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技术、应用及演进
定价:59.00元
作者:张传福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1210873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技术、应用及演进。内容包括第三移动通信系统概述,W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无线接入网接口与协议、无线接口与协议、物理层技术及物理层过程、HSDPA技术、HSUPA技术、IMS、WCDMA系统提供的业务与应用、WCDMA技术的演进。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图文并茂,适合通信网络维护人员、移动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应用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可作为WCDMA技术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或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1.1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1.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IMT-2000的目标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1.2.1 ITU
1.2.2 3GPP
1.2.3 3GPP2
1.2.4 IEEE
1.2.5 CCSA(CWTS)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
1.3.1 WCDMA
1.3.2 cdma2000
1.3.3 TD-SCDMA
1.3.4 WiMAX标准
1.4 小结
第2章 W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
2.1 UMTS网络结构
2.1.1 UMTS的一般结构
2.1.2 UMTS系统结构
2.2 UTRAN的结构
2.2.1 UTRAN网络结构
2.2.2 UTRAN的功能实体
2.3 WCDMA核心网络结构
2.3.1 WCDMA R99网络结构
2.3.2 WCDMA R4网络结构
2.3.3 WCDMA R5网络体系结构
2.3.4 WCDMA的后续版本
2.4 小结
第3章 WCDMA无线接入网(UTRAN)接口及协议
3.1 UTRAN的接口和协议模型
3.1.1 UTRAN的接口
3.1.2 接口的通用协议模型
3.2 Iu接口及协议
3.2.1 Iu接口能力
3.2.2 Iu接口的协议结构
3.2.3 Iu接口协议
3.3 Iub接口及协议
3.3.1 Iub接口协议结构
3.3.2 Iub接口功能
3.4 Iur接口及协议
3.4.1 Iur接口协议结构
3.4.2 无线网络子系统应用协议(RNSAP)
3.5 UTRAN接口的改进和演化
3.5.1 Iu接口的发展——Iu-flex
3.5.2 Iupc和Iur-g接口
3.5.3 全IP无线接入网
3.6 小结
第4章 WCDMA无线接口及协议
4.1 WCDMA无线接口概述
4.1.1 WCDMA无线接口协议结构
4.1.2 物理层功能
4.1.3 MAC层功能
4.1.4 RLC层功能
4.1.5 PDCP层和BMC层功能
4.1.6 RRC层功能
4.2 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
4.2.1 MAC层逻辑结构
4.2.2 MAC层实体
4.3 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
4.3.1 RLC层逻辑结构
4.3.2 RLC实体
4.4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4.5 广播/多播控制(BMC)协议
4.6 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4.6.1 概述
4.6.2 RRC协议结构
4.6.3 RRC协议状态
4.7 小结
第5章 WCDMA物理层技术
5.1 WCDMA的信道
5.1.1 逻辑信道
5.1.2 传输信道
5.1.3 物理信道
5.1.4 信道之间的映射
5.2 WCDMA物理层处理
5.2.1 WCDMA物理层处理模型
5.2.2 信源编码
5.2.3 编码、交织与复用
5.3 扩频与调制
5.3.1 信道化码序列
5.3.2 扰码
5.3.3 同步码
5.3.4 上行链路的扩频与调制
5.3.5 下行链路的扩频与调制
5.4 小结
第6章 WCDMA物理层过程
第7章 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数据接入(HSDPA)技术
第8章 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数据接入(HSUPA)技术
第9章 IP多媒体子系统(IMS)
0章 WCDMA系统提供的业务
1章 WCDMA技术的演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那种入门级普及读物可以比拟的。我曾尝试用几本其他厂商的入门手册来搭建一个局域仿真环境,但总感觉在关键的性能调优环节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直到我深入阅读了这本书中关于干扰抑制和功率控制闭环反馈机制的章节,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在某些拥塞小区中,即便是增加了基站数量也无法有效提升吞吐量。作者对三层QoS保障机制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推导和验证,清晰地展示了业务优先级是如何在物理层和MAC层之间实现资源的精细化调度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对“测量报告”处理逻辑的详细描述,这个看似微小的信令交互,实际上是维持整个小区性能稳定的核心枢纽。阅读这些内容时,我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我们实际网元的日志进行反思和印证,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极具成就感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已经迈过“能用”阶段,正致力于追求“极致性能”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它提供的是解决复杂工程难题所需的理论武器和实战经验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说实话,在这个类型的技术书籍中算是相当出类拔萃的。很多技术书为了压缩成本或者赶进度,图表往往模糊不清,公式也常常出现印刷错误,但这本书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和波形时域图,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涉及多层协议栈的交互,也能通过巧妙的颜色区分和箭头指向,让人一目了然。我经常在阅读一些关于关键流程的章节时,会发现作者精心设计了对比表格,将不同版本或不同配置下的参数变化清晰地并列出来,这种视觉上的梳理,比单纯依赖文字描述效率高出太多。记得有一次我需要快速回顾一下某个特定接口的流程时,直接翻到对应的图表,几秒钟内就将关键步骤串联了起来,这种查找的便捷性,对于高强度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总而言之,出版商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的成本和精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深知,对于技术读者而言,清晰的视觉辅助是理解深奥概念的催化剂,而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在于其知识的“时效性与前瞻性”的结合得相当巧妙。尽管WCDMA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书中对核心技术的阐述却丝毫没有过时的感觉,反而通过对早期技术选型的回顾,反衬出现代移动通信演进的必然性。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罗列历史数据,而是着眼于解释为什么某些设计被采纳,以及这些设计在向后续技术(比如HSPA+的增强特性)过渡时,是如何被继承和改进的。这种“追本溯源”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掌握当前技术的同时,也能对整个技术族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尤其是书中对射频单元(RRU)在初期部署中如何应对非视距传播问题的讨论,让我对早期的网络建设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如何操作WCDMA,更是在培养一种“系统思维”——即从信号传播的物理限制到最终用户体验的整个链路都要纳入考量。这种深层次的思考引导,远比死记硬背标准参数来得更有价值,它真正激发了我对移动通信底层逻辑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给你手把手地讲课,那种朴实无华却又处处透着内行的洞察力,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它没有过多的学术腔调,更像是直接从实际工程项目中提炼出的知识精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网络规划和部署挑战时那种坦诚的态度,比如,他们毫不避讳地谈到了初期部署中常见的一些性能瓶颈和相应的“野路子”优化技巧,这些内容在官方文档里是绝对看不到的。书中对不同运营商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采用的差异化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审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技术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艺术。比如,在介绍功控机制时,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发射功率策略对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的连锁反应,这种对系统整体影响的宏观把握,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参数罗列。当我试图用书中的方法去分析我们当前网络中遇到的某些掉线问题时,立刻找到了新的思路和验证方向。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是什么”的技术描述,更有“为什么会这样”和“该如何应对”的实战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排版,一看就是那种注重技术深度和实用性的专业书籍。我是在一个技术研讨会上偶然看到同事手边有这本书,当时就被它封面上那种严谨的气质吸引了。翻开目录,发现其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信道结构到复杂的网络优化策略,脉络清晰得令人赞叹。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说,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将WCDMA这个庞大复杂的体系拆解成一个个易于消化的模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某些关键算法和协议细节时,总是能提供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剖析,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比如,书中对“软切换”机制的阐述,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堆砌,而是结合了城市热点区域的实际干扰情况进行分析,让人对这个技术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对于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而言,书中对RNC和Node B之间接口信令流程的详细图示,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很多网上零散的资料加起来可能都没有这一部分系统和完整。整体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很适合作为深入学习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