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春期男孩,请听听爸心里话
定价:29.80元
作者:云晓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054369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爸肺腑之言,长者的人生智慧,解决青春期烦恼,你人生的航向!父母送给孩子*好的成长礼物!
★给青春期的男孩*为实用、有效、科学的心理帮助。
★对于任何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来说,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内容提要
本书为教育专家云晓的原创作品,是10-18岁男孩、女孩分性别教育系列的经典畅销珍藏版。男孩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发育,自然而然地引起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急剧变化,往往会产生莫名的烦恼,个别严重的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甚至成为身心健康的隐患。本书是代表全天下父母的心意,写给男孩看的励志书,讲述爸肺腑之言,是长者的人生智慧,予人向上的力量,让男孩的青春期不再迷茫!
目录
作者介绍
云晓,从事教育工作多年,长期专注于家庭成功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其作品发表于各类教育刊物,男孩、女孩分性别教育的早倡导者之一,提倡并大力推广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现任云晓家庭教育工作室总负责人。
著有《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培养女孩的100个细节》《10-18岁青春期,和男孩说说爸心里话》《10-18岁青春期,和女孩说说爸心里话》等诸多教育类畅销图书,其作品长期位居各大书城、网络书城排行榜前列。
文摘
序言
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略带青涩却又充满力量感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那一瞬间,我仿佛被书里的某种无形的力量吸引住了。它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严肃说教的育儿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你几乎能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段落里都在努力地去理解和拥抱那些正在经历蜕变的“小男子汉”。这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更像是一份长期的心灵备忘录,提醒着我在面对孩子成长的风暴时,应该放下批判,选择倾听。书里的排版也很舒服,让人在深夜里捧着阅读时,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反而能沉浸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与作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书的结构和逻辑有如此高的评价,但这本绝对是个例外。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像一篇散文诗,细腻温婉地描绘出青春期的微妙变化;时而又像是一份严谨的田野调查报告,用充满洞察力的分析,剖析了当下社会环境对男孩成长的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些心理学观点时,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专业性,又完全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或晦涩难懂,所有的理论都落在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案例,简直就是我家里正在上演的戏码,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这种被理解和共鸣的感觉,是很多工具书无法给予的宝贵体验。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控制,而是陪伴,是高质量的、有意识的在场。
评分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我发现自己对于如何处理家庭中的情感连接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那种“想靠近又怕打扰,想放手又怕迷失”的矛盾心理,简直是日常折磨。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最欣赏它没有用成人的标准去框定孩子的成长轨迹,而是深入探讨了青春期男孩特有的“隐形世界”——那个充满荷尔蒙、冒险精神和自我怀疑的内心剧场。书中提到的很多现象,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对某些事情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执着,我以前总以为是叛逆,但读完后才明白,那可能只是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构建独立的人格。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翻译工具”,让我能更好地理解那些未被说出口的信号,让家庭氛围不再是紧绷的弦,而是更有弹性的连接。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存有一丝抗拒的,总觉得育儿书不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多沟通、多鼓励”吗?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针对“男孩”这个特定群体的深度策略。比如,如何引导他们处理挫败感,如何看待他们对电子游戏的痴迷,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积极的男性形象,这些都是我一直苦恼却找不到有效方法的痛点。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在于它的“去道德化”,它剥离了社会强加给男孩的刻板印象,允许他们以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去成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卸下了不少心理包袱,不再急于将孩子塑造成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更愿意接受他本来的样子,这对我来说,是比任何育儿技巧都更重要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层面,它更像是一次对自我成长的反思之旅。作者在引导我们理解孩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这些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经历,反思我们是如何被教育出来的,以及我们自己有哪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会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这种由外向内的探索,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发现自己以前对孩子的某些反应,其实是源于我童年时期的恐惧和不安,而不是孩子当下的真实需求。书里提倡的“情绪边界感”的概念尤其对我触动很大,它教会我如何既能支持孩子的情绪,又能不被他的负面情绪完全吞噬。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放下焦虑,充满力量,并带着更宽广的胸襟去迎接孩子成长的必备读物,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