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丛书之一。《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分上下两篇共八章,内容涉及民间音乐,宗教、祭祀音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国传统音乐概论(音乐卷)》为音乐院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材,其内容经过适当选择与调整,同时也适用于普通大学音乐必修课及师范院校的教学。
目录
《中国艺术教育大系》序
绪论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
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
上篇 民间音乐
章 民间歌曲
节 概述
一、民间歌曲界定
二、民间歌曲历史沿革
(一)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民间歌曲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歌曲
(三)唐、宋时期的民间歌曲
(四)明、清时期的民间歌曲
三、民间歌曲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民间歌曲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汉族民歌
(一)号子
(二)山歌
(三)小调
二、少数民族民歌的代表种类
(一)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
(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三)维吾尔族的情歌
(四)朝鲜族的抒情谣
(五)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六)彝族“腔”
(七)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思考题
附:一、本章学生参考书目
二、听群与分析曲目
第二章 舞蹈音乐
节 概述
一、舞蹈音乐界定
二、舞蹈音乐历史沿革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乐舞
(二)夏、商、周三代的民间舞蹈音乐
(三)汉、魏至唐、宋时期的民间舞蹈音乐
(四)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舞蹈音乐
三、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民间舞蹈是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二)民间舞蹈的体裁分类特征
第二节 舞蹈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一、声乐类歌舞音乐
(一)采茶舞歌
(二)花鼓调
(三)二人台
(四)佤族玩调
(五)舞歌的一般音乐特征
二、器乐类舞蹈音乐
(一)花鼓灯
(二)秧歌
(三)芦笙舞
(四)舞乐的一般音乐特征
下篇 宗教、祭祀音乐
第六章 佛教音乐
第七章 道教音乐
第八章 祭祀音乐
图片目录
本著作参考书目
后记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这本书的版式和插图处理,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虽然主题严肃,但编排上却并不死板。大量的乐器图谱和乐谱片段的穿插,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特别是那些对于失传或罕见乐器的介绍,配上清晰的描绘,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甚至会特意去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寻找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作者在介绍“文人画”与“文人音乐”的内在关联时,那种跨学科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音乐仿佛被赋予了色彩和笔触,听觉的体验被视觉化了。这种综合性的呈现方式,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文化纪录片,只是载体是纸张和墨水。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层面,更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美学观和生活方式。
评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及近现代音乐变革时的那种冷静而审慎的态度。面对西方音乐的强力冲击,很多论述容易陷入“全盘肯定”或“过度排斥”的两个极端。然而,这本书在这一部分处理得非常平衡,它没有简单地将传统音乐视为僵化的过去式,而是探讨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哪些元素得以保留、哪些遭到了重构,以及这种重构带来的得与失。那种对民族音乐在转型期所承受的巨大文化张力的细致描摹,读来令人深思。它提醒我们,音乐的传承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个充满妥协、选择和再创造的复杂过程。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当前舞台上演奏的许多“改良”或“融合”的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宽容的视角,不再轻易贴上“不纯正”的标签,而是去探究其背后的时代逻辑。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停下来,在脑中反复构建知识体系的参考书。对于我这个试图系统学习中国音乐理论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近乎百科全书式的框架,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流派风格,再到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的严谨,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那些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张宝贵的资源地图。虽然内容深奥,但行文的逻辑性极强,即使在论述最复杂的乐理问题时,作者也努力用清晰的层级来引导读者,让人感到虽然攀登的是一座学术的高峰,但路标清晰可见,让人充满信心去征服每一个难点。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时常对照的力作。
评分这本音乐史著作,初翻之下,便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作者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力,试图构建一个清晰、有脉络的中国音乐历史图景。不同于那些侧重于某个朝代或某种乐器的专著,它更像是一张全景式的地图,试图勾勒出从远古的筚路蓝缕到近现代的流变轨迹。我尤其欣赏它在早期音乐形态探讨上的那种严谨与审慎,那些关于“礼乐”与“雅乐”的阐释,不仅仅是简单的名词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功能与哲学意涵。读到那些关于宫廷雅乐如何影响民间乐曲发展的论述时,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种庄重与肃穆渗透进每一个音符之中。那种试图将音乐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赏某首曲子,而是在教你如何“阅读”中国音乐的历史本身。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让人感觉作者是一位不倦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从尘封的文献中拂去岁月的尘埃。
评分坦白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曾被其中大量引用的古籍原文和专业术语弄得有些吃力,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化”而牺牲学术的深度。作者在处理不同音乐流派的交融与冲突时,展现出一种近乎辩证法的思维。比如,在论述宋代“文人音乐”的兴起时,书中不仅仅描绘了其精致与细腻,更不回避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民间活力音乐的抑制作用,这种双向的审视非常到位。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你明白为什么今天的某些器乐演奏会有那样的风格倾向。那些关于乐律、音阶演变的讨论,虽然技术性强,但一旦理解了背后的逻辑,看待传统戏曲或器乐合奏的视角就会完全不同,仿佛突然获得了理解深层密码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