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说你懂孩子的成长——一位父亲的教子笔记
定价:28.00元
作者:邱德军著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5429857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你是否正在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
你是否正在『逼』孩子任性?
你注意到孩子『调皮可爱』背后隐藏的缺点了吗?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一位父亲的教子笔记
实践派育儿专家邱德军的亲身感悟:透过童语看童心,帮您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
你会发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举止下隐藏着成长的秘密吗?
你会从孩子天真的话语中领悟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特点吗?
你感觉到自己与孩子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亲子障碍了吗?
你是否没完没了地唠叨,孩子却总是“屡教不改”?
你是否在教子路上孜孜以求,孩子却离你的要求相差甚远?
内容提要
本书有别于其他教子图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拘泥于通行的教育观点,而是通过切身体验和深入的思考、探究,提出很多新的独创性的见解。一位业界朋友对本书是这样评价的:本书从个人体验出发,现身说法,倾注了作者的心力,原创特点尤为突出,能引人深思,也能给人耳
一新的感觉……
孩子成才的路有万千条,只要孩子能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尽自已*的努力,向着目标努力就行了。家长没必要帮孩子确立过高的目标,并逼着孩子努力。家长要以平常心来教育孩子,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长,也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功,不要让名利观念过早在孩子心灵上埋下种子,不要让无形的压力纷扰阻碍了孩子正常的成长轨迹。
目录
章 别让孩子太娇气
伤在你手上,疼在我心里
地瓜窝头与大虾
争“宠”
夺爱的小客人
真有那么疼吗
现了“原形”
第二章 关注任性宝宝的内心世界
“蝉”的启示
偏要吃“炸弹”
几只蚊子
听话的孩子
两条腿的桌子
说话算数
第三章 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
故作坚强
越搜越糊涂
上学去
错误与批评
一碗面条
圆圆的礼物
第四章 家有顽童的教育方法
鸟窝掏不得
生日礼物
藏小刀
卡通的脚趾甲
练“冲刺”
堆雪人
第五章 “扫'去宝宝的惰性
问好
起床倒计时
找素材
习以为常
目标
回头稿
算好的
省略号
第六章 改变孩子胆怯的心理
壮胆儿
“恐怖片”风波
练嗓儿
说梦话
失眠原因
恶婆婆
第七章 孩子自卑,爹妈来帮忙
第八章 怎么不是孩子的事
第九章 正确引导较真的孩子
第十章 用平常心应对孩子的攀比行为
第十一章 穷追不舍的教育使孩子腻烦
第十二章 读懂孩子的内心,应对“狡辩专家”
作者介绍
邱德军,曾用笔名阿秋、响石丘等。1992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小说、评论等两千余篇(首)。作品曾被《中国青年》《青年文摘》《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等数百家报刊转载,并有作品多次获奖。已出版图书《话中有话》。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它并非严格按照年龄段线性展开,而是更像一个主题集合,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独立阅读,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像一张编织精密的网。我发现,即便是已经过了某个特定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翻阅到其他章节时,依然能获得巨大的启发。例如,关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那几篇,即便我的孩子还在小学阶段,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质疑权威”和“形成个人判断”的讨论,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对话中,减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多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种跨越年龄的普适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时效性,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持续应用的心态框架,而不是一套很快就会过时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育儿书。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被标题里那种直白的“别说你懂”给勾住了。作为一个也算是摸爬滚打几年、自认为看了不少育儿文章的家长,心里难免有点被挑战的感觉。翻开目录,内容似乎涵盖了孩子从蹒跚学步到青春期的各个阶段,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实打实的“笔记”味道,仿佛是作者把自己的汗水、困惑和顿悟都一笔一笔记录下来了。我尤其留意了关于“规则建立”那几章的标题,它们不像别的书那样用生硬的心理学名词,而是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描述,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觉得作者可能真的经历过那些鸡飞狗跳的早晨和深夜的自我怀疑。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个父亲的视角,到底能提供哪些我们母亲视角里容易忽略的盲点或者理解偏差。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真诚,接地气,并且充满了一个过来人的智慧,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被“看见”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在育儿的路上,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孤军奋战的探险家,面对无数未知的困难,却找不到可以交换经验的同伴。这本书里所描绘的那些场景——孩子不愿分享玩具时的尴尬、面对老师投诉时的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前途的迷茫——都如此真实地触动了我。作者似乎能精准地捕捉到我们这些家长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脆弱和挣扎,并以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文字将其呈现出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肩膀上那种沉甸甸的压力似乎减轻了一些,不是因为我突然掌握了什么神奇的秘诀,而是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旅程中,我并不孤单,至少,有一位同样在努力摸索的父亲,把他的心路历程清晰地记录了下来,给予了我莫大的精神慰藉和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从内容的深度来看,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如何奖励和惩罚”层面的肤浅讨论。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于“父职”本身的重新定义和自我审视。在很多育儿讨论中,母亲的声音往往占据主导,而这本书里,邱德军先生似乎非常坦诚地剖析了自己作为“局外人”和“参与者”之间的拉扯与平衡。他没有回避作为父亲可能存在的“缺位感”,也没有美化自己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在谈到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时,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一次次碰壁后的调整,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成熟的个体”的成长记录。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自身的修炼,孩子只是我们照亮自己内心世界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读起来有一种潺潺流水般的流畅感,非常耐人寻味。它不是那种你一口气读完就能总结出三点结论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泡上一壶茶,慢慢品味一位老友的人生感悟。作者叙事的方式非常细腻,他似乎总能在讲述一个具体事件时,突然跳脱出来,进行一段深刻的哲学思考,但这种思考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你心头轻轻拂过,留下淡淡的余韵。比如,他描述孩子第一次尝试挑战一项运动失败后的沮丧,不是简单地教育“要坚持”,而是深入探讨了“失败的意义”以及“如何修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这两个宏大命题,这让我这个读者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处理类似情况的方法是否过于功利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那些直接给出操作指南的书籍要高明得多,因为它促使我们去反思自己作为父母的底层逻辑,而不是仅仅学习一些“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