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9787300245256

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97873002452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阳祯人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出土文献
  • 简帛文献
  • 早期中国思想
  • 中国哲学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献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5256
商品编码:2973154717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定价:49.00元

作者:欧阳祯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3002452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从内在的逻辑根源上探寻先秦儒家政治理想从个人到社会的发展理路。立足于新近出土简帛文献资料,钩沉致远,考镜源流;依托于传世文献,从字句的训诂考证到篇章的思想探源,从个案的阐幽表微到整体的察势观风,温故知新,曲尽原委。从先秦儒家宗教性的天人关系、诚信社会何以建立、性情思想的独值、伦理思想的现代性、从文本的差异到思想的差异、政治哲学的理想等六个方面来讨论在新近出土简帛文献中先秦儒家建中立极、品物流形的政治理想。笔底波澜,云蒸霞蔚。

目录


章 先秦儒家的宗教性
一、郭店儒简的宗教思想论析
二、从《鲁邦大旱》看孔子的宗教思想

第二章 诚信社会何以建立
一、《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合论
二、论《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学内涵

第三章 简帛文献中的性情思想
一、《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研究
二、帛书《要》篇的人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简帛文献中的伦理思想
一、《六德》与儒家的伦理智慧
二、从《周易》的角度看《保训》《中庸》的“中”

第五章 从文本的差异到思想的差异
一、论子张氏之儒与孔子的思想差异
二、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
三、《容成氏》的思想倾向简析

第六 章政治哲学的理想
一、新近出土简帛文献中禅让制的诉求
二、《三德》中的儒家思想初探
三、上博简《仲弓》的思想史意义

作者介绍


欧阳祯人,湖北建始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出版论著16 部,发表学术论文160 多篇。2005-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郭店简与上博简中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2012-2017 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简帛文明与古代中国哲学新发现综合研究”子课题“政治哲学”负责人。

文摘


序言



《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脉络与演变》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与深入探究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核心议题。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个思想奔涌、百家争鸣的时代,试图勾勒出中国政治哲学思想的早期轮廓,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脉络与演变轨迹。不同于零散的观点汇集,本书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解框架,将个体思想家的洞见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第一章: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源头与萌芽 本章将追溯中国政治思想的远古根基。我们将从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与宗法制度出发,探讨“天命”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政治合法性的初步界定。通过分析《尚书》等早期文献,我们将理解早期统治者如何将权力与道德、秩序建立联系。这一阶段并非成熟的政治哲学,但其中蕴含的对统治合理性、社会等级秩序以及人伦关系的初步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将重点关注早期宗教信仰、祭祀礼仪以及权力继承制度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早期社会对于政治的认知。同时,也将探讨早期政治实践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德”、“义”、“礼”的早期形态,以及它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思想的爆炸与政治范式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加剧,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严峻挑战,也催生了对更有效、更合理的政治模式的深刻反思。本章将聚焦这一时代的思想巨擘,深入分析他们的政治主张如何回应时代的困境。 儒家思想的奠基: 孔子及其弟子如何强调“仁”、“礼”、“德治”,构建了一套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政治理想。我们将探讨“为政以德”的理念,以及“克己复礼为仁”在政治实践中的意义。虽然儒家并非直接探讨国家机器的运作,但其对君子人格、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理想化构建,为后世的政治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我们将审视儒家思想如何从个体修养延伸至国家治理,以及其对“君臣父子”等社会结构的政治解读。 道家的超脱与批判: 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家对世俗政治的深刻洞察与哲学反思。我们将分析“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观念,探讨其对权力、欲望以及制度的批判性立场。道家思想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政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干预,为后世提供了另一种政治治理的可能性,或是在传统政治之外提供一种精神的慰藉与超脱。我们将考察道家如何将宇宙的规律与政治的运行相联系,以及其“大德不仁”等思想在权力批评上的颠覆性。 法家的崛起与制度革新: 关注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解析其“富国强兵”、“君主专制”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深入探讨法家如何强调“法”、“术”、“势”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对人性本恶的判断如何导向严刑峻法。法家思想的出现,标志着政治思维从德治转向法治,从道德说教转向制度建设,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我们将重点分析法家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规训社会、强化王权,以及其理论的实践效果与历史遗产。 墨家的兼爱与非攻: 墨子及其门徒倡导“兼爱”、“非攻”、“尚贤”等政治主张。我们将分析墨家如何以功利主义的视角评估政治得失,以及其“尚同”观念在维护统一和秩序方面的考量。墨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逻辑和实践精神,为早期中国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声音,其强调的国家利益和普遍性关怀,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第三章:思想的融合与早期政治理论的初步构建 战国晚期,随着兼并战争的推进和思想交流的加深,各家思想开始出现融合与对话。本章将探讨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初步整合,以及早期政治理论的系统化尝试。 儒道互补与政治妥协: 探讨如荀子等思想家如何吸收法家思想,试图在儒家框架内解决政治实践中的难题。我们将分析“性恶论”与“隆礼重法”的结合,以及这种融合如何为汉代政治思想奠定基础。 早期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 梳理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围绕的几个核心议题,如: 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从“天命”到“民本”的观念演变。 统治者的素质与选拔: 德才兼备的君主与尚贤的政治实践。 治国之道: 德治、法治、礼治的辩论与探索。 社会秩序的构建: 等级制度、法律规范与道德约束的作用。 国家与个体: 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责任。 第四章:汉代政治思想的定型与发展 汉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章将聚焦汉代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儒家思想如何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以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被解释和应用。 董仲舒与“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分析董仲舒如何融合儒家、法家及阴阳五行思想,构建了一套服务于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理论。我们将重点探讨“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观念的提出,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统治合法性的深远影响。 儒法结合的政治实践: 探讨汉代统治者如何在政治实践中融合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既强调道德教化,又重视法律制度。我们将分析汉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以及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早期政治思想的传承与挑战: 审视汉代政治思想在继承先秦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如何将其转化为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将探讨汉代政治思想所面临的一些内部挑战与发展趋势。 结论: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揭示早期中国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总结早期政治思想所奠定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理念,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政治文化、制度设计和社会价值观。通过对早期政治思想的深入考察,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运作,更能窥探中华民族在政治智慧、价值取向以及社会组织方面的独特印记。本书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而非 static 的理论堆砌,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早期中国政治思想图景。 本书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力求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发掘早期思想资源中蕴含的深刻政治智慧。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思想家的具体言论,更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历史脉络以及思想之间相互激荡的张力。最终,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关于政治、秩序与理想社会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本书,乍一看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深沉和学术范儿,感觉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我原本对“出土简帛”这个概念就挺感兴趣的,总觉得这些古老的文字承载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历史信息,而将其与“政治哲学”联系起来,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设想,作者一定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从这些出土的文献中,梳理出当时人们对于国家治理、权力运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思考。想想看,在没有纸张的年代,人们用竹简和帛书来记录思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仪式感和智慧的事情。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埋藏了千年的智慧是如何被重新挖掘和解读的。比如,书中会不会提到《春秋》、《左传》之外,那些更罕见的简帛文献中关于“德治”、“法治”、“君权”、“民意”的讨论?它们又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政治哲学有哪些异同?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出发,将这些零散的、甚至有些破碎的文献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幅关于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完整图景。而且,“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副标题,更暗示了这是一系列有深度的研究,能够带来全新的认知。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扇新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为今用”的真正含义。

评分

说实话,拿到《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并不是它有多么“新知”,而是它到底有没有“干货”。毕竟,市面上打着“出土文献”旗号的书不少,但真正能够做到学术严谨、内容扎实的却不多。我个人对这种偏向“实证”的研究方式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最微小的细节里。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很可能就是那种埋头苦干,不炒作概念的学术著作。我特别好奇,作者在考证这些简帛文献的时候,是如何克服年代久远、文字模糊、甚至残缺不全的困难的?会不会涉及到大量的文字学、版本学、考古学方面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几段简文,而是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简文的背景、出处,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如果书中提到了某个诸侯国在某个时期颁布的简册,我希望作者能够进一步阐述这个简册的政治意图,以及它对该国政治生态的影响。我尤其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一些我们过去从未关注到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早期政治思想。那种颠覆我们既有认知的“新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早期中国的政治肌体,让我们看到它最真实、最原始的面貌。

评分

《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充满了挑战性和探索性。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理解,很多时候是被后世的思想体系所固化了的,而“出土文献”的出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打破这种固化、重塑认知的契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早期中国思想”的视野,让我看到那些可能与我们传统认知不尽相同的政治哲学理念。我特别好奇,在那些出土的简帛中,是否能够找到关于“民本思想”的更早期的萌芽,或者关于“地方自治”的独特实践?又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们可能比我们熟知的儒家、法家思想更加奇特和深刻。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献的细致解读,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立体、更加充满未知数的早期中国政治思想图谱。我更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献梳理和理论介绍,而是能够引发我们对于这些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深刻反思,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或者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全新的启示。

评分

读《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我首先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是早期那些我们熟知的概念,比如“仁政”、“礼乐制度”等等。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后世的解读和儒家经典的阐释,但这些出土简帛,仿佛是直接从历史的现场发出的声音,它们可能会揭示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更原始、更鲜活的思想图景。我特别想知道,在诸子争鸣的时代,那些非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这些简帛文献中的?比如,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他们对于国家治理、权力分配、社会伦理,究竟有哪些独特的见解?而这些见解,又是否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主流”政治思想有所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被遗忘的政治智慧。当然,我也担心,如果书中过于侧重学术考证,而忽略了思想本身的解读,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枯燥。所以,我最希望看到的,是作者既有严谨的学术功底,又具备深厚的思想洞察力,能够将出土文献的价值,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思想解读,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评分

拿到《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重量感”。不仅仅是书本身的厚度,更是它所承载的那个历史时期的“重量”。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关于“原汁原味”的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宝典。我对于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竹简和帛书,总是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它们是那个遥远时代最直接的信使。这本书的书名,明确指出了它关注的重点是“政治哲学”,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在秦汉之前的那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思考“权力”的本质?“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哪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又是什么?而这些思考,又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从简帛的字里行间,挖掘出那些关于“君臣关系”、“官僚制度”、“法律条文”等方面的最原始的论述,并且将其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政治理论进行对比和反思。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摆脱一些后世的“滤镜”,直接去触摸那个时代的思想脉搏,去感受那些先贤们在面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时,所经历的挣扎与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