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对话多媒体通信(附光盘)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中兴通讯学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27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本书以对话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内容包括多媒体通信的特征、多媒体通信压缩编码技术和标准、流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等。
本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书中实例有助于读者理解抽象的知识点,适合行业内相关人士培训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书,对多媒体通信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适合阅读此书。
章 开场白
1.1 开学课:媒体及多媒体的含义
1.2 多媒体技术的前世今生
1.3 多媒体通信标准两大豪门:H.320和H.323
1.4 我国多媒体通信市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5 小结
1.6 习题
第2章 简约而不简单:多媒体通信系统简介
2.1 庖丁解牛: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2.2 多媒体通信的三板斧
2.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化
2.4 小结
2.5 习题
第3章 少了你就玩不转:多媒体信息处理
3.1 多媒体信息很特别
3.2 信息压缩势在必行
3.3 信息压缩有据可依
3.4 数据压缩技术的衡量标尺
3.5 小结
3.6 习题
第4章 请上基础理论课:IP网络及互联技术
4.1 万丈高楼平地起:网络互联基础与设备
4.2 层层剥洋葱,看一看OSI模型
4.3 追求速度的UDP协议
4.4 小心驶得万年船:TCP协议
4.5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协议三剑客
4.6 小结
4.7 习题
第5章 网络高速公路:宽带IP网络
5.1 网络高速路的构成
5.2 接入网:密布的匝道
5.3 宽带IP网络接入技术
5.4 骨肉相连的宽带和多媒体
5.5 小结
5.6 习题
第6章 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如何瘦身
6.1 包罗万象的多媒体信息
6.2 借力“数字化”的语音压缩及编码技术
6.3 视频压缩造就“骨感身材”
6.4 晒晒音视频处理的规矩
6.5 小结
6.6 习题
第7章 畅游流媒体世界
7.1 流媒体概述
7.2 流媒体瘦身秘笈:编码技术
7.3 好邮差的基本功:流媒体传输技术
7.4 小结
7.5 习题
第8章 探索IPTV领域
第9章 将节约进行到底:IP电话系统
0章 远程沟通的专家:视频会议系统
1章 从理论到实践: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
习题答案
缩略语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挖掘出一点关于“对话”的精髓,结果发现这“对话”二字大概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修饰词,它与实际内容的相关性几乎为零。全书的结构松散,章节间的逻辑跳跃性很大,仿佛是把不同年份、不同作者的笔记硬生生地拼凑在了一起。比如,前三章还在絮絮叨叨讲TCP/IP协议栈的五层模型,细致到连ARP请求的过程都不放过,但紧接着下一章就直接跳到了图像和音频的压缩标准,完全没有过渡解释这些底层协议是如何支持上层应用的。我尤其关注了关于交互式通信的部分,期待能看到关于会话控制协议(如SIP)的深入讲解,或者至少是对端到端加密在实时通信中的应用探讨。然而,这些关键的技术点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缺失。读完感觉像是在看一本零散的知识点集锦,而不是一本系统、有条理的专著。如果作者的意图是展示通信技术的广度,那么他成功了,但代价是完全牺牲了深度和连贯性,这对于需要构建扎实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灾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坦白地说,非常令人困惑,甚至可以说是低劣。许多流程图和网络拓扑图的线条模糊不清,关键节点的标注含糊不清,常常需要结合正文反复揣摩才能勉强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例如,书中展示的几种MPEG编码帧间预测的示意图,其箭头指向和参考帧的标记混乱不堪,让人一度怀疑是不是扫描质量本身就存在问题。更严重的是,一些数学公式和符号的使用缺乏统一标准,同一概念在不同章节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示方法,这对于需要进行公式推导和验证的学习者来说,无疑增加了巨大的学习成本。我们都知道,复杂的通信技术,如果没有清晰、规范的视觉辅助,其理解难度会倍增。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份需要读者自行“修复”的草稿。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猜测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图,而不是集中精力去掌握通信技术的内涵,这严重影响了阅读效率和学习兴趣。
评分这本所谓的“多媒体通信”教材,拿到手里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技术手册的翻新版。我原本满心期待能看到关于实时视频流、VR/AR应用中的带宽优化,或者是WebRTC在边缘计算环境下的最新进展。结果呢?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传统的信道编码、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基础通信原理的书里都能找到,而且描述得更为深入和严谨。对于当前驱动我们日常数字生活的4K/8K超高清传输、低延迟5G切片技术,书里只是在最后几章寥寥数语地提及,缺乏任何可以落地实践的案例分析或架构介绍。更让人沮丧的是,光盘里附带的内容,与其说是“多媒体通信”的补充资料,不如说是一堆过时的仿真软件和一些早在互联网早期就已泛滥的演示文稿,完全无法满足一个现代通信工程学习者对“前沿”和“实践”的需求。如果你想了解如何高效地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承载海量数据流,或者探讨一下内容分发网络(CDN)的最新演进,这本书恐怕会让你彻底失望,它更适合作为一本怀旧的通信史参考书,而不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指南。
评分我个人对于深入理解任何技术领域的实践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我对这本书附带的“光盘”内容抱有最大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可运行的、可调试的代码示例或者实验平台搭建指南。然而,这次经历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光盘中的“实验代码”大部分是基于非常老旧的编程语言环境(如Visual Basic 6.0或早期的C++编译器)编写的,编译过程困难重重,即便勉强运行,也充满了未定义的行为和崩溃。书中提及的几个“经典实验”,例如“构建一个简单的分组交换模拟器”,其代码逻辑非常僵化,完全没有体现现代面向对象设计或事件驱动模型的优势。对于一个期望能够“上手”并修改底层参数来观察效果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实践工具”更像是数字时代的化石,不仅不能提供帮助,反而可能因为环境配置的复杂性而劝退初学者。如果一本技术书的实践部分无法与当下的主流开发环境兼容,那么它在教学价值上就要大打折扣了,这本书的实践部分可以说是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
评分从一个侧重于用户体验和应用层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完全脱节的。我们现在讨论多媒体,必然会涉及到云原生架构、微服务部署,以及如何利用边缘智能提升响应速度。这本书似乎对这些现代软件工程的概念一无所知。它固执地停留在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上,对分布式系统中的负载均衡、容错机制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例如,当谈到网络质量对视频通话的影响时,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传统的动态缓冲区调整,对于现代流媒体平台广泛采用的基于AI的内容感知编码(CAE)技术,书中没有给出任何提及。更不用说,在讨论到多用户协作时,对WebRTC之外的其他新兴协作框架,如基于WebAssembly的低延迟数据通道技术,也完全是空白。这本书的编写者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多媒体通信的未来已经不再仅仅是物理层和网络层效率的竞争,而是软件架构和算法智能化的较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一个能应对未来挑战的通信系统,非但没有获得新的启示,反而被一些过时的思维定式所束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