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 |
| 作者 | (英)马克·德登 (Mark Durden) |
| 定价 | 45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805018348 |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是一部内容丰富,轻松易读的当代影像艺术百科全书。从摄影在波普和观念艺术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到数码时代它自身所经历的惊人转变,本书概述了1960年至今摄影作为艺术的发展状况。作者马克·德登用清晰透彻的论述,探讨了摄影如何经由那些世界上的艺术家之手,变为一种备受推崇且应用广泛的创作载体与媒介。这些艺术家们包括:威廉·艾格尔斯顿、托马斯·施特鲁斯、南·戈尔丁、安德烈亚斯·古斯基、乔尔·梅耶罗维茨,辛迪·舍曼……他们星汉灿烂,尽揽本书之中。 分为11个主题,其中如街头摄影、肖像摄影、景观摄影和纪实摄影等在摄影史中被一再强调,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每一章都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开展,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近几年的新作。作者通过架构在各主题之间的知识网络,不但追溯了各类别摄影的非线性发展脉络,还关注了它们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旁征博引中,展现出一幕幕引人入胜又错综复杂创作情景。 全书内容严谨,结构清晰,将带领读者徜徉于一个个艺术背后的创作故事,使其对每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些摄影师,有的已崭露头角,有的处于事业发展期,还有的则成名已久。同时,本书从更为广阔的语境以及作品在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出发,为读者提供了对今日摄影艺术的概观。 甄选出500余幅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对超过160位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进行了详尽论述和分析,是一本了解当代影像艺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马克·德登(MarkDurden),英国作家,艺术家,南威尔士大学创意产业学院摄影系教授。著有《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Lange,2001,2012),《摄影研究的五十位重要学者》(FiftyKeyWritersonPhotography,2012)。合著包括与大卫·坎贝尔(DavidCampbell)合作的《可变资本》(VariableCapital,2007),与肯·格兰特(KenGrant)合作的《二次拍摄:基斯·梅得利文献中的肖像照》(DoubleTake:PortraitsFromtheKeithMedleyArchive,2013)等。此外,马克·德登还发表了大量关于摄影与当代艺术的文章。目前,他是艺术家小组“共同文化”(CommonCulture)的成员。 【译者介绍】 栾志超,生活工作于北京,长期从事当代艺术相关的批评、翻译和展览工作,译著有《五姐妹》(2014)、《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2015)、《心智与肌肉》(2015)。目前任职于《艺术世界》杂志。 周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报道摄影硕士,现居住在上海。译者,独立摄影师,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担任新闻摄影课程外聘教师。在上海持续拍摄个人项目,作品关注年龄、遗产与记忆。2015年,作品《仙境|Faerie》参加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在英国国家信托遗产保护会议上举办的“一座园”群展。译著有《安妮在工作》《艾略特·厄威特:快照集》《数码摄影师户外实战指南》《摄影师的故事》等。 范静雯,伦敦亚非学院文化研究硕士,影像文化工作者。 罗晨,专精于镜间快门的搜集、修理与版本考证工作。在古典摄影工艺、早期摄影器材厂商,以及大画幅镜头等方向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着手摄影历史文献的翻译与整理工作。 |
| 目录 | |
| 前言6 |
| 编辑推荐 | |
作为一名拥有多重学术背景(作者系艺术学士,艺术史与理论硕士以及摄影研究博士)的作家和艺术家,马克·德登(MarkDurden)对摄影写作的兴趣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某一类的讨论之上,而是以其丰富的知识结构作为依托,将当代艺术摄影、摄影理论和哲学的复杂话题融汇贯通于摄影史的书写之中。《今日摄影》全书以十一个主题章节作为框架,包含了街拍、肖像、风景和纪实摄影等相关主题,重现了摄影在每个类别中的非线性发展过程,同时通过介绍各个摄影类别之间的联系,描述了这一时期重要艺术家和摄影师多样的实践方法和形式。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封面设计也很是讲究,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不一般。我本身是摄影爱好者,一直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很感兴趣,所以看到“今日摄影”和“1960年以来”这样的字眼,就觉得这本书肯定会涵盖很多精彩的内容。读起来,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报告,对1960年至今的影像艺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发现其中有很多摄影师的作品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但它们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手法,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摄影艺术的多样性,从纪实到观念,从抽象到具象,几乎涵盖了所有你能想到的摄影表达方式。有时候,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去理解不同摄影流派的特点和发展。对于我这样希望拓宽摄影视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当代摄影艺术的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复古的质感,配上“今日摄影”这个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想要深入了解摄影史的兴趣。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但很快发现,它似乎不是我预期的那种“摄影技巧大全”或者“摄影师访谈录”。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梳理,一种将1960年至今的摄影艺术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的尝试。它像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巨大的画廊,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种艺术的思潮。我尤其对书中那些似乎是“非主流”的摄影作品感到好奇,它们挑战了我对摄影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摄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有时候,我会觉得它像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用镜头作为史料,为我们讲述着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当然,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其中一些摄影理论和艺术流派的解读,可能还有些吃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但总的来说,它拓展了我对摄影艺术的视野,让我看到了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表达,是思考,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非常精致,纸张的触感也很棒,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讲解如何拍出好照片的书,毕竟“今日摄影”听起来就像是关于当下摄影潮流的解读。然而,翻阅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看”摄影的书。它不是教你如何按快门,而是带你“看见”摄影的演变,看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涌现的影像艺术。我被书中的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深深打动,那些黑白影像,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质感,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的关于摄影伦理和纪实性的部分,这些内容让我对摄影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时候,我觉得它像一位冷静的观察者,不带偏见地呈现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让我有机会去比较、去感受。对于我这样对摄影史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摄影艺术的广阔天地,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观看”照片的。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简洁却充满力量的书名——《正版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这个标题暗示着一种深入的探索和对当下摄影艺术的关注。我一直对1960年代至今的摄影艺术发展轨迹充满好奇,想知道在这段时期里,摄影是如何从一种单纯的记录工具,演变成一种深刻的艺术表达形式的。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影像之旅。它呈现的不仅仅是那些经典的摄影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摄影师的创作理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摄影运动的详细介绍,它们让我理解了不同时期摄影的创新和突破。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写给摄影艺术的情书,充满了对影像之美的赞颂和对艺术探索的敬意。对于任何对摄影艺术有热情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复阅读的宝藏。
评分拿到这本《正版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标题,带有一种权威性和时效性。“1960年以来”这个时间跨度,立刻吸引了我,因为我知道这个时期是摄影艺术发生巨大变革的年代。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梳理和解读这段时期摄影发展脉络的著作,看看哪些摄影师、哪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又有哪些艺术观念在这个时期被提出和发展。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虽然内容密度不小,但整体阅读体验是流畅的。我尤其对书中那些与社会运动、文化事件紧密相连的影像作品印象深刻,它们让我感受到摄影作为一种社会参与和文化记录的力量。有时候,我会把它当作一本“影像百科全书”,在需要了解某个特定时期或某个艺术流派的摄影时,都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近几十年来摄影艺术发展的框架,让我对摄影史有了更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