念”这两个词的组合尤其感兴趣,它们似乎暗示着一种双向的互动:抽象既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方式,也是观众接收和构建意义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案例,让我看到抽象的作品是如何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的,以及这些解读又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读物,更能引发我自身的思考和实践,让我能够运用“抽象”的思维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更富有创造力地表达自己。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探索关于“具身认知”和“符号系统”之间的关联,而这本书的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让我觉得可能存在某种交集。我尤其好奇“表现”和“观念”在抽象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身体体验和感官输入,经过大脑的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抽象的认知。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从具身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抽象符号如何被创造、如何被理解的理论框架,并且最好能结合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心理学、语言学,甚至是神经科学。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解释我们如何从具体的经验中构建出复杂的抽象思维的理论。这本书能否成为那把解开我疑惑的钥匙?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对“抽象”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为我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方向。
评分我是在一个艺术展览的导览中无意间听说了这本书,当时导览员在介绍一幅非常抽象的画作时,提到了“抽象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当下就记下了书名,决心要找到它。我对于那种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艺术作品总是充满着莫名的吸引力。我喜欢那些不按常理出牌,能够打破常规,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呈现世界的作品。而“抽象”恰恰是这种艺术形式的极致体现。这本书的标题《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更是关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知世界的一种哲学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含义。我想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通过抽象的符号和形式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这些抽象的元素,又是如何转化为我们内心的观念和认知?这本书的出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近期学术研究的一个巨大灵感来源。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抽象艺术的理论框架应用于更广泛的认知科学领域,而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的背景(虽然我并不知道作者是谁,但我猜想一定是一位在相关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让我看到了希望。我特别关注那些探讨“抽象”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可能性。它是否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是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似乎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将抽象的概念从纯粹的艺术范畴延伸开来,探讨它在观念形成、信息传递,甚至是情感共鸣中的作用。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抽象概念是如何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被构建、被理解,以及被应用的。比如,在数学、物理学、音乐、甚至是我们日常的语言逻辑中,抽象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统一的视角来审视这些现象?我希望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能有坚实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支撑,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将书中的洞见融入到我的研究工作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感觉,抽象的图形和配色,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深邃的思想。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总是能让我对内容产生更多的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引人遐想的空间,似乎在暗示着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并非直白易懂,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和解读。它让我想起了很多我在艺术史课上接触到的抽象画作,那种看不懂但又能感受到强烈情绪的力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我个人一直对艺术和哲学交叉的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试图用语言去解析非语言表达的尝试。这本书的书名《作为表现和观念的抽象》,光是听起来就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深度,仿佛能够触及到我们对“抽象”这个概念的认知边界。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抽象的形式得以传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